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峰
中東鐵路最初名為“滿洲鐵路”,后改名為“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東清鐵路、東省鐵路,辛亥革命后稱為中東鐵路,是沙俄政府為奪取中國東北地區(qū)資源稱霸遠東地區(qū),在通過和清朝政府簽訂的《中俄密約》和《旅大租地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基礎上,修建的一條連接中俄兩國的“丁”字形鐵路。
自從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后,沙皇俄國將侵略的觸角伸向中國東北地區(qū)。沙皇尼古拉二世制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等地的“黃俄羅斯計劃”,為實現這一計劃,沙俄利用甲午戰(zhàn)爭中國失敗和“三國干涉還遼”之機,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取得了在中國東北與清政府合建東清鐵路的權利。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1月,俄國政府派尤戈維奇為總工程師負責鐵路設計施工,清政府派許景澄兼鐵路公司總董事負責中國事務。3月13日,中東鐵路公司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彼得堡,分公司設在北京。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8月28日,中東鐵路公司在綏芬河右岸三岔口舉行開工典禮。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9日,中東鐵路局機關遷至哈爾濱,標志中東鐵路全線開工。中東鐵路以哈爾濱為建設中心,分為東、南、西三條線路。為提高鐵路修建效率,中東鐵路公司決定由六處同時開始雙向施工。
隨著中東鐵路干、支線的修建,其配套的建筑、隧道、所屬工廠等也陸續(xù)完工。到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7月14日,中東鐵路正式通車運行。建成后的中東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起滿洲里,東接綏芬河,南到旅大,形成全長約2500多公里的“丁”字形鐵路。
中東鐵路從修建到運營管理的過程中,眾多有志中華兒女為爭取民族權益而斗爭。許景澄從代表清政府與華俄道勝銀行交涉并簽訂《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到后來多次與沙俄的博弈,他始終站在國家立場上拒絕利誘威逼,力阻沙俄擴張,爭得民族利益。1919年,詹天佑抱病北上,為維護中東鐵路路權而斗爭,在參加協約國共管西伯利亞和中東鐵路委員會開會期間,義正詞嚴,堅持斗爭,終因積勞而病倒……為維護中國對中東鐵路的管理權,中東鐵路管理局的中方官員據理力爭,由1920年的3人發(fā)展到1929年的19人,占管理局官員總數的38%。中方官員在外強面前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
中東鐵路,是近代中國東北地區(qū)第一條鐵路?!皫熞拈L技以制夷”。中東鐵路通車后,中國一些愛國官員、紳士為維護民族尊嚴,從1908年至1930年間先后修建了齊昂、呼海、洮昂等6條民族鐵路,成為國人與外國列強抗爭的標志。
橫貫黑龍江的中東鐵路,被稱為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列主義的“紅色絲綢之路”。隨著中東鐵路的動工興建,為應對龐大的筑路工程需要,中東鐵路在中國內地及鐵路沿線招聘了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破產的手工業(yè)者,也在俄國國內招聘了大量的技術工人。在這些俄國工人當中,有許多布爾什維克。俄國十月革命前夕,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布爾什維克,和國內的布爾什維克一樣,積極地從事著革命的組織和宣傳活動。這些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在與沙俄進行斗爭的同時,把他們掌握的馬列主義思想,向中東鐵路的中國工人傳播。中東鐵路的產業(yè)工人開始接觸布爾什維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罷工斗爭,在中國較早地登上了革命斗爭舞臺。1907年哈爾濱鐵路工人在中國第一次高揚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旗幟。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后,派到中國宣傳馬列主義和幫助建黨的重要代表都先后到過黑龍江。1920年瞿秋白就是在哈爾濱第一次聽到了《國際歌》,“先得共產黨的空氣”。1923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哈爾濱正式建立了中共哈爾濱組,這是整個東北地區(qū)建立最早的黨組織。
伴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筑,西方文化開始進入黑龍江地區(qū),東西方兩大文明中的各個子系統在這里互相撞擊、摩擦、滲透、交融。黑龍江地區(qū)的產業(yè)結構不僅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一批國際性商貿城市迅速形成。這一時期中國對俄貿易的80%多集中于此,哈爾濱海關一躍成為中國當時45個海關中的第六大關,且為唯一的出超關。近20個國家先后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百余種外文報刊在此發(fā)行。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