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春天的平江路,是在“咿咿呀呀”的搖櫓聲中醒來的。晨起,漫步小巷,空氣微醺,嫣紅的海棠花開在粉墻邊。靜靜的平江河上劃來一只烏篷船,船篷是素凈的藍(lán)花,幾分清雅。穿藍(lán)花布衫的女子撐著船,搖著擼,船上沒有游人,船兒劃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像漂浮在水上的一個(gè)夢(mèng)。
春分過了,連風(fēng)也漸漸溫潤起來,小鳥靜靜站在柳枝上,在風(fēng)里睡著了。平江河緩緩流淌,八百年過去了 ,平江路上的人,走了一茬又一茬,畫舫中看風(fēng)景的人兒,換了一茬又一茬。
誰見幽人獨(dú)往來,孤鴻縹緲影。獨(dú)自一個(gè)人閑逛,水邊的小店正升起裊裊的炊煙,小店斑駁的木門開著,綠色的青團(tuán)圓滾滾地躺在蒸籠里。買一個(gè)豆沙餡的,咬一口,糯米與紅豆混合淡淡青草的清香,仿佛將春天含在口中。
桂花赤豆糖粥,紅豆的沙甜與小丸子的糯香讓人迷戀,甜蜜的滋味宛如初戀。要一碗小餛飩,雞湯濃郁,香氣襲人。小餛飩泊在碗里,如一個(gè)一個(gè)小白鴿。在姑蘇品味美食,常常想起陸文夫與汪曾祺兩位先生筆下的一粥一飯,甚是親切。
平江路有一家香館,名停云。停,云,香,詩意流淌,遠(yuǎn)在云端。香的味道宛如愛情的味道,停在云朵之上。走進(jìn)香館,香氣裊裊,案上有書,墻上有畫,靜玉生香。文人墨客喜歡在此靜坐閑談。
夜晚的平江路,燈影搖曳,煙波畫船,游人不多。此刻的平江路,仿佛身著長衫的民國文人,沉靜儒雅,目光悠遠(yuǎn),依然風(fēng)骨猶存。
走進(jìn)一家名為蘇式書房的小店,清雅的書房 ,深色的木桌上有瓶,瓶中無花,插著幾枝墨色的蓮蓬??匆妿讖埫餍牌?,粉墻黛瓦的小屋,屋頂有燕,門前有河,河上有船。蘇派生活的雅致與閑逸都在畫里。我買了幾張明信片,寄給遠(yuǎn)方的朋友,寫下幾行柳體小楷:不言說,但相思。卿佳否?
和友人去一家老茶館,聽一段蘇州評(píng)彈或一段昆曲。聽她婉轉(zhuǎn)地唱,是《牡丹亭》里的《游園驚夢(mèng)》?!霸瓉礞弊湘碳t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臺(tái)下人聽得如醉如癡,不知今夕何夕。
記得《紅樓夢(mèng)》里,林黛玉和寶玉在園里共讀《西廂記》,忽聽見墻外有絲竹聲,他們站定了細(xì)聽,原來正是《游園驚夢(mèng)》,聽了許久,林妹妹癡癡地說,原來戲中都是好文章。
小巷里的潘宅,開著一家書房,名“初見書房”,一棟蘇式的老宅,古意幽幽的書房,木椅木桌,書香縈繞。園中有溪流潺潺,耳邊有琵琶聲聲。初見,紙上相逢,自有一份欣喜與心動(dòng)。坐在雕花的木窗前品茶,聽琴,讀書,遇見作家車前子的散文集《蘇州慢》,庭院流水,池中花開,此刻,慢慢品味姑蘇之美,就在初見書房里。
我來姑蘇,就喜歡住在平江路的小巷里,選一家古樸典雅的蘇式民宿,細(xì)細(xì)感受姑蘇人家的閑雅歲月。老宅的粉墻斑駁了,上面印著雨痕、竹影、樹蔭,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幾枝常春藤沿著墻壁慢慢爬,綠蔭滿墻,成了吳冠中先生筆下的畫卷。
院中粉墻邊種幾株翠竹,黃昏落雨了,想起日本俳句:竹葉婆娑,夜中難眠。并無何事,但覺傷悲。也許,美,總是令人難免憂傷。靜夜里,聽雨滴敲著屋檐,敲著清幽的青石板路,也聽細(xì)雨講講平江路幾百年的明月前身,舊事流年。
(編輯?? 高倩/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