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李義靜 王 香
萬物之源,童心之始。童心純凈,亦如素紙。萬物啟蒙課程為我們開辟了以“格物致知”為方法論的全方位兒童傳統(tǒng)文化教育路徑。如何讓這一全新的理念落地?我校進行了如下探索。
1.做好分層培訓。中層培訓,做好引領;骨干培訓,深度學習;全員培訓,團結協(xié)作。三級培訓,協(xié)作共贏,為紙課程的實施做足理論儲備。
2.打破崗位邊界。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德育處、總務處、辦公室人員打破崗位設置,全力配合教導處完成課程實施。每一個人的最長板圍成容量最大的桶,成就了“嘆為觀‘紙’”系列課程。
3.做好頂層設計。學?;凇皶鴮懱斓?,博古開新”文化主題中的書法特色,確定了打造萬物啟蒙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系列課程,打造“一字一世界”文化品牌的課程實施計劃。這種融合既不給教師增加負擔,又能高質高效完成任務。
圍繞“嘆為觀‘紙’”課程,在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暢所欲言,合作共贏,綻放出每一個人最美的姿態(tài)。
1.以“環(huán)境課程”滲透育人理念。我校以“萬物啟蒙‘紙’課程空間建設工程”為契機,打造富有傳統(tǒng)文化蘊味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并融入學校書法特色的元素,使學校文化之美獨具內涵,深富張力。如:教學樓中廳一樓至四樓,從結繩記事到竹簡再到宣紙,呈現(xiàn)出書寫載體的大致演變歷程;理念墻、漢字記憶空間、樓內展示區(qū),一景一物,一切積極元素都成為育人課程的構件。
2.以“實踐課程”深化育人內涵。受萬物啟蒙課程理念的影響,我校的課程實施逐漸向綜合化、活動化、實踐性、開放性轉變。我們利用學校周邊的文化、科技、自然等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博物館,走進社會,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2019 年5 月,我們帶領四年級學生來到北京白紙坊博物館。孩子們了解了人類文字記錄載體經歷的數次變革,深刻體悟到中華民族的智慧。
3.以“學科課程”豐富育人載體。學科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我校圍繞“嘆為觀‘紙’”課程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力度,設置了“紙的前世今生”“紙橋結構”“紙幣寶寶尋親記”等系列課程,并借助美育課程“古法造紙”“流沙箋制作”引導學生觀察景物美、欣賞藝術美、體驗人性美,涵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勇于擔當的品格。
4.以“表演課程”傳遞育人真諦。我校排演的《紙丟丟的春秋大夢》舞臺劇,囊括了語言、舞蹈、吟唱、表演及模仿等多種藝術形式,引導學生在表演中體驗、感知和成長。整個劇幕參演學生達上百人,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和展示的機會,更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