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力新 安樹寶 崔志國 張鐵強 王靜芬 張立秋 張云龍
堅定不移走好產業(yè)脫貧富民之路
柳力新
扶貧工作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必須發(fā)揮第一書記的作用。我?guī)ьI駐村工作隊想方設法、因地制宜發(fā)展壯大扶貧產業(yè),用興旺的產業(yè)凝心聚力,幫貧困群眾和貧困村脫貧致富、振興發(fā)展,逐漸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新路。
為如期實現脫貧出列目標,我與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對村里耕地、設施、基礎種植作物品種等實際情況進行細致調研,決定從發(fā)展效益好、見效快的設施農業(yè)入手,讓村民盡快見到效益,增強脫貧信心。我們通過院壩會、田埂會、入戶座談等形式,和全村村民一一宣講黨的脫貧政策。在達成共識后,全村一年一個新臺階,日子越來越好。如今全村擁有38棟高標準大棚的黑木耳園區(qū)、50棟高標準大棚的水稻育秧園區(qū)、10棟6200平方米高標準暖棚蔬菜的反季果菜園區(qū)和國家?guī)头龅墓夥l(fā)電園區(qū)、村民自行創(chuàng)業(yè)的北藥種植園區(qū)以及其他特色種植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經濟組織等10多個產業(yè)項目、盈利實體陸續(xù)建成,接連收獲著預期的好效益。比如黑木耳園區(qū)連續(xù)三年豐產豐收,年產優(yōu)質黑木耳4萬公斤,年產值200多萬元,村民年純收入1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20多萬元,年積累村級扶貧基金8萬元,可以帶動50多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脫貧攻堅,重在產業(yè),經過在村里工作期間的察訪,我們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引導致富帶頭人和村干部,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資源以興辦農家樂作為展示窗口,注冊農特產品商標搞好線上線下銷售,爭取財產保險公司幫助,為園區(qū)產業(yè)項目捐贈保險金上保險,讓產業(yè)發(fā)展有多方面保障,讓群眾脫貧致富更安心更有信心。
(作者系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駐湯原縣香蘭鎮(zhèn)新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激發(fā)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安樹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先扶志,引導貧困群眾用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自駐村以來,我緊緊抓住扶貧扶志的主線,充分利用愛心超市載體,和百姓搭上話,贏得信任,教育引導他們跟黨走,帶領百姓踐行“孝、勤、禮、和”,逐漸改變了村民“逐利為先,集體意識淡化”的局面,激發(fā)了村民“人窮志不短”積極向上的內生動力。2019年建檔立卡74戶貧困戶136人全部脫貧退出。為保證超市持續(xù)運營,我積極協調學校、校友、愛心衣櫥等為超市捐助近50萬元物資,超市現有米面糧油等物品2000余件,惠及全村220余戶常住居民。超市采取積分兌換的方式,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略有不同,由包村縣鎮(zhèn)領導、工作隊、村“兩委”、“一聯四”干部、村民代表分別入戶考評,村民通過踐行村規(guī)民約、參加集體活動、扶強帶弱等方面獲得積分。潤物細無聲,我們充分利用愛心超市的扶志載體,帶領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分戶施策,持久發(fā)力。有勞動能力戶不再被動等靠,幫聯系務工,積極參加公益崗位勞動;弱勞動能力戶發(fā)展庭院經濟,種植黑大油豆角。2019年8月,為減少因病致貧,我倡導“我運動,我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斷多年的秧歌隊在八組歡快地扭起來;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倡議“感黨恩,知回報”,貧困戶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占志愿者2/3的他們“不畏苦、戰(zhàn)嚴寒”,24小時堅守一線已經一個多月。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3年來,正是通過愛心超市助力,光輝村百姓擺脫了“等靠要”思想,拔掉窮根,自力更生,村民逐漸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駐克東縣蒲峪路鎮(zhèn)光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扶貧扶志雙管齊下拔“窮根”
崔志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到合發(fā)村工作后,我就決定從這兩方面著手,研究怎么拔掉“窮根”的問題。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恰好還有扶持政策,我對開展光伏扶貧有了初步想法,經過專業(yè)部門實地考察,對供電線路、負荷消耗、并網等問題擬定了實施方案,第一時間向公司黨委作了匯報,在公司黨委大力支持下,方案幾經完善后得以實施,現在村里300千伏分布式光伏發(fā)電項目已經全額上網。此外,又協調資金14萬元,建立產業(yè)扶貧資金,在龍頭企業(yè)地利集團帶動下,建起了以合發(fā)村為中心、覆蓋訥河市脫貧攻堅市場的農產品供銷扶貧平臺,為全市毛蔥、黏玉米、赤松茸等產品拓寬了市場渠道,僅一個周期銷售金額就達到120萬元,我打心眼兒里高興。
扶貧這兩年,我覺得扶志這個事,不能光靠說教,關鍵是要形成一種文化、一種習慣、一種氛圍。具體地說,得有好的環(huán)境。一是基礎環(huán)境。利用政策資金建成了黨員活動室、衛(wèi)生室、電子商務室、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協調資金安裝了路燈、設立了黨建宣傳欄、整治了村屯環(huán)境,讓黨員群眾看到了希望。二是人文環(huán)境。在基礎設施施工期間,找了3名老黨員帶人監(jiān)督工程質量,老百姓也跟著參與進來;后來還組建了秧歌隊、購買了服裝和音響……黨員群眾支持村里工作的勁頭一下子上來了,一舉摘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
(作者系國家電網齊齊哈爾供電公司駐訥河市二克淺鎮(zhèn)合發(fā)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抗“疫”有力量 ?脫貧有擔當
張鐵強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我們駐村工作隊主動擔當、勇于作為,在抗“疫”和脫貧兩個戰(zhàn)場上都力爭取得勝利。2019年,雙全村多措并舉推進產業(yè)項目,深化第三產業(yè),全村人均收益實現增長150%,以錯退率、漏評率均為“零”的成績“摘了帽”。當前突發(fā)的疫情就像一只致富路上的“攔路虎”,逼著我們一手打“虎”,一手拓“路”,為群眾筑牢生命“防火墻”,當好致富路上“主心骨”。春節(jié)假期還未結束,工作隊的各位同事就撂下團圓飯桌上的碗筷,投身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利用微信群、遠程視頻等手段組織、指揮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針對村里口罩、消毒劑、測溫槍等疫情防控物資短缺的實際困難,工作隊克服萬難先后為村里送去一次性醫(yī)用口罩500只,75%濃度醫(yī)用酒精50公斤,84消毒液28.5公斤,測溫槍2把,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確保疫情防控萬無一失的前提下,我們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咬定“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把春耕生產、勞務輸出當前不能等的事先干起來,把項目謀劃建設、困難群眾幫扶的硬任務抓起來,千方百計帶動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多渠道持續(xù)增收,確保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作者系佳木斯市城鄉(xiāng)建設局駐湯原縣香蘭鎮(zhèn)雙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興產業(yè) ?創(chuàng)品牌 ?助脫貧
王靜芬
精準脫貧,產業(yè)先行。在駐村2年多的時間里,為發(fā)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幫助貧困戶建立穩(wěn)定增收渠道,我們積極爭取整合項目資金,探索產業(yè)扶貧新途徑。如今投資886.45萬元建成了兩大村集體產業(yè)項目,創(chuàng)立了“萬金富硒香米”品牌,帶領新生村順利實現了脫貧出列?;叵肫?年前,新生村作為延壽縣深度貧困村之一,無村集體產業(yè),村民增收渠道少、增收難,加之村里位置偏僻,選擇合適的村集體產業(yè)受到了“瓶頸”制約。當我興奮地告訴大家終于從上級申請到7500平方米、投資186.45萬元的光伏發(fā)電項目和13333平方米、投資700萬元的肉雞養(yǎng)殖項目時,一些村民卻不同意土地流轉。時間緊、任務重,我們馬上跟村“兩委”研究方案,沒日沒夜地挨戶做工作,找老板、找親友、找工友,頂著種種壓力,面對著村民的惡言惡語,不知道偷偷哭了多少次,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說服了全部村民??晌萋┢赀B夜雨,村民讓馬上給流轉金,項目還沒投入根本就沒有收入,于是我又找到單位領導商量,先借了7萬元的流轉金,終于讓兩個項目順利落地生根。雖然新生村稻米好,但地理位置偏僻又無稻米品牌,導致銷路不暢。于是我就想打造“合作社+互聯網+貧困戶”的模式,線上線下同時發(fā)展。借助第二次全國眾籌大賽的平臺,我們從網頁設計到推上平臺又是3個月的日夜奮戰(zhàn),欣慰的是取得了初賽10379元和復賽112470元的銷售業(yè)績,并與黑龍江省電業(yè)局達成了18萬元的購銷意向。
(作者系延壽縣城投公司駐延壽縣延河鎮(zhèn)新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情灑脫貧路 ?實干奔小康
張立秋
2018年我到勃利縣搶墾鄉(xiāng)三興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2年來,我們帶領三興村走上了一條強村、富民、興產業(yè)的發(fā)展之路,讓三興村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徹底實現了蝶變重生,由以往的“破大村”一躍成為幸福和諧、蒸蒸日上的美麗鄉(xiāng)村。“黨建+扶貧”激發(fā)新活力。注重從抓村基層組織的活動陣地建設入手,協調資金100余萬元,新建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0平方米的三興村黨建活動室與4000平方米文化休閑廣場,集中打造政策宣傳、黨員學習、黨員活動、文化活動、愛國主義教育五大陣地。開展了“知黨恩、感黨恩,除陋習、樹新風”宣講活動,定期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播放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把群眾聚集到黨建活動中心來,進一步增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基礎設施+扶貧”展現新面貌。對上爭取投資了747萬元田間產能提升工程落戶三興村,新建田間路15公里、漿砌石排水溝1403米、渠系建筑物43座;投資269萬元,新修村內硬化路4.2公里,在道路兩側安裝路燈148盞,村內所有巷道坑洼不平的土路變成了嶄新的水泥路。協調縣水務局改造自來水管8000多延長米,把清澈甘甜的自來水送到了1530戶村民家中,極大地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產業(yè)+扶貧”注入新動能。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依托三興村寶秋玉米合作社,大力發(fā)展嘎啦果柿子種植項目,帶動19名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增收4萬余元。依托縣域周邊特色項目,做好勞務輸出工作,組織貧困戶到域外、縣內務工或就近打短工,2019年通過勞務輸出帶動210名貧困群眾增收110萬元。
(作者系勃利縣發(fā)展和改革局駐勃利縣搶墾鄉(xiāng)三興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駐村扶貧中播撒法治教育的“種子”
張云龍
“聽說村里來個90后檢察官當第一書記。”村民們剛聽到這個消息大多有些不解,帶著村民們的疑慮,我們工作隊正式踏入富河村。從2019年5月開始,除了強村富民,更讓我關注的是如何切實發(fā)揮檢察機關在法治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把扶貧與扶志有機結合起來。孩子是每家每戶的希望,更是全村的希望。我把扶志的第一個著眼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走進校園與富河村東風中學共同策劃了校園藝術節(jié)。活動中,一位六年級學生悶悶不樂的樣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隨后的家訪中了解到孩子父母離異,由于家庭貧困,孩子很自卑,幾次想要輟學?!坝形覀凂v村的叔叔在,什么都不用擔心”。我們主動承擔起他的學習及生活費用,幫助減輕生活負擔,還動員全院干警為富河村貧困家庭的所有小學生、初中生每人捐贈了1000元助學金及學習用品。隨著扶志工作進校園的逐步深入,我們工作隊創(chuàng)新形式開展了一系列“法治進校園”活動,我擔任了東風中學法治副校長,為學校溝通聯系9名院里檢察業(yè)務骨干擔任法治班主任,制定《法治班主任職責說明書》,法治班主任的授課也使法治理念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fā)芽,打架鬧事乃至校園暴力在東風中學逐漸不見了蹤影。去學校次數多了,與學生相處長了,學校教學硬件設施差的難題就浮出水面。此時我們主動調研找政策,并向組織尋求幫助,在積極爭取下,為富河村東風中學協調政策資金100余萬元用于修建操場、購買體育器材、書籍等,進一步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孩子們的學習環(huán)境。
(作者系綏化市人民檢察院駐蘭西縣臨江鎮(zhèn)富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