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新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大豆振興計劃的推進,河南省大豆生產(chǎn)面積逐步擴大。在大豆生長期間,常常受到病蟲害的困擾。本文介紹了大豆主要的病蟲害及防治技術,以期為大豆產(chǎn)量和品質的提高,以及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防治
大豆是豆科屬1年生草本植物,原產(chǎn)于我國,素有“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美稱。大豆在生長期間常常受到病蟲害困擾,鑒于此,詳細介紹大豆主要的病蟲害及防治技術,以期提高大豆產(chǎn)量和品質,有效推進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
一、大豆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花葉病毒病
花葉病毒病在河南省常發(fā)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其中在豫南發(fā)生較重。該病防治困難,素有“植物癌癥”之稱。大豆花葉病的危害癥狀多種多樣,如老葉上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黃色斑塊,葉不皺縮,但上部嫩葉多呈皺縮花葉狀;植株頂梢及側枝芽呈紅褐色或褐色,萎縮卷曲,最后變黑色枯死,并發(fā)脆易斷;葉片呈黃綠相間的花葉,并皺縮呈畸形,沿葉脈呈泡狀突起,葉緣向下卷曲或扭曲等。患病植株的共同特點是植株矮小、開花遲緩、易落花、不開花、莢果小而少、畸形、變色等。
防治方法:由于蚜蟲是花葉病毒后的田間傳播媒介,因此需及時噴藥進行防治。常用藥劑有50%抗蚜威、3%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2%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等。藥劑防治時應注意交替使用,避免蚜蟲產(chǎn)生抗藥性。在花葉病毒病發(fā)病前或初期進行防治,可使用的藥劑有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1.5%植病靈1000倍液。兩者交替使用,每7~l0d進行1次,連續(xù)噴施3~4次。
(二)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從大豆苗期到結莢期均可發(fā)生,盛發(fā)期為7月至8月,多雨年份發(fā)病嚴重。霜霉病主要危害幼苗、葉片、莢和籽粒。癥狀表現(xiàn)為苗期(第1片真葉展開后)葉片基部呈現(xiàn)褪綠斑塊,天氣潮濕時斑塊背面密生灰色霉層;成株葉片表面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黃綠色星點,擴大后成為多角形病斑,中部褐色,邊緣深褐色,葉背生灰白色霉層;受害豆莢內(nèi)有灰色霉層,病粒表面有塊狀灰白色霉層。
防治方法:使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質量的0.5%進行拌種。發(fā)病初期可使用乙磷鋁300倍液或甲霜靈800倍液進行全田噴藥防治。
(三)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在大豆整個生育階段均可發(fā)生,主要發(fā)生于幼苗期和成株期。發(fā)病癥狀表現(xiàn)為豆苗莖基部出現(xiàn)淺褐色乃至黑褐色病斑,呈橢圓形、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葉柄基部縊縮,葉片下垂,但不脫落。
防治方法:種植之前,翻整土地,適當噴灑殺蟲抑菌的藥劑;使用58%瑞毒霉錳鋅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用量均為種子質量的0.3%~0.4%。對已發(fā)生大豆根腐病的田塊,可在發(fā)病初期使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8%錳鋅·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900倍液進行灌根,每7~10d進行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四)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主要集中在幼苗期,為害大豆植株的莖基部或地下根部。癥狀表現(xiàn)為初期病斑多為橢圓或不規(guī)則,呈暗褐色,幼苗和幼株及近地面莖基部出現(xiàn)紅褐色稍有凹陷的病斑,皮層開裂。初期發(fā)病的幼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正常。
防治方法:可使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也可在發(fā)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百菌清500倍液。
二、大豆主要蟲害及防治
(一)大豆蚜
大豆蚜又稱膩蟲、蜜蟲,在大豆各生育階段均可發(fā)生,主要取食大豆植株的生長點、嫩葉、嫩莖、嫩莢,造成葉片卷曲或形成大小不一的枯黃色斑點,影響大豆正常生長,導致植株矮小、結莢數(shù)減少、產(chǎn)量降低等。
防治方法:苗期預防可使用35%多克福種衣劑進行拌種。田間發(fā)生蚜蟲時,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2000倍液進行均勻噴霧防治。
(二)造橋蟲
造橋蟲種類較多,主要為銀紋夜蛾。幼蟲主要為害豆葉,可取食嫩尖、花器和幼莢,嚴重時造成落花落莢,籽粒不飽滿,嚴重影響大豆產(chǎn)量。
防治方法:可使用20%殺滅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三)食心蟲
食心蟲又名豆莢蟲、小紅蟲。初孵幼蟲黃白色,漸變橙黃色,老熟時變?yōu)榧t色,頭及前胸背板黃褐色。成蟲體長5~6mm,翅展12~14mm,黃褐至暗褐色,前翅暗褐色,沿前緣有10條左右黑紫色短斜紋,周圍有明顯的黃色區(qū);老熟幼蟲體長8.1~10.2mm。食心蟲的成蟲于8月上旬羽化出土,8月下旬進入產(chǎn)卵盛期,8月末至9月初為卵孵化的高峰期。食心蟲一般從豆莢合縫處蛀入,蛀食豆莢,被害豆粒被咬成溝道或殘破狀,品質變劣。
防治方法:在8月下旬食心蟲的成蟲盛發(fā)后7~10d,即幼蟲入莢前,可使用50%甲胺磷乳油2.25kg/hm2,兌水450kg/hm2進行噴霧防治。
(四)豆天蛾
豆天蛾又名豆蟲,盛發(fā)期為7至8月,幼蟲不僅蛀食葉片,造成缺刻或空洞,還可蛀食豆粒,使大豆籽粒部分或全部被吃光。
防治方法:在豆天蛾幼蟲1~3齡期,可使用5%高效氯氰菊酯1.5kg/hm2,兌水450kg/hm2進行噴霧防治。
(五)大豆卷葉螟
大豆卷葉螟在7至9月均可發(fā)生,以9月危害最重。大豆卷葉螟的成蟲多產(chǎn)卵于下部大豆葉背面。初孵幼蟲可取食葉肉,3齡后將葉片卷起,在卷葉內(nèi)取食。幼蟲活潑,有轉移為害習性,受驚后迅速倒退逃逸。
防治方法:在大豆卷葉螟卵孵化盛期,可使用滅多威乳油2.25kg/hm2,兌水450kg/hm2進行噴霧。也可使用50%殺螟松800~1000倍液、80%敵敵畏1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三、結束語
大豆病蟲害種類很多,一旦發(fā)生若不能有效控制,就會導致病蟲害大面積傳播,從而影響大豆的生長,導致減產(chǎn)甚至絕收,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種植戶遇到大豆病蟲害時,關鍵要摸清病源,同時結合土質、大豆品種等因素,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綜合防治,以確保大豆豐收,助推我國大豆振興計劃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