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廣西玉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抑郁癥是較常見的心理疾病,多表現(xiàn)為心情低落、意志減退、認知功能損害等癥狀[1],該病癥主要與遺傳、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對患者的身心均造成了嚴重影響。當前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單純用藥治療難以達到根治效果,且易復發(fā);因此,針對其心理狀況展開相應護理干預十分重要。本研究中主要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
選擇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患者84例,均確診為抑郁癥;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18~45歲,平均(31.5±13.5)歲,病程5~24個月,平均(14.5±9.5)個月,均行常規(guī)方法護理。研究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19~44歲,平均(31.5±12.5)歲,病程6~23個月,平均(14.5±8.5)個月,行心理護理干預。在本次研究觀察中患者與家屬皆知情同意,且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組間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監(jiān)測、用藥指導、病房巡視、環(huán)境護理等方面。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心理護理。①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了解患者抑郁程度,并單獨與其交流互動,進一步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可通過意向對話、認知療法等方式引發(fā)患者認清自我;并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對其錯誤的人生觀或價值觀進行引發(fā)與糾正;并向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傳,以取得家屬支持與輔助,給予健康教育干預。②心理護理 抑郁癥患者多伴隨孤單、抑郁、不安等情緒,要密切關注其心理情緒變化,積極主動與其交流,引導患者傾訴,以了解其內心真實想法,并分析其抑郁原因,然后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在交流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并適當回應,以保持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吸,并通過音樂療法等方式緩解情緒,轉移患者對自身抑郁情緒的注意力[2];根據其興趣愛好,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從而放松精神、增強自信。另一方面,叮囑家屬及朋友多給予患者關懷,以平常心與其相處,使患者能夠得到更多來自于家人、朋友及社會的支持。
①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情況 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ND)評分,以24項版本為準,如患者評分在35分以上,則表明其抑郁程度嚴重;若評分在20~35分,則為中度抑郁;若評分在8~20分,則為輕度抑郁;若評分在8分以下,則為無抑郁情緒[3]。②患者自我接納情況 自擬自我接納問卷調查表,其中包含16個項目,對患者自我評價與自我接納情況進行評分,以四級評分方式,得分越高則表明其自我接納度越高。
數(shù)據以SPSS 20.0軟件分析并處理,計量數(shù)據資料用“±s”表示,并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HAND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均有改善,但研究組在護理后1、2周HAND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抑郁情緒改善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抑郁情緒改善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n) 護理前 護理后1周 2周對照組 42 31.5±4.3 20.5±3.8 12.1±3.4研究組 42 31.8±4.1 15.1±3.1 7.8±2.1 t 0.327 7.136 6.973 p 0.744 0.000 0.000
經組間數(shù)據分析(詳見表2),所有患者在干預前其自我接納情況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自我評價與自我接納評分均明顯增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組間患者護理前后自我接納情況(±s)
組別 n 自我評價 自我接納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2 19.5±2.6 23.6±3.5 15.7±2.3 19.5±2.7研究組 42 18.9±2.4 27.1±4.2 15.4±2.5 25.8±3.1 t 1.099 4.149 0.572 9.932 P 0.275 0.000 0.569 0.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工作與生活壓力的增加,導致抑郁癥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持續(xù)增高的趨勢,且更多的趨向年輕化;有相關研究報道中稱,我國抑郁癥發(fā)病率在30年間其暴增至10~20倍[4],作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這無疑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當前對于該病癥的發(fā)病因素尚未明確,但可以進一步肯定,社會環(huán)境、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均參與了抑郁癥的發(fā)生過程;在多種因素的因素的影響下從而導致患者容易出現(xiàn)消沉、低落等不良情緒,且隨著病情發(fā)展還會封閉自我、思維遲緩、自我接納度低,嚴重情況下甚至部分患者存在自殺傾向。因此加強臨床中對抑郁癥的重視,并積極展開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其自我接納度有著積極作用。在以往常規(guī)的護理中,其基礎護理僅僅能達到輔助治療的效果,但對抑郁患者而言缺乏針對性,使得護理效果不理想。而心理護理干預作為一種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模式,它主要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生理狀況與心理需求所提出的護理干預[5];在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的前提下,進而了解患者內心感受,并對其正確引發(fā)與糾正,給予其精神支持,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從而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在該次的研究分析中,研究組抑郁癥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展開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日常交流、情緒轉移、社會支持等方式引導下,使得該組患者HAMD抑郁評分較之對照組明顯降低,其抑郁情緒得到良好改善;而患者自我評價與自我接納度則有大大提高;因此心理護理的應用對于改善抑郁癥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自我評價有著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行心理護理,其護理效果理想,能明顯改善抑郁情緒,使患者充分肯定自我,提高自身接納度,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