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大簡《詩經(jīng)·江有汜》異文的解題價值

      2020-05-24 09:02:12寧登國王作順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毛詩注疏中華書局

      寧登國,王作順

      (聊城大學 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關于《詩經(jīng)?召南?江有汜》一詩的詩旨,歷來眾說紛紜,爭論不一。據(jù)《詩經(jīng)集校集注集評》,就有“美媵說”“美嫡說”“媵妾自喜說”“夫人幽怨說”“下者自安說”“棄婦詩說”“男子失戀說”等七種說法①魯洪生主編:《詩經(jīng)集校集注集評》,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5年,第433-440頁。。2019年8月,由中西書局出版的《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一)(簡稱“安大簡”),公布了新發(fā)現(xiàn)的57篇戰(zhàn)國早中期《詩經(jīng)》,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存詩數(shù)量最多的抄本”②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前言》(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第5頁。,是《詩經(jīng)》文獻的重要新發(fā)現(xiàn)。其中《江有汜》一詩與現(xiàn)存《毛詩》本相比,有三處由字詞增減和章次不同所形成的異文,這對于我們重新認識這首詩的詩旨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一、安大簡《江有汜》三處異文

      與傳世本《毛詩》相比,安大簡《詩經(jīng)?江有汜》主要存在三大異文特征:

      一是增字現(xiàn)象,即今傳本《江有汜》三章中的“之子歸”,安大簡皆作“寺(之)子于歸”,增益一“于”字。

      二是減字現(xiàn)象,即今傳本《江有汜》三章末句“其后也悔”“其后也處”“其嘯也歌”,安大簡皆作“后也悔”“嘯也歌”“后也處”,減省一“其”字。

      三是章次不同。安大簡《江有汜》共三章,每章五句,與《毛詩》同。但簡本章次與《毛詩》異,二三兩章恰與《毛詩》次序互換,即第二章對應《毛詩》第三章,第三章對應《毛詩》第二章。

      據(jù)此,傳世本《毛詩》與安大簡《江有汜》原文對比如下:

      毛詩?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安大簡?江有汜①釋文采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第94頁。

      江有汜,之子于歸,不我以。不我以,后也悔。

      江有沱,之子于歸,不我過。不我過,嘯也歌。

      江有渚,之子于歸,不我與。不我與,后也處。

      二、“之子于歸”和“之子歸”

      “之子于歸”一詞,頻頻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周南?桃夭》《周南?漢廣》《召南?鵲巢》《邶風?燕燕》《豳風?東山》五首詩中,“之子于歸”共出現(xiàn)了12次。對于這里的“于”字,有兩種解釋:

      一種釋為助詞,放在動詞詞頭,無實義。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爾雅》:‘于,曰也?!蛔x若聿,聿、于一聲之轉。‘之子于歸’,正與‘黃鳥于飛’、‘之子于征’為一類。于飛,聿飛也;于征,聿征也;于歸,亦聿歸也。又與《東山》詩‘我東曰歸’、《采薇》詩‘曰歸曰歸’同義,曰亦聿也。于、曰、聿,皆詞也?!雹赱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55頁。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認為此說“足正自來注家之誤”③[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42頁。。此后,《漢語大詞典》、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都沿襲馬氏的觀點,將“于”釋為“助詞”。

      一種釋為動詞“往”?!睹珎鳌罚骸坝冢?。”《爾雅義疏?釋詁》在解釋“如,往也”時說:“《詩》言: ‘于歸、于仕、于狩、于邁’之類皆以為‘往也’?!雹躘清]郝懿行撰:《爾雅義疏》,清同治五年郝氏家刻本,第10頁。

      其實,“之子于歸”中的“于”字并非可有可無的助詞,應取《毛傳》表示方向的動詞“往也”之義??疾臁对娊?jīng)》中12次出現(xiàn)的“之子于歸”,都是指女子出嫁或出行這一特定時刻的用語?!短邑病菲蟹踩?,均為“婚姻以時”⑤《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1頁,第14頁。的送嫁樂歌;《鵲巢》篇也三次出現(xiàn),詩中描寫的送迎車輛之盛,顯然為貴族嫁女樂歌;《東山》篇中“之子于歸,皇駁其馬”之后的兩句是“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顯然也是女子出嫁儀式的描寫;《漢廣》兩用“之子于歸”,并“言秣其馬”或“言秣其駒”,是說“之子若往歸嫁,我欲以粟秣養(yǎng)其馬,乘之以致禮餼,示己有意欲求之”⑥《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1頁,第14頁。,也是女子出嫁之言。至于《燕燕》一詩雖一般視為衛(wèi)莊姜為陳女戴媯大歸于國的送別詩,但仍不影響“于”字的方向性動詞之義。因此,《毛傳》將“于”釋為“往”,突出了動詞“歸”的趨向性和文義的確定性即出嫁或親迎。此后,便形成古漢語中“往 + 動詞”的格式,如《莊子?大宗師》“子祀往問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太公望聞之往請焉”,等等。

      據(jù)周代婚禮制度,女子正式嫁到男家,須經(jīng)過“親迎”的禮節(jié),即結婚之日,夫家要“乘墨車,從車二乘,執(zhí)燭前馬”①《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9頁。,親自到婦家迎娶,女子方可從夫歸嫁夫家?!皨D人謂嫁曰歸”②《周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8頁。,“歸”前加以“于”字,正恰切的表明了女子出嫁的被動性和趨向性,從而明確“婦人,從人者也”,“男子親迎,男先于女,剛柔之義也?!雹邸抖Y記正義?郊特牲》,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28頁。乃至后來“于歸”一詞成為女子出嫁的專有詞匯。

      “于”訓“往也”,不僅僅局限于“之子于歸”,在《詩經(jīng)》其他類似“于+動詞”的結構中,也大多持此義。如《鄭風?叔于田》“叔于田”、《小雅?雨無正》“維曰于仕”、《小雅?采綠》“之子于狩”、《小雅?十月之交》“維曰于仕”、《大雅?棫樸》“周王于邁”、《大雅?崧高》“于邑于謝”等,傳、箋皆訓為“往”。楊樹達、郭錫良先生在考察甲骨文和金文中“于”字的用法后,也都認為毛傳、鄭箋所釋《詩經(jīng)》中的“于”為“往”義,正是沿襲甲骨文、金文“于”字動詞用法之古義。④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釋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 頁。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與發(fā)展》,《中國語文》1997年第2期。

      因此,安大簡《江有汜》“之子于歸”與傳世毛本“之子歸”,雖僅一字之差,但對于該詩文意的理解卻有著很大的幫助。一方面,“之子于歸”符合《詩經(jīng)》其他篇目中相同的四字句句法特征,為《詩經(jīng)》的常見句式。而“之子歸”僅在該詩出現(xiàn),甚為不類。另一方面,“于”字補入后,組成“于歸”一詞,便明確表示本篇當屬婚姻方面的詩,該句當為描寫婚禮親迎的特定時刻,“于”字明確表示女子嫁往男方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這樣一來,后人將此詩解為“男子被棄”的“棄夫詩”⑤馬持盈《詩經(jīng)今注今譯》:“這是男子被遺棄后對女子的感慨之詞。”鄧荃《詩經(jīng)譯注》:“一位貧窮的男青年的失戀?!保ㄒ姀垬洳ň幹秶L集說》,第200頁)或“棄婦哀怨自慰”的“棄婦詩”⑥[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江有汜》,商婦為夫所棄而無懟也?!甭勔欢唷对娊?jīng)通義》“合《谷風》及《氓》與本篇參互求之,知本篇亦棄婦之詞?!背炭∮ⅰ对娊?jīng)注析》:“這是一位棄婦哀怨自慰的詩。”(見《詩經(jīng)集校集注集評》第440頁)便不攻自破了。前者不明女子“于歸”的事實,后者誤解“歸”為休棄譴歸之義。這皆因《毛詩》“之子歸”句意的含混模糊所致。

      據(jù)清李富孫《詩經(jīng)異文釋》:“蜀石經(jīng)‘歸’上有‘于’字,三章皆同?!犊嘉摹饭疟静⑼?。案,蜀石經(jīng)與《考文》古本三章皆作‘之子于歸’,則今本或脫‘于’字?!雹遊清]李富孫:《詩經(jīng)異文釋》,《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第131頁。安大簡《江有汜》的出土,證明李氏的推斷是正確的。

      三 “其后也悔”與“后也悔”

      “其后也悔”是毛詩本《江有汜》的現(xiàn)有句式。這種句式,在《詩經(jīng)》中極為常見,如“其葉蓁蓁”(《桃夭》)、“其新孔嘉,其后如之何”(《豳風?東山》)、“四牡修廣,其大有颙”(《小雅?六月》),等等,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說:“其,指示之詞也。常語也?!雹郲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第9頁。這種置于句首的“其”字大多作代詞之用,或為指示代詞,或為人稱代詞?!督秀帷芬辉娭械摹捌洹?,學者們大都采用《毛傳》“嫡亦自悔”之釋,“其”代指“嫡妻”而言,故朱熹云:“三章‘其’字皆指物之稱?!雹醄宋]朱熹:《朱子全書》(卷五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11頁。而且對于嫡妻的品行變化也大多認為實有此事,即在妾的感召下,嫡妻先是內心悔疚,后又與妾和平共處,最后達到親密無間,其樂融融。呂祖謙《讀詩記》中總結得最為清晰:“一章曰其后也悔,二章曰其后也處,三章曰其嘯也歌。始則悔寤,中則相安,終則相歡,言之敘也?!雹賉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三),四部叢刊續(xù)編本,第72頁。這里的“其后”的“悔”“處”“歌”等行為,均指在妾詠嘆此詩的時候就早已實現(xiàn)的事實。用表格示之,則更為清晰:

      過去 現(xiàn)在一章 不我以 其后也悔二章 不我與 其后也處三章 不我過 其嘯也歌時間章次

      如此,《江有汜》一詩就同時存在兩個真實的主人公:嫡妻與妾。嫡妻最初因妒忌偏狹而排擠冷落妾,后被文王后妃之化而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與妾握手言歡;妾則勤勞黽勉,無怨無悔,盡心侍妻。這樣,該詩既美化了媵妾“勤而不怨”的不妒品行,也贊揚了嫡妻見賢思齊,勇于悔過自新的美德。嫡和妾二者兼美,也正是《毛詩》續(xù)《序》對此詩解說的主要觀點。

      毛《序》“嫡妾兼美”的觀點,源自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即“文王之時,江沱之間,有嫡不以其媵備數(shù),媵遇勞而無怨,嫡亦自悔也。”②《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4頁,第24頁。“備數(shù)”之說源自東漢何休“婦人八歲備數(shù),十五從嫡,二十承事君子,未任承事,還待年父母之國”③《春秋公羊傳注疏》(隱公七年),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4頁,第6頁,第6頁。之論。范寧《谷梁傳集解》在同條下引許慎曰:“侄娣年十五以上,能共事君子,可以往。二十而御?!雹堋洞呵锕騻髯⑹琛罚[公七年),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4頁,第6頁,第6頁。在貴族家庭,做“媵”的女子一般在八歲時就“備數(shù)”了,亦即正式明確媵妾身份。這里毛《序》“不以其媵備數(shù)”有兩種理解:一為媵的身份早已明確,但“嫡尊專妒,抑之而不得行”⑤《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4頁,第24頁。,不讓她陪嫁,不認可其媵的資格,鄭玄持此觀點:“以己宜媵而不得,心望之”;二是許媵陪嫁,但因其年齡尚幼須“待年父母之國”,待其年滿,方可“承事君子”。朱熹持此觀點:“是時汜水之旁,媵有待年于國,而嫡不與之偕行者,其后嫡被后妃夫人之化,乃能自悔而迎之”⑥[宋]朱熹:《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15頁。。但是,這里有兩個問題難以自圓:一是詩中連續(xù)兩個“不我以”及“于歸”特定時刻,表明系作詩者在嫡妻出嫁時的心情,而毛《傳》鄭《箋》皆認為是嫡妻“自悔”之前事情,于文意不符。而且據(jù)范寧云“(媵)不與嫡俱行,非禮也”⑦《春秋公羊傳注疏》(隱公七年),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4頁,第6頁,第6頁。,嫡妻擅自毀約,于禮不合;二是媵妾若因年幼“待年”之故而不得與嫡同行,本自客觀條件所限,于嫡何悔何過之有?對此,清陳啟源力斥其非,曰:“(《詩集傳》)言媵待年于國,則前后語不相顧。此衰周之失禮,文王之世安得有之至待年之誤?”⑧[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第85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5頁。。

      與傳世《毛詩》相比,安大簡《江有汜》每章最后一句皆無句首“其”字,即“后也悔” “嘯也歌”“后也處”。這一細微差別,有助于我們更為圓融地理解本篇的詩旨。如前述,有“其”字,則表示句中“悔”“處”“嘯”“歌”這些情感的施動者為嫡妻,由此引申為嫡妻行為變化而贊美之。而安大簡無“其”字,則“悔”“處”“嘯”“歌”這些情感的發(fā)出者就未必是嫡妻。就文義而言,詩中每章重復的“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前一句是陳述嫡妻嫁過來以后,“我”即媵妾當前的悲慘處境。后一句的重復,不會是簡單的疊加,而應是媵妾面對嫡妻對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內心世界的獨白,暗下決心,表示雖然我現(xiàn)在不被你看重,但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最終會讓你后悔,直至和諧共處。這樣,“后也悔”“嘯也歌”“后也處”就不再是嫡妻已變化了的事實行為,而是媵妾希望達到的未來目標。用表格示之,時間則變?yōu)椋?/p>

      現(xiàn)在 將來一章 不我以 后也悔二章 不我過 嘯也歌三章 不我與 后也處時間章次

      有意思的是,朱熹在《朱子全書》中說:“‘其后也悔’、‘其后也處’兩句,若如今說,以為媵之自言,則‘后’字不通。而三章‘其’字皆指物之稱,亦非所以自命也?!雹賉宋]朱熹:《朱子全書》(卷五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11頁。他主要根據(jù)《江有汜》三章有指示代詞“其”來判定當時流行的“其后也悔”“其后也處”為“媵之自言”的觀點難以講通。而目前安大簡《江有汜》恰恰缺省了“其”字,朱熹嫡“自悔而迎之”的觀點亦失掉了最為有力的證據(jù),反而驗證了當時流行的“媵之自言”說是很有道理的。

      四 章次互換

      認識安大簡《江有汜》二、三章章次互換的意義,首先要通過安大簡重新確認該詩中的兩個關鍵字:一個是“其后也處”中的“處”字。聞一多先生《詩經(jīng)新義》從《江有汜》“一章之‘悔’,三章之‘嘯’‘歌’,皆與‘憂’相關”以及“‘癙’‘處’音同,例得相假”,推論說第二章“其后也處,‘處’亦疑當讀為‘癙’,訓‘憂’。”而且批評毛《傳》“訓‘處’為‘止’,斯為皮相矣?!雹诼勔欢啵骸对娊?jīng)新義?二南》,《清華學報》1937年第1期這一解釋影響很大,民國以來流行的“怨婦”“棄婦”“失戀”等說法,皆由此而來。但安大簡的問世,證明《詩經(jīng)新義》訓“處”為“癙”的兩個根據(jù),均難以成立。一是從字形上看,安大簡《江有汜》“處”的寫法與同簡《鵲巢》“維鳩居之”中“居”、《殷其雷》“莫或遑處”中“處”的寫法相同,都寫作“”③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7、21、23頁,第43頁。,即“凥(處)”,與安大簡《相鼠》中“鼠”字形“”④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7、21、23頁,第43頁。迥然不同,判然有別;二是從字義上看,凥,《說文?幾部》:“凥,處也。從尸幾,尸得幾而止?!缎⒔?jīng)》曰‘仲尼凥’,‘凥’謂閑居如此?!雹輀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715頁。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凥,通作居”⑥[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979頁。,林澐據(jù)《包山》簡三二“居凥”連言,認為“凥”即“處”之異體⑦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故凥、居、處三字通用。這在上面所列舉的三處安大簡中也得以確證:凥,在《鵲巢》中直接對應《毛傳》本“維鳩居之”中“居”;在《殷其雷》“莫或遑凥”、《江有汜》“其后也凥”中皆對應《毛傳本》“處”字?!疤帯保小爸挂病薄熬右病薄鞍惨病敝枹嘧诟0畹戎骶帲骸豆视枀R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997頁。,義皆相近。因此,《江有汜》中的這一“處”字具有“安居”之義,是毫無疑問的。朱熹釋為“安也,得其所安也”⑨[宋]朱熹:《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15頁。,甚確。這與《詩經(jīng)新義》輾轉訓“處”為“癙”、為“憂”之義正相反,也與鄭《箋》“嫡悔過自止”,取嫡妻“停止”先前不當行為之義,有所不同。

      另一個是《毛傳》本“嘯也歌”的“嘯”字?!皣[也歌”,在《說文》“歗”字解釋中引作“其歗也謌”。齊魯韓三家“嘯”也都作“歗”⑩[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10頁。。對于“嘯”和“歗”,一般皆認為二字聲義相同,經(jīng)典通用。但王先謙則認為二字音同而義別,具體說來,“‘嘯’,無章曲亦得稱‘歌’者,發(fā)聲清激,近似高歌耳。”“凡言‘歗’者,感傷之詞?!吨泄扔猩棥分畻l其歗矣’,亦一證也?!雹賉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10頁?!妒肤ζ枳C》亦云:“‘嘯’,吹聲;‘歗’,呻吟。二字異義?!雹赱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715頁。鄭《箋》云:“嘯,蹙口而出聲。”朱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釋說:“嘯,蹙口出聲以舒憤懣之氣?!雹踇宋]朱熹:《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15頁,第15頁。這里的“嘯”實應為“歗”,即“蹙口”發(fā)出的悲音。安大簡的出土,再一次證明了《說文》和齊魯韓三家均作“歗”是有所本的。在安大簡《江有汜》中,毛本“嘯”字寫作“”④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23頁。,很明顯是“歗”而非“嘯”,應為感傷之意。由此,“歗也歌”,即悲歌之意。

      至此,如果按照毛詩本《江有汜》現(xiàn)有的章次,那么,媵妾料想嫡妻以后對自己的態(tài)度是:悔—→處—→歗歌,即“始則悔寤,中則相安,終則相歡”的情感變化。但這里難以自圓的是,最后的“嘯歌”并非共歌于室,皆大歡喜,而實為悲歌之意。很多解詩者似乎都在刻意回避“歗歌”之感傷本義,而生硬解釋為“歡歌”,如朱熹《詩集傳》:“‘歌’,則得其所處而樂也”⑤[宋]朱熹:《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15頁,第15頁。;梁寅《詩演義》:“歌者,既偕行則歡樂而歌也?!雹轠明]梁寅:《詩演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8冊,第25頁。許天贈《詩經(jīng)正義》:“興其始之迷而喜其終之樂也”⑦[明]許天贈:《詩經(jīng)正義》,明萬歷刻本,第27頁。;郝敬《毛詩原解》:“我是用嘯,今我暢然而歌矣?!雹郲明]郝敬:《毛詩原解》,明萬歷《九部經(jīng)解本》,第16頁。等等,實則捍格難通,令人費解,不知樂從何來。安大簡《江有汜》的出土,則為解決這一困惑提供了契機。根據(jù)安大簡《江有汜》,毛詩本《江有汜》第二章變?yōu)榘泊蠛喌谌?,第三章變?yōu)榘泊蠛喌诙?,二、三兩章的章次互換。這樣,詩中媵妾想像嫡妻的情感變化就成為:悔—→歗歌—→處,即對自己先前排擠疏遠(“不我以”)、 冷落輕蔑(“不我顧”)、 拒斥否定(“不我與”)媵妾的行為先是表示深刻的懺悔(“悔”),進而又痛心疾首而詠嘆之(“歗歌”),最后與媵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處”),這正符合《毛詩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情感變化規(guī)律。自省而悔,既悔而歌,歌而后安樂,如此,《江有汜》一詩所吟詠之情感變化便更加真率自然、順理成章了。這一點,鄭玄似乎早已意識到“悔”而后應為“歌”,“歌”而后方為“止”, 如鄭《箋》:“嫡有所思而為之,既覺自悔而歌。歌者,言其悔過,以自解說也。”“嫡悔過自止”⑨《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第24頁。云云。這都清晰地表明安大簡《江有汜》的章次要比《毛詩》本的章次安排更為順暢、合理。

      五 “美媵說”廓疑

      由于安大簡《詩經(jīng)》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戰(zhàn)國時代抄本,也最接近《詩經(jīng)》最后編輯成書時代,因此成為《詩經(jīng)》研究的重要參照標準。由于毛傳本《江有汜》的詩旨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安大簡《江有汜》上述三處明顯的異文,為我們廓清異說、還原詩旨有著重要的作用。

      對于此詩的詩旨,《毛詩序》釋為:“美媵也”,簡潔明快,非常清楚。但接下來續(xù)《序》的引申卻為這一詩旨增添了很多費解之處:一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文王之時”、地點“江沱之間”、人物“嫡”都是泛指,于史無征,帶有強烈的虛構色彩。二是詩旨有所轉移,由單純的“美媵”轉向了“媵嫡兼美”,又因特意拈出“文王”,無疑又有實美“文王之化”或“后妃之化”之意。三是“備數(shù)”“待年”的媵妾何以感動分居二處的嫡妻回心轉意,同歸于好。四是“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媵?!雹佟秲x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2頁,第22頁。媵妾不與嫡偕行而嫁,于禮不合。因此,續(xù)《序》的進一步闡發(fā)不僅沒有令詩旨愈發(fā)明朗,反而有穿鑿附會、撲朔迷離之嫌。后世的主流闡釋大都受續(xù)《序》影響,卻淡化了首句“美媵”之主題。如前所述,安大簡《江有汜》異文“于”字的補入,組成“于歸”一詞,遂點明該詩所作的時間,即嫡妻“親迎”的婚慶時刻。按《士昏禮》注云“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媵”②《儀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2頁,第22頁。和《谷梁傳》“不與嫡俱行,非禮也”③《春秋谷梁傳注疏》(隱公七年),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第6頁。,《江有汜》一詩中的“我”即媵定當“備數(shù)”同往,不會“不與嫡偕行”而“待年”于家?!洞笱?韓奕》云:“諸娣從之,祁祁如云”,就描述了韓侯之妻出嫁時“諸娣”陪嫁的熱鬧場面。據(jù)學者統(tǒng)計,《左傳》記載“娣從媵”的事件就達40例之多,反映春秋時期媵婚情況的媵器也多達近百件④曹曉偉:《春秋時期媵婚研究》,《理論學刊》2014年4期。。而且,據(jù)《白虎通?嫁娶》篇:“侄娣年雖少,猶從適人者,明人君無再娶之義也?!雹萏飼阅戎骶帲骸端膸烊珪?白虎通》,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1000頁。也就是說,婚禮是為嫡妻正室而舉行的,作為媵的侄娣是沒有單獨“親迎”之禮的。因此,朱熹在續(xù)《序》“嫡亦悔過”的基礎上所附會出來的“自悔而迎之”,是難以成立的。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毛詩《小序》中的首句與其后的續(xù)申之辭非成于一人之手,二者多有違異之處,而且首句多存古義,其余多為漢人引申發(fā)揮之義。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認為《江有汜》:“‘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就目前情事言?!浜笠不凇浜笠蔡帯?,料嫡他日必悔過而與處,勤望之心,立言最為婉至?!鋰[也歌’,媵自明作詩之意,義訓本自分明,自《詩序》謂‘嫡能悔過’,此詩遂無正解?!雹轠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07-108頁,第107-108頁。指出理解此詩的關鍵在于對詩中情事發(fā)生時間的把握。自續(xù)《序》引申出“嫡能悔過”一節(jié)后,解詩者大都將“其后也悔”“其后也處”“其嘯也歌”視為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事情。“為毛說者,因謂嫡之悔,由媵之勞而無怨,故為推本之詞。尊卑倒顛,莫此為甚。譬如君父放逐其臣子,臣子萬無怨懟之理,其后君父悔悟,遂歸美臣子,以為君父悔悟,由于臣子之不怨懟,可乎?”⑦[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07-108頁,第107-108頁?!督秀帷芬辉娭虚g兩句“不我以”,絕不是簡單的重復,前一句表明嫡妻排擠自己的事實,后一句應與后面的“后也悔”“嘯也歌”“后也處”一起,為媵妾在遭受到嫡妻的排擠冷落之后不但不怨恨妒忌,反而發(fā)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嫡妻幡然悔悟的內心獨白,是媵妾猜想嫡妻將來會發(fā)生的態(tài)度變化。如上所述,安大簡《江有汜》“其”字的缺省更清晰地證明了這一點。

      對于《江有汜》后半部分為媵妾內心獨白之誓詞的觀點,早在南宋戴溪便已提出。他在《續(xù)呂氏家塾讀詩記》中說:“《江有汜》,媵作也。夫水有大必有細,同一源也。寧有嫡而無媵乎?不我以、不我與,非有勤勞之事,正謂置之于無所與事之地,藐然而不顧之也。已而自寬釋曰:今雖若是,然久當自悔且有以處我,嘯歌以俟時,不必過為戚戚也。善自寬釋,無所怨尤,為媵若此可以為美矣?!雹郲宋]戴望:《續(xù)呂氏家塾讀詩記》,《四庫全書》本,第11頁。他既認為嫡媵同嫁,根本無“備數(shù)”之說,又認為后半部分非“嫡亦自悔”之既成事實,而是媵妾自為“寬釋”之詞。從前引《朱子全書》中可以看出持這一觀點的在南宋并非少數(shù)。此后元朱公遷《詩經(jīng)疏義會通》⑨[元]朱公遷《詩經(jīng)疏義會通》:“此章之處,下章之嘯與歌,媵妾皆自己言之?!薄⒚黝檳赭搿对娊?jīng)說約》①[明]顧夢麟《詩經(jīng)說約》:“三落句,皆媵行時大喜過望,而遙相擬議之詞?!?、清傅恒《詩義折中》②[清]傅恒《詩義折中》:“雖不我用,或其后也悔而迎我,則我將如汜之復入于江乎?蓋望之也?!?、莊存與《毛詩說》③[清]莊存與《毛詩說》:“言始雖不我以,其后當自知非禮而悔乎?猶望之也?!?、張次仲《待軒詩記》④[清]張次仲《待軒詩記》:“悔、處、嘯歌,是妾行時大喜過望,故遙想正嫡如此即不我以、不我與矣,而復悔、復處、復嘯歌,豈沐浴文王之化而然耶?”等,皆持此觀點。

      事實上,內心獨白的創(chuàng)作方法不是《江有汜》一詩的特例,這在《詩經(jīng)》中很是普遍。如《周南?關睢》的“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孔疏云“思念此處窈窕然幽閒之善女,若來,則琴瑟友而樂之。思設樂以待之,親之至也”⑤《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第6頁,第44頁,第57頁,第62頁。,即作者想像設樂接待淑女賢者的獨白;《鄘風?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詩序》釋為“共姜自誓”之詞⑥《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第6頁,第44頁,第57頁,第62頁。;《衛(wèi)風?氓》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鄭箋云:“謂此不可奈何,死生自決之辭”⑦《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第6頁,第44頁,第57頁,第62頁。;《王風?黍離》的“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孔疏釋為“無所告語,乃訴之於天”之語⑧《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第6頁,第44頁,第57頁,第62頁。,等等,皆為詩中主人公內心情感的傾訴,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真實性。

      至此,安大簡《江有汜》“于”“其”二字的一增一減和章次互換,使《毛詩序》首句“美媵”的主題更加明朗起來:媵妾在隨從嫡妻一同嫁入夫家,雖然遭遇到嫡妻“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的排擠和冷落,但卻敦倫盡份,無怨無悔,暗自發(fā)誓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化嫡妻,最終令其幡然悔悟,摒棄前行,重歸于好,正如江水與汜水雖曾短暫分流但終歸合二為一一樣。這樣,全詩句句“美媵”,主題集中鮮明,不枝不蔓,而且情感正而不譎,溫而不怒,順而不爭,與全詩“思無邪”的主旨相吻合。由于續(xù)《序》在引申闡發(fā)時虛擬了一個“嫡媵合歡”的故事,意欲建立一個以史釋詩的闡釋體系,從而達到貌似“美媵兼嫡”實則美化文王及后妃之德的目的,因此而產(chǎn)生了多處捍格難通之處。安大簡的問世,印證了《江有祀》為單純的“美媵”詩,殆無可疑。

      猜你喜歡
      毛詩注疏中華書局
      安大簡《詩經(jīng)》虛詞異文考略
      北方論叢(2022年4期)2022-07-20 01:43:34
      夜讀(二)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fā)覆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4
      建筑史話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學術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學術界(2015年4期)2015-02-25 07:05:28
      高密市| 潼南县| 赫章县| 余庆县| 邯郸县| 绵阳市| 湘乡市| 四子王旗| 花莲县| 郑州市| 大方县| 荆州市| 肥乡县| 白山市| 万载县| 革吉县| 和龙市| 东港市| 南郑县| 开化县| 林芝县| 日照市| 广昌县| 玉环县| 东乡县| 敦化市| 洱源县| 林芝县| 卫辉市| 鄯善县| 靖安县| 无为县| 嫩江县| 石林| SHOW| 浦北县| 微山县| 商水县| 伊川县| 高要市|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