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黃華,王振常,陳美岑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 南寧;2.廣西國際壯醫(yī)醫(yī)院脾胃肝病科,廣西 南寧)
酒精性肝病(ALD)是因為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肝臟疾病。疾病初期通常表現(xiàn)為酒精性脂肪肝,進而可發(fā)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嚴重酗酒則可誘發(fā)廣泛肝細胞壞死,甚至肝功能衰竭[1]。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酗酒現(xiàn)像不斷增多,在發(fā)展中國家及某些西方國家,大量飲酒數(shù)量令人震驚。有數(shù)據(jù)表明,在過去15 年里,美國的酒精使用量增加了11.2%,高風險飲酒增加了30%,酒精性肝硬化的死亡總數(shù)增加到了79%[2-3]。在我國,2000 年至2015 年,普通成年人中常規(guī)飲酒者、重度飲酒者以及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比例均明顯上升[4]。由此可見,酒精性肝病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目前嚴格戒酒,水飛薊素類、還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羅寧聯(lián)合其他藥物、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是西醫(yī)治療的主要方法[5],雖有一定效果,但再次酗酒后將有進展為肝硬化的可能,可導致不可逆病變,因此早期干預是預防其進展的關鍵。中醫(yī)藥治療ALD 有不錯的療效,發(fā)揮中醫(y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尤為重要?;诖耍P者對中醫(yī)藥治療酒精性肝病的文獻進行整理,總結其用藥規(guī)律。
收集中國知網(wǎng)(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VIP)、萬方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WANFANG)中醫(yī)藥治療ALD 的文獻(199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分別用主題詞“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纖維化、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and“中醫(yī)、中藥”進行檢索。
(1)診斷酒精性肝病明確者;(2)治療例數(shù)明確、療效明確的臨床研究;(3)文獻中方劑有完整藥物組成及確切劑量。
(1) 綜述、經(jīng)驗總結及機制研究類文獻;(2) 會議論文、個案報道、臨床體會、動物實驗;(3)針刺、艾灸、耳穴、拔罐、刮痧、穴位貼敷等中藥外用手段治療ALD;(4)無明確方劑組成及藥物劑量的文獻;(5)一稿多投、同一中藥復方、同一作者、同一課題研究的文章僅取論述最全面的一篇。
中藥名稱、功效及性味以《臨床中藥學》[6]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7]作為統(tǒng)一標準,防止同藥異名,例如“土元”“生/炙甘草”“姜/法半夏”“阿膠珠”“田基黃”等分別統(tǒng)一為“土鱉蟲”“甘草”“半夏”“阿膠”“地耳草”等。統(tǒng)計納入文獻中的具體方藥,將所有藥物按功效、性、味分類,建立Excel 表格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頻數(shù)分析。
本研究共納入57 篇文章,方劑共62 首,藥物133 味,按功效分為18 類,共計684 藥次。
納入統(tǒng)計的133 味藥物中使用頻數(shù)≥10 的藥物共有20 味,共使用370 次,使用頻數(shù)前6 位的分別是丹參(35 次)、茯苓(30 次)、甘草(30 次)、柴胡(28 次)、澤瀉(26 次)、山楂(22 次)。此20 味高頻藥物累計使用頻數(shù)為54.05%,結合功效來分,補虛藥最多,活血化瘀藥次之、利濕藥第3(見表1)。
表1 中醫(yī)藥治療ALD 高頻藥物分析
納入統(tǒng)計的133 味中藥,按《臨床中藥學》可分為利濕藥、補虛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行氣藥、解表藥、消食藥、化痰藥、化濕藥、收澀藥、瀉下藥、止血藥、止咳平喘藥、平肝潛陽藥、祛風濕藥、驅蟲藥、安神藥、息風止痙藥共18 類。頻數(shù)及頻率首居前5 位順次為補虛藥(136 次,19.89%)、利濕藥(122 次、17.83%)、活血化瘀藥(105 次、15.35%)、清熱藥(80 次、11.70%)、行氣藥(54 次、7.89%),累計頻率已達72.66%(見表2)。
表2 中醫(yī)藥治療ALD 藥物功效分類分析
在藥性頻數(shù)統(tǒng)計中,涉及4 種藥性,首居前3 的藥性依次為寒(61 次)、溫(36 次)、平(26 次),包括微寒、微溫,其中寒性和溫性藥物使用頻率占半數(shù)以上(66.9%) ;7 種藥味中,使用頻數(shù)首居前3 位由高至低依次為苦(77 次)、甘(64 次)、辛(40 次),包括微苦、微甘、微辛,占總藥味的82.34%(見表3)。
表3 中醫(yī)藥治療ALD 藥物性、味分析
《諸病源候論》認為“酒性有毒,有復太熱,飲之過多,故毒熱氣滲溢經(jīng)絡,浸溢臟腑,而生諸病也?!庇钟小胺仓T膽病,皆由飲食過度,醉勞酒傷,脾胃有瘀熱所致,其病身面皆發(fā)黃?!薄毒霸廊珪わ嬍称分刑岢觥熬普撸灰跃茲駛ⅰ灰跃茻醾帯?,一以酒質傷臟……?!本C上所述,酒性大熱,飲之過多可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健,聚濕生痰,阻塞氣機,血行不暢,瘀阻濕滯。王海濤等[8]認為長期大量嗜酒,可致酒毒內(nèi)侵傷肝,濕熱蘊蒸,損傷脾胃,中焦運化不利,血瘀、氣滯、水濕三者相互影響,導致水停腹中,而成臌脹。彭珂[9]總結劉偉光教授治療酒精性肝病臨床經(jīng)驗,認為本病與脾胃運化功能相關,其病因主要有濕、熱、毒、 瘀,病機為脾虛、濕熱、毒瘀,治療原則分早期、中期、晚期,分別為健脾化濕,清熱涼血活血、活血化瘀。
本病多因過度飲酒所致,酒性大熱,蘊結成毒,則生濕熱,濕熱之邪蘊于中焦,損傷脾主運化之功,則痰濕內(nèi)生,郁而化熱,阻滯氣機,導致痰阻氣滯、血脈瘀阻;酒毒蘊肝,肝失疏泄,則導致氣血失調。長期飲酒則機體正氣受損,又因酒毒致痰滯濕阻,血脈瘀阻,肝脾失調,纏綿難愈,故疾病病程較長。由此可見,本病治療上當肝脾兼治。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ALD 的各類藥物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為補虛藥,利水滲濕藥次之,活血化瘀藥第3;使用頻率首居前3 位的依次為丹參、茯苓、甘草,分別為活血化瘀藥、利濕藥和補虛藥。說明治療ALD 的中藥多以健脾、利水滲濕、活血化瘀之品顧護脾胃中焦以治本,祛痰濕化瘀毒以治標,以扶正祛邪。盧秉久教授[10]獨創(chuàng)“分期論治”大法,認為酒精性肝病的病因是本虛標實,在治療上應該扶正為主,兼以祛邪,將酒精性肝病分為“酒痞”階段、“酒癖”階段、“酒臌”階段,并根據(jù)分期分別采取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之法,眾法合一,并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療效。
本研究中,使用頻數(shù)前10 味藥物依次為丹參、茯苓、甘草、柴胡、澤瀉、山楂、郁金、半夏、白術、陳皮,其中丹參、柴胡、郁金性寒味苦,均歸肝經(jīng),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效;茯苓、山楂、半夏、陳皮、白術、甘草均歸脾經(jīng),有健脾化濕、燥濕化痰之功;又有茯苓、澤瀉味淡,又有利水滲濕之用,正符合本病本虛標實的病機及益氣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滲濕的治法。吳勃力等[11]通過SD 大鼠復制慢性酒精性肝病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由丹參、柴胡、白術、茯苓、澤瀉等藥物組成的肝平膠囊能有效降低實驗性酒精肝大鼠血清中ALT、AST、ALP、GGT,降低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膽固醇含量,起到降脂、降酶、保護肝臟及防治慢性酒精性肝病的作用。張會青[12]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由澤瀉、丹參、郁金、茯苓、山楂等藥物組成的酒肝顆粒對酒精性肝損傷大鼠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能促進肝功能恢復,降低血脂及血清膽紅素水平,且無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yī)藥治療酒精性肝病有明顯優(yōu)勢,用藥多以益氣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滲濕之品,注重肝脾兼治。本文總結了中醫(yī)藥治療酒精性肝病的用藥規(guī)律,其統(tǒng)計結果可為臨床提供思路,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