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德諾
歷史終將記住3月8日這個日子。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舉行了一次集會,要求政府改善非人道的工作環(huán)境,實行12小時工作制和保障底薪。1908年的這一天,1.5萬名婦女在紐約市游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與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經(jīng)濟保障,玫瑰象征較好的生活質(zhì)量。第二年的3月8日,美國芝加哥的女工振臂一呼,引領全國紡織、服裝業(yè)的工人舉行有組織的群眾斗爭,充分顯示了勞動婦女的力量。
美國婦女的斗爭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 自1911年以來,每逢這一天,歐洲超過百萬人舉行各種慶?;顒?,3月8日終成國際婦女節(jié)。
人民之友非婦女之友
今天我們能夠讀到最早的婦女追求平等權利的運動始于法國。
法國大革命前,被史學家稱之為“男性帝國”,婦女除了扮演廚娘和母親的角色外,幾乎沒有其他權利,尤其是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的缺失導致了愚昧,然而,正是這些愚昧女性,成為法國大革命群眾力量重要的一部分。
1789年7月14日,當巴黎市民進攻巴士底獄時,婦女也加入其中,到了10月向凡爾賽進軍時,婦女已變成進軍凡爾賽宮的主力。近600人的婦女隊伍最終抵達凡爾賽宮,她們進入正在開會的制憲議會現(xiàn)場,占滿了旁聽席,高呼著口號,選派代表進行交涉,要求穩(wěn)定物價等。這是法國婦女第一次在政治舞臺上為自己發(fā)聲。
隨著國王和王后被送上了斷頭臺,革命者也召開了制憲會議,制憲會議于當年通過了《人權宣言》。宣言讓婦女看到了實現(xiàn)平等權利的希望。但偏見并沒有因為宣言的頒布而消亡,制憲會議將女性看成天生的弱者,缺乏主見、感情用事、性情多變成為男人剝奪女人平權的借口,因為男人將女人當成一種交易對象、一種財產(chǎn)。
如今,在法國盧浮宮依然展出著名油畫《馬拉之死》,馬拉是著名的革命家,被稱為“人民之友”??蛇@位人民之友并不是婦女之友。1793年7月13日,馬拉在家中的浴室被女青年夏洛特·科黛刺死,動機是馬拉宣稱不允許女性參加行政區(qū)事務的審議。
暗殺女權領袖計劃
比法國婦女遭受不公正待遇更甚的,是德國婦女。
1932年,在柏林一處叫雨果的豪華公館里,幾個中年男人正策劃一個驚天計劃:暗殺被稱為“國際婦女運動之母”的克拉拉·蔡特金。其中一個梳著小分頭的中年男子,便是后來成為納粹黨黨魁的希特勒。
克拉拉是德國人,于1878年與俄國革命家奧西普·蔡特金結緣。1889年,克拉拉出席了“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大會,發(fā)表了題為《為了婦女解放》的演說,從此她以“最動人的演說家”馳名世界。1910年8月,在國際婦女代表大會上,蔡特金倡議設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jié),以團結各國婦女共同奮斗,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
在蔡特金的努力下,德國婦女于1918年11月得到了選舉權,婦女解放運動的口號開始深入人心。這讓納粹黨頭目希特勒非常惱怒,他說:“這些女人很可能會毀了我們的前途?!奔{粹黨還把輕視婦女的內(nèi)容寫進綱領:必須把婦女從婦女解放運動中解放出來。希特勒私下還說,振興德意志是男人的事情,蔡特金并不買賬。
1932年,蔡特金從莫斯科奔赴柏林,主持德國國會開幕式。當時,納粹對蔡特金恨之入骨,揚言蔡特金敢來主持大會,就把她殺死。蔡特金認為在這樣反動的國會上必須喊出勞動人民的聲音,她大聲疾呼:“投票給希特勒就是投票給戰(zhàn)爭?!辫b于當時的形勢,希特勒最終放棄暗殺這位傳奇的女權領袖。
一戰(zhàn)前后
1910年,在丹麥舉行的社會主義國際會議上,決定要確立一個婦女節(jié)日,作為對婦女運動成就的褒獎。次年,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將婦女節(jié)定為3月19日,超過百萬人參加了當天的集會。
不到一周,在3月25日,美國紐約發(fā)生了一場悲劇:大火奪去了140多名女工的生命,她們大多是意大利和猶太移民。這一事件給美國政府極大的壓力,工作環(huán)境惡劣造成的災難不容忽視,國際婦女節(jié)的制定擺上了日程。
191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的和平運動中,俄國婦女在1913年2月最后的一個星期天,慶祝了自己的第一個節(jié)日。在歐洲的其他地方,隨后的幾年里,婦女總是在3月8日前后舉行集會,表達她們團結起來抵抗戰(zhàn)爭的決心。
1917年,200多萬俄國士兵死在戰(zhàn)爭中,俄國婦女再次選擇在2月最后一個星期天為“面包與和平”罷工。婦女頂著憲兵的槍林彈雨上街游行,4天后沙皇退位,臨時政府賦予了婦女選舉權。這個歷史性的星期天是羅馬公歷2月23日,而在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陽歷中,這一天是3月8日。
根據(jù)英國國家檔案的資料統(tǒng)計,一戰(zhàn)期間至少有900萬英國成年男女服役。隨著戰(zhàn)事擴大,英國政府為鼓舞愛國精神,提出了“十萬個貞德”的口號。在口號的感召下,很多女性投身與戰(zhàn)爭相關的工作。
戰(zhàn)爭結束之時,近3/4的英國男性死于戰(zhàn)場。社會重建失去主要勞動力,適齡英國女性的婚姻前途隨之徹底改變。
英國婦女樂觀地看待處于急速變化的社會,她們開始進入職場,到了1921年,普通女職員的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50萬,而戰(zhàn)前還不到3000人。但女性的薪水依舊微薄,以打字員為例,她們每周的收入只有30先令,午餐就靠一個小面包或者一小塊三明治打發(fā)。
戰(zhàn)爭的后遺癥雖然對英國社會尤其是女性影響深遠,但“新女性”的概念也在此時應運而生,樂觀主義精神讓女性在承擔了生活的經(jīng)濟責任之外,還達觀地欣賞生活的改變。
戰(zhàn)爭也改變了女人的外在,褲子有史以來第一次穿在女性身上,緊身衣逐漸告別歷史舞臺,短小的波波頭成為時尚。她們用行動證明了沒有女人,戰(zhàn)爭就不可能取勝。戰(zhàn)爭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女性學到技能,獲得了公民權;另一方面,戰(zhàn)爭使她們失去了結婚和做母親的機會。失衡社會所造成的殘酷現(xiàn)實,依然需要這些勇敢的女人去面對。偉大的貞德們,背負著時代的艱辛繼續(xù)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