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韋雯
(江陰市中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400)
消化性潰瘍持續(xù)發(fā)展,可導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甚至發(fā)生癌變,嚴重危及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藥物治療是該病的常用治療方法,但長時間服用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1],因此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減少不良反應,同時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循證護理是充分利用循證醫(yī)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護理中的問題,尋找最佳護理方案,使患者得到最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2],從而促進其康復。本文對循證護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應用及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選擇我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132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6 例。觀察組66 例中,男性3 5 例,女性3 1 例,年齡23~77歲,平均(53.09±4.27)歲,潰瘍直徑0.6~2.6 cm,平均(1.41±0.28)cm,胃潰瘍45例,十二指腸潰瘍21例;對照組66 例中,男性3 4 例,女性3 2 例,年齡2 4 ~7 6 歲,平均(5 2.8 7±4.1 6)歲,潰瘍直徑0.6 ~2.7 c m,平均(1.39±0.26)cm,胃潰瘍47例,十二指腸潰瘍1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口頭告知注意事項、用藥護理、病情觀察等。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1)循證支持:護理人員在充分評估患者病情的基礎上,通過查閱文獻,提出問題,如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方法、提高依從性方法、健康教育方法、怎樣指導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再次查閱相關文獻,并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對上述問題進行明確,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請教專家、組織護理人員討論等方式論證其可行性、實用性、科學性,最后制定出最佳護理方案。(2)循證實施: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需求,對存在不良情緒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其訴說心中的煩悶,盡量幫助其解決存在的問題,指導其學會情緒自我控制方法,以緩解其負性情緒。實施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消化性潰瘍的誘因、治療方法及效果、護理配合、預后、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樹立正確對待疾病的理念,摒棄錯誤的認知,并指導其學會自我護理技巧,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實施用藥護理,告知其遵醫(yī)囑用藥的意義、藥物的不良反應、服藥注意事項等,指導其學會不良反應觀察,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實施飲食護理,指導其科學、規(guī)律飲食,制定合理的食譜,少吃多餐,忌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煙酒。
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胃腸鏡檢查潰瘍病灶情況分為顯效[3](癥狀消失,潰瘍病灶完全吸收)、有效(癥狀改善,潰瘍病灶吸收>6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記錄患者服藥情況,以判斷其治療依從性。
所有數據輸入SPSS 17.0軟件包,計數資料用x2檢驗。
觀察組有效率93.9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47,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依從性96.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47,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48%(65/66),對照組為87.88%(58/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84,P<0.05),
研究表明,消化性潰瘍的復發(fā)與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密切相關[4],因此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識和護理能力對消化性潰瘍的預防、保證治療效果非常重要。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多以疾病為中心,根據護理人員的經驗實施護理操作,盲目性、經驗性較大,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且護理人員的自身素質也會影響護理質量[5]。而循證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以最先進的醫(yī)學理論為依據、以科學的護理方法為指導,同時結合護理人員的經驗,找尋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并通過討論、借鑒專家意見的方式獲得可行性、有效性的證據支持,從而使整護理方案更有規(guī)范性、科學性、可靠性、可操作性。通過按照護理方案實施,使患者負性情緒得以緩解,對疾病的相關認知、治療依從性、自我護理能力得以提高,進而提高了治療效果。本組資料中,經護理后,觀察組臨床效果、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也佐證了循證護理的有效性,與資料報道相似[5]。
總之,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采用循證護理,可明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和復發(fā),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