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浩
(山東省平邑縣銅石鎮(zhèn)衛(wèi)生院 山東 臨沂 273300)
骨肉瘤屬于骨惡性腫瘤疾病,具有極高的臨床疾病發(fā)生率,其中,青少年是發(fā)生該種疾病的主要群體;骨肉瘤在發(fā)病期間會存在局部的病灶疼痛、活動障礙與明顯的腫塊出現(xiàn),其臨床預后結局并不理想[1];對于骨肉瘤患者而言,早期診斷、干預、治療能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2];在目前的臨床診斷方式中,X線、CT檢查與MRI檢查均屬于常用診斷骨肉瘤的檢查方式,而在不同的診斷方式中存在差異性影像學特點,本文分析骨肉瘤X線與CT和MRI影像特點及診斷效果。
隨機選定骨肉瘤患者100例(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
100例骨肉瘤患者之中,存在55例男性與女性45例患者;發(fā)病年齡區(qū)域處于16~22歲之間,平均數(shù)值:19.23±2.09歲;處于股骨發(fā)病、脛骨發(fā)病、肋骨發(fā)病與其他部位發(fā)病例數(shù)分別:41例、30例、20例、9例。
納入標準:(1)經(jīng)穿刺活檢手術確診為骨肉瘤;(2)發(fā)病初期均存在間斷性疼痛癥狀,之后逐漸發(fā)展為持續(xù)性疼痛且夜晚的疼痛感加重癥狀。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史;(2)嚴重軀體性疾病。
對100例骨肉瘤患者先后均進行X線、CT與MRI檢查。
X線檢查:采用X線儀器對機體所疼痛的部位進行正位與側位片拍攝,相關掃描參數(shù):電壓65kV與電流100mAs,0.07s為曝光時間。
CT檢查:采用64排螺旋CT儀器對病變的組織進行連續(xù)性橫斷面掃描,相關掃描參數(shù):電壓140kV,電流800mA,層厚為5mm,層間距也為5mm。
MRI檢查:采用1.5T超導磁共振儀器對病變的組織部位進行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掃描,相關掃描參數(shù):SE序列T1WI中的500ms TR與16ms的TE,TSE序列中T2WI中的4500ms的TR與128ms的TE,TSE序列中的T2-STIR中的4500ms的TR與54ms的TE,層厚處于5~10mm,矩陣為192×512,150~280mm的FOV。
分析X線、CT與MRI檢查在骨肉瘤的診斷準確性之間的對比差異,并比較X線、CT與MRI檢查骨內瘤相關征象的準確性。
此次SPSS21.0系統(tǒng)處理研究所涉及數(shù)據(jù)資料(骨肉瘤的診斷準確性指標),涉及類型資料采用專業(yè)性檢驗方式: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則有差異性。
X線、CT與MRI檢查在骨肉瘤的診斷準確性之間的差異性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X線、CT與MRI檢查在骨肉瘤的診斷準確性指標對比
X線、CT與MRI在檢查骨質破壞、軟組織腫塊、瘤骨征象中的差異性不顯著,P>0.05;MRI檢查骨膜反應的準確性要更高于X線與CT診斷,X線在Codman三角中的準確性要更高于CT與X線診斷,P<0.05,差異性顯著。見表2。
表2 X線、CT與MRI在檢查骨肉瘤的相關征象準確性指標對比
骨內瘤的初步判斷是依據(jù)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與相關的影像學檢查結果結合的基礎上進行的,之后再予以穿刺或者病理結果進行確診;X線檢查骨肉瘤患者具有操作簡單、檢查費用低廉等優(yōu)勢性,屬于目前應用最為頻繁的檢查方式;CT檢查則具有更高的圖像分辨率,能夠對軟組織腫塊與微小病變進行清晰顯示[3];MRI則能夠多序列掃描與全方位成像,為后期治療提供指定方向基礎,可有效評估預后情況[4-5]。
結合數(shù)據(jù):X線、CT與MRI檢查在骨肉瘤的診斷準確性之間的差異性不顯著,P>0.05;X線、CT與MRI在檢查骨質破壞、軟組織腫塊、瘤骨征象中的差異性不顯著,P>0.05;MRI檢查骨膜反應的準確性要更高于X線與CT診斷,X線在Codman三角中的準確性要更高于CT與X線診斷,P<0.05,差異性顯著;由此可見,X線與CT和MRI檢查骨內瘤均具有其各自的診斷優(yōu)勢性,均可應用于診斷骨內瘤患者之中,臨床實際中可結合三種診斷方式進行綜合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