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淑會
(河北省淶源縣醫(yī)院 河北 保定 074300)
在各種致腦內出血的誘發(fā)因素中,顱內動脈瘤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指的是分布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突起物,作為一種臨床多發(fā)腦血管病變,發(fā)病后易伴隨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有很高的致殘、致死幾率[1]。因此,早期診斷、盡早治療,對挽救顱內動脈瘤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
回顧性分析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我院收治疑似顱內動脈瘤136 例其臨床病歷資料,其中包括男性病例53 例、女性病例83 例,年齡范圍自30 歲至78 歲,均數(shù)值53.6±4.4 歲。皆是因不明原因的頭痛、眩暈感來就診,其中80 例患者已由手術確診為顱內動脈瘤。
1.2.1 CTA 檢查 使用美國GE 公司生產的64 排螺旋CT 儀,設置好相應的電流、電壓、層厚等參數(shù)值,設置掃描時間在6 ~7 秒,自主動脈弓至顱頂處做全范圍的掃描,足部先開始,慢慢掃描向頭部,螺旋CT 檢查中經(jīng)靜脈注入2.5 ~4.0ml/kg 的優(yōu)維顯,獲取軸位、冠狀位、矢狀位等CT 造影攝片圖像。
1.2.2 DSA檢查 使用西門子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tǒng),引導患者于仰臥位下接受檢查,由右側股動脈做穿刺處理,置入4F 導管,確保導管的頭端放在頸總動脈當中,全腦血管均做二維DSA 正側位造影檢查;之后轉為旋轉模式,分別于正位、側位透視下,保持投照視野中心和興趣區(qū)中心互為垂直狀,以1:1 的比例將對比劑稀釋,調整到三維DSA 模式,開始曝光掃描。首次旋轉不用對比劑,二次旋轉注入對比劑至靶血管,獲得造影圖像,并傳輸?shù)焦ぷ髡?,做立體重建。
以上閱片由不少于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分別作出診斷。
使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包,對CTA、DSA 診斷顱內動脈瘤符合率、特異度、敏感度(以術后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計數(shù)值,行卡方檢驗;對兩者診斷所得顱內動脈瘤體最大徑、瘤頸最大徑計量值,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值有意義。
CTA、DSA 診斷顱內動脈瘤結果并無很大差異(P>0.05),表1 ~表3。
表1 CTA 診斷顱內動脈瘤結果
表2 DSA 診斷顱內動脈瘤結果
表3 兩種方法診斷顱內動脈瘤結果對比[%(n/n)]
CTA、DSA 對顱內動脈瘤體最大徑、瘤頸最大徑的檢查差異比無意義(P>0.05),表4。
表4 兩種方法對顱內動脈瘤大小的檢查對比(±s,mm)
表4 兩種方法對顱內動脈瘤大小的檢查對比(±s,mm)
方法 瘤體最大徑 瘤頸最大徑CTA 9.4±0.8 4.6±0.5 DSA 9.6±0.8 4.9±0.5 t 0.791 1.897 P>0.05 >0.05
在臨床多發(fā)、常見的各種腦血管病變中,顱內動脈瘤致殘、致死率皆高,常發(fā)生在老年女性群體當中,因其發(fā)病和多因素都有密切關聯(lián):顱內創(chuàng)傷、動脈硬化、感染等,而且病發(fā)后,易受情緒激動、大小便、分娩等因素加大瘤體破裂的可能性[2],所以有對患者極大的危害,需及早診斷、盡早治療。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影像學手段對顱內動脈瘤進行診斷,其中DSA 一直以來都被用于血管病變診斷當中,其檢測靈敏度高、空間分辨率高、圖片清晰度佳、很短準確率高等優(yōu)勢已經(jīng)被明確,是診斷血管性病變的金標準[3]。但因DSA 檢查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與限時性,應用于顱內動脈瘤的檢查有可能會造成腦血管痙攣,所以臨床也在不斷尋找能補充DSA 的檢查方法。
針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理想方法應以無創(chuàng)、快速、準確為基本前提,螺旋CT 的出現(xiàn),符合了無創(chuàng)的要求。本文主要對其用于臨床診斷的準確度進行檢驗,得到其對顱內動脈瘤診斷特異度、敏感度、符合率以及對顱內動脈瘤體最大徑、瘤頸最大徑的檢查結果與DSA 差異比無意義(P>0.05),可明確其診斷價值。具體分析:CTA 將造影劑注入頭頸部血管,做興趣區(qū)的持續(xù)、快速掃描,獲得各有效興趣區(qū)的三維數(shù)據(jù)。
可見:多層螺旋CT 血管造影用于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可肯定,診斷敏感度、準確率較高,與DSA 金標準相近,可作為DSA 診斷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