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尾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為情而死的男子。
《莊子·盜跖》記:“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蔽采且粋€有點死心眼的人,做事特別認(rèn)真,一向重信守諾。他愛上一個姑娘,很是癡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約好晚上在橋下的一根柱子旁見面,不見不散??墒菦]想到,突然天降暴雨,河水陡漲,水已漫過小腿,漫到腰間,漫到脖頸。那姑娘卻遲遲未來,他心急如焚,也很害怕,又擔(dān)心姑娘來了找不到自己,還是在水里癡心等待,緊緊抱著那根柱子,信守他的諾言。結(jié)果水越漲越高,把他活活淹死了?!耙拱?,月光灑滿河道中的葦叢和柳梢。河水與微風(fēng)竊竊私語著,將橋下尾生的尸體款款送向大海?!保ń娲堉椋?/p>
后人論及尾生,說法頗多,不無爭議。甚至連日本人、韓國人都參與了討論,說啥的都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都有幾分道理。論者林林總總,主要有三種看法:或贊尾生是個難得一遇的癡情男子,不惜為愛而死;且說到做到,信守諾言,也堪稱守信楷模?;蛟凰褪莻€迂腐之人,不知變通,不懂屈伸,不會與時俱進(jìn)、隨機(jī)應(yīng)變,結(jié)果白白犧牲了一條性命,死得毫無價值?;蛟凰鶊允氐膶嶋H不是對姑娘的“情分”,而是他許給姑娘的“信諾”,因而他寧愿用生死不移來證明一諾千金??梢?,尾生抱柱一事,“信”的意義遠(yuǎn)超于“情”的意味,故此留下一個成語:尾生之信。李白就在詩里大發(fā)感慨:“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也曾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尾生之信》,深情款款,悲壯纏綿,轟動一時,被收進(jìn)中學(xué)教材。
如今想來,尾生確實不必非死不可,但凡腦子活一點,不那么死板教條,從橋下挪到岸上去等,姑娘也不至于找不到他,就不會最后釀成悲劇。至于姑娘為啥爽約?可能一是變心了?;蛞蚣胰朔磳?,覺得尾生配不上她,便從中作梗;或因她另有新歡,遇到一個“高富帥”,就故意冷落尾生,放他的鴿子,讓他在橋下傻等,那就不值得為她去死了。二是因事絆住了。或父母生病,她要床前盡孝,伺候湯藥;或路上遇到個熟人,多嘮了幾句閑話,一時說得興起,忘了時間。三是見雨下得太大,未帶雨具,只好先找個地方避雨,想等雨停了再來;或迷了路,走錯方向,誤了約會時辰。不管怎么說,尾生抱柱的結(jié)局都讓人難以接受,啥樣金貴的愛情都犯不上以生命為代價來換取,守信也不必以極端手段來證明。
古人倍加推崇尾生抱柱,其實主要注意力并不在癡情愛戀上,而關(guān)注的是誠信守諾。他們也知道這事有些離奇和不靠譜,但就是要代代相傳,大書特書,把尾生之信宣傳到極致。愛情是人欲,守信是天理,所以要“滅人欲,存天理”,這調(diào)子高是夠高了,但古往今來,沒幾個人能做到的,尾生的不朽,意義也正在于此。
遺憾的是,“食色性也”,百姓更感興趣的還是尾生的情愛意義,惋惜的是橋下的尾生為何不上橋來。聯(lián)想起來,愛情也確實總與橋有點關(guān)聯(lián),且以悲劇居多。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不惜千年等一回,粉身碎骨也不悔;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陸軍中尉羅伊在滑鐵盧橋上邂逅舞蹈演員瑪拉,兩情相悅,一晌貪歡,最后還是魂斷藍(lán)橋;金凱和弗朗西斯卡一見鐘情,相見恨晚,但“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留下《廊橋遺夢》。世界各地都有形形色色的愛情橋,每每被情侶們的愛情鎖壓得難負(fù)其重;再加上尾生在橋下的千古絕唱,一腔真情,于是我便想起臺灣詩人洛夫的《愛的辯證》:
“緊抱橋墩\我在千尋之下等你\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