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 趙艷
摘 要:依托數(shù)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運用全媒體時代廣泛迅速的傳播手段,以遼寧本土民俗文化的傳播為例,從傳播角度入手,提出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遼寧民俗文化的傳播途徑和方法。主要利用平面設計、動畫制作和短視頻為主要方法,目的是為了促進遼寧民俗文化的有效傳播,為遼寧民俗文化傳播提供新的視野,體現(xiàn)全媒體傳播在遼寧民俗文化傳播的可行性和優(yōu)越性。
關鍵詞:民俗文化;傳播;全媒體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形態(tài)。遼寧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形成與繁榮。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體現(xiàn)了諸多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地域文化,這對于遼寧本土文化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我們需要把本土民俗文化重視起來,尋找方法不斷地進行傳承與發(fā)揚。本文對遼寧民俗文化的全媒體傳播研究展開了一定的分析,希望能夠在遼寧民俗文化“走出去”方面提供一些參考。
一、遼寧民俗文化傳播的現(xiàn)狀
遼寧民俗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在面臨著機遇和挑戰(zhàn)。在西方文化和其他主流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下,當前遼寧民俗文化的傳播面越來越窄,傳播的途徑和影響范圍也十分有限,再加上傳播方式和手段的單一,與當下流行的傳播媒體,新興的傳播方式結合不夠緊密,造成了有些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使其成為了老一輩人的回憶,并且本土的一些年輕人也對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愿意去傳承這份文化。長此以往,遼寧民俗文化將成為記憶中的回音。
二、遼寧民俗文化全媒體傳播的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遼寧民俗文化,既有自己的特性,也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遼寧民俗文化種類眾多,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千山寺廟音樂、東北大鼓、海城高蹺、海城皮影戲、民間灶火、海城喇叭戲、鞍山評書、岫巖玉雕等已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是由于本身地域的限制,新媒體技術結合不夠及時,傳播方式的單一等原因使其文化傳播以及傳承陷入了困境。
2、研究目的及意義
全媒體能夠?qū)⑿畔?、通訊,在網(wǎng)絡的技術條件下進行深度融合,它能夠通過多種形態(tài),多種層次,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在“全媒體”的環(huán)境下,將遼寧傳統(tǒng)民俗文化原來單一的文化傳播方式,與現(xiàn)代三維技術,全息技術,圖像技術相結合。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在對遼寧民俗文化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研究中,不斷利用新媒體將遼寧民俗文化展開深入的挖掘,與當下熱點媒體結合,創(chuàng)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使其能夠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使文化能夠真正與大眾進行互動,產(chǎn)生共鳴,從而讓傳統(tǒng)民俗文化貼近群眾與與群眾接軌。
三、遼寧民俗文化全媒體傳播的主要途徑
全媒體傳播研究主要是從遼寧本土民俗文化為主體,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從中尋找適合作為傳播媒介的圖形,文字,或動態(tài)圖形,充分收集素材,然后利用現(xiàn)有的圖形處理工具PS 、AI等和便于動態(tài)圖像制作的Flash、AE等軟件,制作平面海報和動態(tài)視頻,從而發(fā)揮遼寧民俗的文化內(nèi)涵和地域形象。
1、 凌源皮影
遼寧凌源皮影是朝陽地區(qū)的民間藝術,由于其表演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展示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充分的讓大眾感受其藝術魅力和文化內(nèi)涵,而全媒體就可以利用動畫制作來進行實現(xiàn)這一藝術活動,將皮影的造型,動態(tài),神情,利用數(shù)字媒體技術,將其高度還原出來。聲音,人物,場景,都能夠通過電腦技術將其整合,使其不受地區(qū),表演環(huán)境的限制,使人人都能夠隨時隨地欣賞到民間藝術的文化韻味。視頻技術相較于文字,聲音,能夠更好的把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直觀地展示給受眾,同時也能方便觀眾便捷的分享出去,達到人人共享,擴大其文化感染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凌源皮影的藝術魅力。
由于皮影具有一定的圖形意義,所以將皮影的動作與表情進行延伸,與當下流行的表情包結合,制作一系列皮影人物為載體,結合皮影獨特的聲音與具有皮影味道的文字相結合,形成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皮影表情包,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既了解了民俗的文化意義又能夠運用微信,QQ等電子媒介進行互動,增強受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對民俗文化進行再一次傳播,從而達到吸引受眾引起受眾注意的目的,促進受眾對民俗文化的認可。
2、 岫巖剪紙
剪紙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技藝,岫巖剪紙是反映滿族人民群眾生活特征的剪紙藝術,紙與剪刀的結合形成了讓人驚嘆的藝術作品,但是人們往往只能夠看到剪紙的圖樣,外觀。而對其表現(xiàn)的深層的文化寓意知之甚少,視頻能夠提供更直觀的接觸和選擇機會,結合“抖音”“快手”等新興視頻軟件,以抖音為例,視頻時長以15秒為基本時長,瀏覽者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和思考,就能領略文化的魅力,且抖音的流量主體以青年為主,受眾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同時還能夠與其他受眾進行一定的交流,形成二次傳播,傳統(tǒng)文化與媒體的交相輝映,增強文化的趣味性與影響力。
結語:
全媒體時代對遼寧民俗文化的傳播的研究,為遼寧的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多種方法和方向,全媒體是多種媒介融合的產(chǎn)物,全面利用現(xiàn)有的網(wǎng)絡技術,數(shù)字傳播方式,如:電視、電影、紙媒、微信、微博、表情包等,增強文化與人之間的交互性。加強文化傳播,使其影響力更加廣泛,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其能夠成為中華文化獨特的組成部分,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實現(xiàn)文化強國。
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媒體的表現(xiàn)形式,不斷提高媒體的影響力,不斷與遼寧民俗文化緊密結合,不斷創(chuàng)造新穎的表現(xiàn)形式,才能夠吸引人們對遼寧民俗文化的興趣,讓更多的人喜愛我們的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建娜.全媒體時代民俗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研究[J].經(jīng)濟研究導刊, 2017(30):38-39+50.
[2]王秀波.全媒體時代萍鄉(xiāng)民俗曲藝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傳播與版權,2019(06):131-132+135.
[3]張永芳.遼寧民俗特點略論[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01):59-61.
作者簡介:
姓名:石崇,性別:男,出生年月:1997.05.28,籍貫: 山西朔州,學位: 大學本科,研究方向: 視覺傳達設計
姓名 :趙艷,性別:女,出生年月:1981.8,籍貫:遼寧鞍山,現(xiàn)任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職稱:副教授,學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藝術與媒介傳播
基金項目:課題基金: 《新時代鞍山本土文化的全媒體傳播研究》 as20193049,2019年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研究成果
注:本文章是遼寧科技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階段性成果,由遼寧科技大學大學
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專項經(jīng)費資助
項目名稱:新時代背景下遼寧民俗文化的全媒體傳播研究? 項目編號:20191014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