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開明國語課本(初級)》的識字教學具有擺脫傳統(tǒng)蒙學識字教學、建構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的語言體系并且貫通學習與生活的特點,針對“部編本”教材,提出適當增補傳統(tǒng)集中識字、建立“兒童為中心”理實一體化的識字教學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開明國語課本 識字教學 研究
成書于1934年《開明國語課本(初級)》(以下簡稱《開明(初級)》)是一部民國經典教材。教材共8冊,每冊42篇課文,共336篇。識字量約2361個,與同一時期的國語(文)教材大致相當,能夠滿足學生日常閱讀和寫作的基本需求。字序沒有依照漢字特點和規(guī)律集中講解,而是把識字分散到與學生平日生活與學習相關的語句、文段之中,所學內容貼近生活本真,是生活的構成。在分散識字教學中,大致遵循字形由簡單到復雜、高頻字優(yōu)先學習、生字反復出現(xiàn)的規(guī)律。
一.《開明(初級)》識字教學特點
(一)擺脫傳統(tǒng)蒙學識字教學的范式
傳統(tǒng)蒙學識字教學追求高效與實用,“三、百、千”等蒙學經典教材都體現(xiàn)集中識字的教學理念。塾師一般不講解漢字,只求學生識記,達到一定的識字量即可。因此傳統(tǒng)識字教學就被打上死記硬背的標志。有識之士如清代王筠深感其弊端的危害性,其《教童子法》一書從漢字特點規(guī)律出發(fā),以傳統(tǒng)文字學“六書”理論為基礎,從象形、指事等角度對漢字進行分類和分析,并配篆書字體,突出漢字表意性特點。
在“五四”運動和國語運動的影響下,改革漢字、推廣注音字母等風潮如火如荼地展開,直接影響了民國教育。《開明(初級)》此時誕生,本身具有“反封建的徹底性”和傾向“歐化”“西化”的色彩。民國初年,政府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提出禁用清朝時頒行的教科書,傳統(tǒng)文字學被劃分至“封建糟粕”之中。民國政府公布“新學制系統(tǒng)”和《小學課程標準國語》意味著學時的保證和將隨文識字教學理念貫徹到成系統(tǒng)性的多冊多篇課文之中,不用過度擔心效率。第八冊21課提出注音符號替代漢字來寫作文、寫信的觀點?!皬U除漢字,由注音字母取代”的大膽設想是反封建的極端體現(xiàn)。22課介紹漢字字形的發(fā)展演變,指出認識注音符號可使生活學習更便利。
完全否定和拋棄傳統(tǒng)蒙學識字教學顯然不利于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字學及其“六書”理論是對漢字“音形義”三要素的客觀分析,不存在“封建性”特質。雖文字學家受歷史局限性等影響,對某些漢字解說有失偏頗,但無法撼動文字學發(fā)展研究整體道路和方向正確性。從漢代《說文解字》發(fā)軔,直至當代漢字信息化都是在對傳統(tǒng)文字學的開拓、繼承和發(fā)揚中前進。拋棄漢字等于丟掉中國悠久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而完全拋開傳統(tǒng)識字教學的范式等于違背漢字本身規(guī)律,扔掉識字教學的重要拐杖,最終該教材在識字教學方面系統(tǒng)性、層次性稍顯凌亂。
(二)架構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的語言體系
傳統(tǒng)教育不夠重視兒童的認知水平,往往從成人角度為受教育者(兒童)去設定教育目標、手段和工具,傳統(tǒng)蒙學教材最終代表實則是成人的選擇。因此文章缺少童心、語言缺少童趣、反映的情感和主旨缺少童真。葉圣陶先生認為兒童不是縮小的成人,要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編寫“純良之兒童讀物”。該教材的識字教學符合“兒童本位”思想,以兒童為中心,從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出發(fā)進行語言體系的設計與構建。
元代程端禮提出學習的進程是由“篇法——章法——句法
——字法——主旨”“大段——小段”雙線組成,是由表及里、由大到小的過程。此進程是對兒童習得的總結和歸納,較為符合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6至8歲的小學生最好從較為完整的整段故事開始,在故事當中學習句子,從句子之中學習詞語、漢字,而這些詞句要簡單、易懂、規(guī)范和貼近生活,進入高年級后再引入完整成段或成篇的文章。整段故事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出具象及其相互關系,故事情節(jié)又將句子、詞語和文字串聯(lián)在一起,在趣味盎然之中加深兒童的印象,又便于聯(lián)想回憶。如第一冊21至25課圍繞“小牛畫圖”主題,講述小牛畫雞蛋,結果被小羊誤認的故事。學生可以學到“畫圖、搖頭”等詞語,掌握詞語中所包含生字,讓學生由圓形展開聯(lián)想。如果從單字入手,學習孤立無關的內容讓人味同嚼蠟,最終喪失學習興趣。
另外,隨著年級的提高,教材中用直觀圖畫講述連續(xù)性故事的形式逐漸減少,這也符合兒童認知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不斷發(fā)展的規(guī)律。剛入學的兒童還處于感知經驗階段,其思維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逐步形成以“詞”為中心和中介的判斷、推論的思考模式。因此圖畫的學習支持力度慢慢減弱,直至可以完全拋開。在教材中,同一主題的連續(xù)性圖畫和插圖(含連續(xù)性圖畫)數(shù)量逐漸減少??芍摻滩某浞挚紤]到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并貫徹、滲透到其中。
(三)打通學習與生活的壁壘,以實用為導向
教材中,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與學習場景,消除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拉近學校與家庭的距離。第一二冊中的生字與圖片有機結合,生字為手寫楷體,字體端莊、寬大醒目、間距疏朗,生字占據(jù)整個版面的30%至80%,位置突出。如第一冊1至7課的主題是“上學”,講授學生禮儀和課堂紀律,期間穿插教師授課內容(小黃狗玩皮球)。這一設計教師利用教材為學生構建的虛擬課堂情境,其中學生面對教師和所學內容的態(tài)度與行為正是現(xiàn)實課堂中所要習得的內容,可謂“課中課”“學中學”。無形之中將學習與生活自然貼合、了無痕跡,而且小狗玩球的故事出現(xiàn)在低年級課堂上也合情合理,又進一步讓學校與家庭關聯(lián)起來。
該教材由過去重視識記漢字轉變?yōu)閺娬{漢字的實際應用,識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閱讀(讀小說、報紙)和寫作(寫信、假條、日記等)。第一,教材所創(chuàng)設的識字教學情境是對實現(xiàn)生活場景描摹與衍生。1929年5月,國民政府曾舉辦“南京市第二屆衛(wèi)生運動會”,當?shù)貙W校派出滅蠅小分隊。關于“滅蠅”的主題第二冊和第四冊重復出現(xiàn)兩次。第二,應用文體重復出現(xiàn)促進識字教學趨向實用性。書信作為當時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關于寫信的內容在第二冊、第五至八冊等多次出現(xiàn)。第三,課后識字練習著眼于實踐。練習主要有填空、看圖說(寫)話、選擇、改錯和注音等形式。填空題多沿著“單字——詞語——短語——短句”的順序,中間的漢字與詞語中又按照實詞到虛詞內在規(guī)律進行排列。填空內容多與課文緊密聯(lián)系,如第二冊“姓名”主題的練習是自我介紹,空白處填寫學生及其家人好友的姓名。條理分明的自我介紹是一項重要的個人技能,而練習就將介紹的梗概和關鍵點羅列出來,為學生日常交流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對當今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啟發(fā)
(一)語文教學中適當增補傳統(tǒng)蒙學集中識字的內容
目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在識字教學中有一部分的傳統(tǒng)識字內容,如《日月明》《金木水火土》等課文,基本按照傳統(tǒng)文字學中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進行分類。在語文教學和校本課程當中,還可以再增加一些經典,如清代王筠《文字蒙求》、清代劉樹屏《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和民國《國民字課圖說》都是上佳之作。這些著作有的對字源進行講解、有的按照義項分類,角度新穎、圖文并茂,一定會讓學生對漢字產生深厚的興趣,并能夠從本質上正確辨析和區(qū)別形近字。
(二)建立“兒童為中心”理實一體化的識字教學體系
“兒童為中心”的識字教學體系以兒童作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和語言發(fā)展特征,要探索適合兒童的知識結構、教學內容、方法、過程和結果評價。理實一體化即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弊端。識字教學體系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兩大板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打破原有教材的結構,按照漢字的特點進行重新組合并適量增補內容。在識字過程中,可以適時適量引入字理識字法,揭示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和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還可以結合圖片、謎語、游戲等手段創(chuàng)設識字情景。在練習中,緊扣所學內容為兒童創(chuàng)設與現(xiàn)實生活有關問題情境,不要“為了練習而練習”,達到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宗旨。在社會實踐中,要重視生活識字,鼓勵兒童觀察校園、家庭和社會等場所中出現(xiàn)的漢字,如校園宣傳欄、黑板報、電視字幕、商品商標、廣告牌等都是識字的好教材。這不僅擴大識字量,還培養(yǎng)兒童甄別漢字是否書寫規(guī)范,是否存在錯別字等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和展示。通過板塊之間的相互融合最終鞏固、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三.結語
《開明(初級)》雖距今已久,但“生活本位”“兒童本位”思想仍閃爍著熠熠光輝。它不僅對識字教學,也為當代小學語文教學、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進步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給養(yǎng)。
參考文獻
[1]羅璇,等.《開明國語課本(初級)》的字音、寫字教學研究[J].文學教育,2020,(2)
[2]趙子云.民國時期南京的“衛(wèi)生運動會”[N].南京晨報,2018-6-21(11).
(作者單位:張家口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