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 要: 在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過程中,董仲舒可謂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礎上,將儒家思想與社會現(xiàn)實結合,形成了一個嶄新而系統(tǒng)化的思想體系。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理政的方略時,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來赫赫有名的主張,如“天人感應”“三綱五?!薄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等,為儒家思想成為漢代官方思想做了鋪墊。除此之外,在《舉賢良對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德教”思想貫穿了全篇。
關鍵詞: 董仲舒? ? 道德教化? ? 人與社會? ? 人與自然
從西周禮樂文明時期的核心思想“德”到現(xiàn)在提出的“以道德力量鑄就民族之魂”的“德”,一個興盛的國家是始終離不開道德教化的風尚的。每個時代“德”的寓意有所同,又有所不同。董仲舒提出“德教”時期是一個社會矛盾激烈的時期,他提出的“德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政治上的安定及為社會控制所服務的,但其含義、價值仍值得我們分析與借鑒。筆者將從“德教”思想的來源、特點、具體舉措、價值與局限性四個方面分享閱讀《舉賢良對策》后產(chǎn)生的思考。
一、“德教”思想的來源
通讀《舉賢良對策》后,筆者認為董仲舒的“德教”思想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其一,其繼承了儒家“德治”的思想。孔子曾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倍偈嫣岢觥靶讨鳉⒍轮魃薄敖袒⒍樾敖灾拐?,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壞也”[1]等類似的言論,他們都認為以德來教化民眾是從源頭遏制不良風氣。但與孔子不同的是,董仲舒雖然重德教,舉了桀紂行暴、秦朝覆滅等例子,但只是為了說明濫用刑罰、只用刑罰的危害,并沒有直接否定“刑”本身。他的觀點是“陽為德,陰為刑”“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即德為主,刑為輔,但缺一不可。他在《春秋繁露》中更是直接提出可以用“刑”懲治反抗封建君主的農(nóng)民。
其二,其受到了陰陽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以此完善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杜e賢良對策》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了“道”。君主不遵守天道,上天便會降下懲罰來示警。殷紂時期,君王悖天道侵占財物,殺戮賢臣智士,殘害無辜,所以王朝覆滅。他本人對道的解釋是,“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是一種使用“德教”的治國之道。但是從他詳舉的例子來看,他的“道”又可以用“天人感應”來解釋,與道家一些著作中的觀點類似。除此之外,他還認真探索了《春秋》中“元”的含義,之所以“謂一為元”,是因為“元”是萬物發(fā)端的本原,不由讓人想到了《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霸迸c“道”作為兩種宇宙本源的說法,又顯得十分類似。至于陰陽家思想的影響,在他論“德與刑”關系時便有所體現(xiàn)。
其三,董仲舒本人的人性論決定了其“德教”的教育觀。在儒家思想家中,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下來便有“仁義禮智”四端,這也是人與禽獸的區(qū)別,一切壞的品性都是因為環(huán)境“陷溺其心”,所以他的教育理念傾向于“發(fā)揚天性”的一面。荀子秉持“性惡論”,他的教育理念傾向于“克制與引導”方面,強調(diào)后天教育引人向善的重要性。董仲舒的教育觀同樣建立在其“人性論”的基礎上,他的人性論是孟子與荀子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在《舉賢良對策》中,他提出:“良玉不瑑,資質(zhì)潤美,不待刻瑑,此亡異于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然則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1]他認為天性上品之人不需要教育便已經(jīng)非常完美了,一般人的性格中雖然有向善的一面,但是向善的一面不可能占據(jù)其性格的所有方面,所以還是需要教育來引導。在一個國家中,天性上品之人與天性極差之人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還是所謂的“常玉”,即一般人,這個時候,“德教”便顯得尤為重要。
董仲舒繼承了前人思想,又受到了其他學說影響,造就了糅合儒、法、道、陰陽五行家獨特的“德教”思想。
二、“德教”思想的特點
董仲舒的“德教”思想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同時受到了儒、法、道、陰陽等多家思想的影響,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我在此總結了三點:德主刑輔,自上而下,順應自然但反對無為而治?!暗轮餍梯o”在“來源”部分有所提及,便不作贅述。
董仲舒的“德教”是自上而下的。他秉承了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的觀點,認為國家的安定、叛亂、衰亡、興盛其實都取決于君王自身。君王自身有道德,便能采取正確的方式治理國家,用道德教化民眾。同時,君王自身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這就是周朝用“樂”來輔助治理國家的原因。雅頌之樂宣傳了君王的盛德,“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在潛移默化中使百姓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影響。這種自上而下的特點其實是由當時以君王為核心的封建統(tǒng)治決定的。董仲舒崇尚天人感應、君權天授,認為君主的權利來源于天,那么君王就必須按照天道行事,即做有德之君,推行道德教化,否則上天將會降下懲罰。
“德教”的第三個特點是順應自然,但是反對無為而治?!暗隆弊值募坠俏淖中问且恢谎劬φ诳粗緲兜挠白舆\行,本意是站在天文觀象太中心看七曜運行的軌跡[2](11-13)。從“德”一字誕生以來,便帶上了順應自然天道的神秘色彩。在董仲舒受陰陽家、道家影響后,他的“德教”中順應自然的特點表現(xiàn)得更顯著。他將“仁”“德”“刑”與“春”“夏”“霜”相聯(lián)系,上天用春使萬物萌發(fā),君王用仁使百姓相愛;夏使萬物生長,德使百姓修身;霜是肅殺的,是上天降下的警示,刑則是君王用來懲戒有罪之人的。在董仲舒看來,君王應當做的事可以和自然界中的現(xiàn)象一一對應。但是按照自然之道施政,并不代表他支持“無為而治”。他在文章中運用了孔子所說的“亡為而治者,其舜乎”,只有舜才真正做到了無為而治。在大部分情況下,君王必須根據(jù)時代與國家的需要,對制度方針進行調(diào)整,而不是一味沿襲先代君王的制度,這就不算無為而治。董仲舒認為,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根據(jù)繼承的是安定之世或亂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漢代是在推翻秦暴政的基礎上建立的,是“繼亂世者”,自然不能采用無為而治的政治措施。雖然在漢代建立初期,黃老思想受到重視,一直采用“無為而治”的方式管理國家,實現(xiàn)輕行薄賦,但是當漢武帝即位時,“無為而治”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也愈發(fā)明顯,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經(jīng)成為迫切的需要。董仲舒認為“臨淵羨魚,不如而結網(wǎng)”,漢朝建立大統(tǒng)七十多年,與其維持原有舊的制度,不如建立新的制度,進行變革。
三、“德教”的具體舉措
董仲舒的“德教”是自上而下的,核心自然是君王,所以在《舉賢良對策》中,他對君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第一點,君王需要率先做到遵守五常。孟子首先提出了“仁義禮智”四端,董仲舒在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信”,擴充為五常?!拔宄!笔侨藨摀碛械幕酒犯衽c德行,賢明的君主自然也當遵守。為了勸說君主守五常,他又引入了“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守五常的君主可以得到上天的庇佑,享有鬼神一般的靈感,德政可以推行到方外,讓天下蒼生都受到君王的恩澤。第二點,君王需言行謹慎,謹慎地對待每一件微小的事情。積累一件善行或者一件惡行,外人是看不出有什么變化的,只有長期堅持,與行為品質(zhì)緊密相連的名聲才能逐漸顯現(xiàn),善名惡名都是如此。很多后來名聲赫赫之人,一開始都出身微末。第三點,君主做百姓“德”的榜樣應當是真心實意的,而不是裝模作樣。如同曾子所說,“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3],真心實意地去做,才能真正做到高明光大、問心無愧。當君主是真心想為百姓做些什么,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去制定政策時,那么便可以達到三代圣王的高度。第四點,君主應建立推舉制度,推舉賢良之人,并興辦太學,培養(yǎng)有識之士。在漢初,朝廷重臣多來源于郎中、中郎這一級的官吏,郎吏從歲祿二千石的大臣的子弟中選拔,這些官員都出身富貴,門庭煊赫,但是未必有真才實學,所以從下級的官吏與平民中推舉有才之人是非常必要的,想必這也是察舉制的初步構想。但是在郡國并行制之下,政策的推行非常有難度,不可能做到完全貫徹,征求賢良的詔書不一定能在每個郡、諸侯國中得到響應,得到的賢人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興辦太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道德高尚、知識淵博的教師被選派至太學,將有潛力的學子培養(yǎng)成有識之士,并監(jiān)督、檢查他們的課業(yè),畢竟玉石原料經(jīng)歷打磨才能成材,人也是如此。召集賢才是尋找人才的方式,興辦太學則是培養(yǎng)人才的方式,雙管齊下,才能得到盡可能多的人才。
董仲舒不僅對君王提出了要求,對官員也提出了要求,他認為官員不與百姓爭利才能夠做到“德”。在他看來,上天對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分配,不可能讓一個人占盡所有的利益。官員已經(jīng)得到了國家的俸祿,不用從事體力勞動或者工商業(yè)養(yǎng)家糊口,這已經(jīng)是上天的恩賜。如果他們還不滿足自己所得到的,和百姓爭利益,那么上天原先的分配就會被打破,必定有一部分人得不到原先可以得到的東西。他將“公儀子拔葵”與“卿大夫急于利至周室衰”進行對比,認為官員如果只依靠國家俸祿,不去爭奪百姓的就業(yè)之路,那么是品德高尚的體現(xiàn),可以推動國家政治清明,走向繁盛。利,不應當是一個官員的追求。修養(yǎng)仁愛之心,用道德去教化百姓,才是官員正確的追求。
除了對君王、官員的要求之外,董仲舒還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舉措,這個舉措也奠定了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正統(tǒng)思想的基礎,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個問題上,他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儒家經(jīng)典《春秋公羊傳》中“大一統(tǒng)”思想的影響,認為萬物歸一是天地間永恒不變的法則。當人們追求不同學派的學說時,國家統(tǒng)一下達的政令就難以施行。如果將人們可以信奉的學說學派限制在《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科與孔子流派內(nèi),“偏離正途”的邪說便不會存在,百姓會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政令的推行也會更加容易。
四、“德教”思想的價值與局限性
董仲舒“德教”思想中“以德教化”“興辦太學”等思想與建議具有雋永的價值,但是本質(zhì)是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服務對象是統(tǒng)治階級,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仍存在歷史局限性。首先,他的“德教”是不平等的。“德教”運行順利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中上下尊卑有序,對社會不同階級在出行的車馬數(shù)量、服飾規(guī)制等日常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并沒有突破孔子在“禮”的等級制上的思想局限性,核心“仁”始終是分等級的。不過這種不平等的局限是由時代所決定的,一直到明末清初才有思想家開始批判這種上下尊卑分明的等級社會。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德治”“人治”與“專制”的距離非常接近,但是董仲舒其實是有提出一些限制君權的建議的?!疤烊烁袘钡乃枷刖褪且环N很好的規(guī)范措施。當“天”可以根據(jù)人的行為做出一些主觀反應,人便會心存敬畏。作為君權受命于天的君主更是如此,不敢濫用權力遭來“天譴”。其次,在“德教”思想中引入“刑”的輔助,為國家的運行提供了一些公平的因素,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君王的主觀判斷。他所提出的“養(yǎng)賢”“納賢”,在為君王獻上治國良策的同時,不失為一種監(jiān)督君王權力的良好方式。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五?!保凇洞呵锓甭丁分羞M一步提出“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叭V”與“五常”在當時起到了一定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作用,但是當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其壓抑人天性、禁錮人言行的特點就凸顯了,特別是在壓制女性權力與地位上,它被歪曲為阻礙社會進步的腐朽枷鎖。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是,拋棄“階級化”“極端化”后,“三綱五?!痹诮裉烊杂袇⒖純r值。從單純意義來說,“仁、義、禮、智、信”五常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擁有的?!叭V”中提到的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及夫妻之間三對關系是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需要探究和處理的問題,只不過在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這三對關系都應該多些協(xié)商,少些命令,多些思考,少些盲從。
除了人與人的關系之外,其“德教”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值得探究。在人的發(fā)展歷程中,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從畏懼自然到認識自然,再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最后做到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尊重自然。董仲舒對自然的態(tài)度顯然處于“畏懼自然”與“認識自然”之間,他試圖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自然界的種種變化,用“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順應自然即可做到德。今天的社會可以說正處于從“征服自然”轉型為“利用自然的同時尊重自然”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地探索與嘗試用高效低耗的方式利用自然。董仲舒對自然的認識固然不夠正確,帶有一些神學色彩與迷信色彩,但是他倡導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值得思想觀念處于轉變期的我們借鑒參考?!叭酥犹斓刂g,其猶魚之離水一也”[4],人與自然的關系正如水與魚的關系,密切而無法分離,正是提醒我們要尊敬自然。
從歷史角度看,人的理論與觀點總因為種種原因存在某種局限,今天,也有很多人批判董仲舒“一無是處”“大而無當”。但是一個人肯定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同理推斷,人的理論也很難達到完美無缺的境界。董仲舒并非完人,理論也不是無懈可擊的,但至少能為今天社會的教育提供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肖朗.中外教育名著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竇立春.《道德經(jīng)》之形上解讀[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3]劉紅霞.曾子及其學派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4]李榮亮.董仲舒的德政思想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