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期,美國人制訂過鮮為人知的“蝙蝠燃燒彈轟炸計劃”。后由于種種原因,該計劃最后無疾而終。
蝙蝠善于在空中飛行,具有圓形轉彎、空中急剎車和快速變換飛行速度等多種飛行技能。為此,人們稱蝙蝠是會飛的“活雷達”。蝙蝠的這些特長,為美國人培養(yǎng)蝙蝠“敢死隊”,提供了先決條件。
“二戰(zhàn)”期間,日軍常用氣球攜帶炸藥飄過太平洋,襲擊騷擾美國。于是,美國人也想出奇制勝,用“蝙蝠戰(zhàn)”對付日軍的“氣球戰(zhàn)”。“蝙蝠戰(zhàn)”是用制造“蝙蝠炸彈”來攻擊日本。據美國情報人員報告,日本城市的房屋多系木結構,容易引起大火,利用蝙蝠的特長,完全有可能出奇制勝。
“蝙蝠炸彈”代號“X光計劃”,是一名叫亞當斯的美國牙醫(yī)提出的。亞當斯參觀全世界蝙蝠聚居最多的新墨西哥州卡西巴爾巖洞時,發(fā)現(xiàn)蝙蝠有在人類居住的房屋中棲息的特點。因此,他突發(fā)靈感:“如果在蝙蝠身上安裝燃燒材料,再從飛機上投下,這些蝙蝠不就會自己飛到房屋里,引燃建筑物嗎?這比普通炸彈轟炸要準確得多,效果肯定不錯。”亞當斯在1941年1月12日給美國政府寫了一封信,建議政府采納他的點子。時任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也為這一奇思妙想所折服。羅斯福將此信轉給中央情報局創(chuàng)建人、美國戰(zhàn)略局局長杜諾夫上校,并附上一句:“這一建議似乎是一個新發(fā)明,充滿幻想,但不妨一試?!?/p>
杜諾夫上校批準了這項計劃,科學家們很快得到了美國發(fā)明家協(xié)會和美國空軍的支持。于是,亞當斯組織了一個20人的試驗小組,試驗人員在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捕捉了足夠多的蝙蝠。
與此同時,美國軍方研制出了一種可以綁在蝙蝠腿上的微型凝固汽油彈。于是,試驗人員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個機場進行了首次試驗,6只綁有凝固汽油彈的蝙蝠一舉摧毀了機場的全部建筑物,連指揮塔也未能幸免。
試驗成功后,美國人把微型定時汽油彈捆在訓練過的蝙蝠身上,準備用飛機空投到日本的軍事目標和重要設施。但是當美軍高層了解到這一計劃需要到1945年中期方可最終完成工程測試進入實戰(zhàn)時,遂考慮放棄這一耗資200萬美元的計劃,為設計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讓路。
后來,在美國人為如何處理蝙蝠“敢死隊”發(fā)愁時,一件意外的事件發(fā)生了。一只全副武裝的蝙蝠擅自飛離基地,不知去向,這可急壞了美軍。訓練人員帶著偵測儀器四處尋找,歷盡周折才在一座飛機庫的房梁縫里找到了這只“敢死隊員”。定時炸彈的時針滴答滴答地走著,隨時都可能爆炸,訓練人員不顧一切在手電筒的強光照射下,好不容易逮住了蝙蝠,卸下了還在走動的定時炸彈引爆裝置,一場災難避免了。
在戰(zhàn)后很長時間內美國政府對該計劃都嚴格保密,直到上世紀末,亞當斯等人才通過撰寫回憶錄等形式,披露了這一計劃。2002年公布的英國軍情五處間諜李德爾的日記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計劃的存在。
(摘自《兵器知識》、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