王成
摘? ?要:行動導向的含義,其主要是指以行動導向驅動為基準展開,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引導作用能夠充分發(fā)揮出來。在高職院校中,對于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行動導向驅動和教學方式充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老師用多個小任務來整合教學中的多個大任務,然后為學生下達相應的學習任務,通過行動導向,引導學生展開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會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不僅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實踐動手、動腦能力,還可以將淺薄的知識通過實踐進行升華。
關鍵詞:行動導向 高職院校 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2(a)-0194-02
1? 高職課堂中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推進與高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職課堂中的計算機程序課程也越來越被重視,學生通過。學習此項技術,掌握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礎入門知識,對于高職學生畢業(yè)之后的發(fā)展和滿足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有了一定的條件基礎。
在高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我們傳統(tǒng)模式的教學中存在一些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信息技術隨著時間在不斷的升級和發(fā)展,正是因此,高職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需要實行內容創(chuàng)新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教育,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高職院校中,授課的內容與手段較為單一,就學生因不同專業(yè)、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而產生的個體差異也沒有考慮,忽視掉學生個體存在的差異,這會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高職學生的發(fā)展,并且這違背了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則。
高職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應是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動手相結合的教育?;A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影響到后期實踐過程的程度,然而理論知識的重點內容在教學中沒有得到體現(xiàn),學生無法掌握重點知識,就不能在實踐過程中的發(fā)揮達到最高水平,因此也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影響高職學生學習的效率問題,采取相應合理的措施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有效的提高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水平。
2? 高職課堂中計算機程序設計應用行動導向法的意義
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與以往的其他課程教學不同,相比英語、數(shù)學等課程,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更注重于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本身是教學的中心,教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將所需學習的知識與學生穿插在一起,在其中起到組織與協(xié)調的作用。
在利用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同時利用手、腦、心同時進行學習,全方面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從指導學生從“學會學習”為目標而出發(fā),從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可以讓師生雙方進行更好的互動,也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行為導向教學倡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這種教學方式通常圍繞某一課題、問題開展教學活動,更加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展開學習,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問題,在探索中同時拓展學生的能力,在分組學習中,要注意學生的角色和價值發(fā)揮,教師的導向作用在這種方法中被充分體現(xiàn),力爭讓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通過這個方法,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處理問題和想象問題的能力,并且,在學習中,其自我創(chuàng)新、團隊協(xié)作以及學習責任心都將得到優(yōu)化,與此同時,行為導向教學法將枯燥的書本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效的轉化為在實踐中自我體會與感受,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掌握知識,效果也更顯著一些。
3? 行動導向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中應用的途徑
3.1 行動導向的“六步法”
首先教師在課程教學前,需要進行準備工作。在設計教學情境之前,教師要把課堂上最基本的教學資料——教學媒體設備、參考資料、應用素材等。隨后向學生下達課程項目任務,教師提出一個或者幾個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稍作引導,讓學生自己確定或者共同商討確定學習的任務和目標。最后教師應 根據(jù)每個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合理的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力爭各小組之間的能力強弱相差無幾。
其次,由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制定課程任務執(zhí)行計劃、確定執(zhí)行步驟與程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教師在這過程中要掌握好時間的分配,在得到教師的認可后方可進行下一步。
第三步,學生應利用計算機或其他渠道進行學習領域有關的信息與資料的查找、整理、篩選、加工,根據(jù)有關資料提出設想,探索出更好更快完成項目任務的方法。
第四步,學生確定完成項目的合作形式以及自己在小組的任務分工,然后按照約定的任務實施步驟和程序進行有效實施。
第五步,首先由學生對任務完成的結果以及完成的過程進行評價,其次由教師進行評分。由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并通過每個小組結果的不同或者差異進行比較,最終找出差異形成的原因。最后一步,對于任務完成的作品,盡可能的應用其實際價值,教師對其進行評估應用,然后將作品或者成果歸檔或者應用于實踐當中。
3.2 行動導向與實踐結合
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不只需要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求學生在計算機操作的過程中體現(xiàn)操作性和實踐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應用行動導向“六步法”,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完整的教學過程,充分完善教學課堂,通過每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鍛煉,保證教學質量。行動導向法非常注重教學過程,要求教師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學習是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結合,但學習是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結合,理論知識是學生在實踐效果中的體現(xiàn),而實踐效果卻基于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所以,教師應將課堂教學與實踐相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yǎng)對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興趣。
3.3 行動導向與實際案例融合
例如,在教師進行“制作PPT”中的學習過程中,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PPT的制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一定的事例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可提出一個或多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主題,利用幻燈片的制作進行此主題的體現(xiàn),對幻燈片中出現(xiàn)的音樂、背景、文字內容制定一定的要求。教師在通過案例為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制定目標,明確學生要掌握幻燈片制作的目的。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對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興趣,同時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謂是一舉兩得。
4? 結語
在高職院校中的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教學課堂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果,能夠使教師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掌握能力也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讓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行為導向法不僅僅是對教師提出了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自主行為教育的要求,同時也要求學生能夠有效的參與到課程中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有效的激發(fā),這樣就能夠保證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效果,對高職學生畢業(yè)后更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滿足企業(yè)的要求做了鋪墊。
參考文獻
[1] 李東輝,尚光龍.高職計算機教學中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應用探討[J].時代農機, 2015,42(9):102-103.
[2] 崔維響,宮小飛,王磊.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 2012(21):143-144,183.
[3] 郭薇.行動導向模式教學方法探討——以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2(3):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