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 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是指教學的實際效果如何,或者說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都是采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
關鍵詞 課堂;有效性;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4.21,A,V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3-0191-01
筆者的教學生涯里已有十幾年了,什么是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筆者一直以來努力探索著。要想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是向四十分鐘要效率。
一、重視課堂的有效性
筆者不喜歡把語文課堂搞得很神秘,特意制造課堂氛圍,特意體現教學藝術,要這樣,要那樣。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記了真實性。筆者作為知識的化身,而學生到學校也就是來學習的,如果學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會了,那還要老師來干什么?所以課堂上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不明白。筆者就是從學生出錯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明白到明白。有的老師為了上好一堂課,刻意隱藏許多東西,在臺上“做秀”“表演”,這樣不好。語文課就是要真“刀”真“槍”,要有真實感才行。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真實地展現在別人面前呢,筆者做到“目中有人,目中無人”?!澳恐杏腥恕笔侵秆壑杏袑W生,“目中無人”指眼中不能有聽課的老師,筆者的課是在給學生上,不是給老師或觀賞者上,教師是文本與學生的紐帶,而不是臺上的表演的演員。所以,沒必要表演給大家看,只有將自己真實的課堂展現出來而已。
記得一次,筆者上語文教研課,課堂中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指導寫字,學生描紅并認真臨寫,教師巡視。這是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知道到這時候,課已經快結束了。雖然還在巡視,可那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筆者已經把課本合上了。突然,教室里響起了一個很幼稚、很響亮的聲音:“老師,你走到我的身邊,怎么不看看我的啊?”聽課的老師都笑了,筆者的臉也紅了……筆者已經習慣了“作秀”,習慣了形式??墒枪P者發(fā)現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們敢對老師說“不”了;敢跟老師提“意見”了。在課后筆者也好好反思過,課改最大的變化不是老師而是我們的學生。
二、重視課堂語言優(yōu)化性
一堂課只有40分鐘時間,要想有高效教學,就必須恰到好處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除教學環(huán)節(jié)精煉外,教學語言的簡潔也是獲得高效教學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問題的探究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這是一種讓學生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全面地思考,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合作探究。這也是檢驗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能讓筆者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能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增強課堂實效性。事實上,提問重在精而不在多,難度要切合實際而非越深越好,時機要恰當而非隨意發(fā)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可以更輕松地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課堂的每一分鐘里榨取更多的油。這樣才能使筆者的教學更加有效,課堂的語言更加優(yōu)化而高效,切中要害、點到為止。
三、重視課堂學習欲望性
以人為本的課堂,充滿著濃濃愛意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欲望。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才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在說教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的存在。當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時,學習就成了一種特殊的享受,變成了一種精神的需求。筆者在設計一堂課的問題時,要讓其成為有力的吸鐵,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敢問、樂問、善問。鼓勵學生養(yǎng)成“問題意識”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懂得古今中外有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發(fā)奇想”“異想天開”叩開成功大門的,要求學生大膽提出疑問。
四、重視課堂多讀多背性
小學低年級多讀、多背是十分必要的,在當前“減負”的教學關鍵時刻,多讀、多背是中華民族漢語文學習的傳統(tǒng)。清朝陸世儀認為:“凡人有記性,有悟性?!倍嘧x、多背有助于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多讀、多背不等于死記硬背,它是熟讀的結果,它是知識的消化、吸收、內化、積累。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皶x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多讀、多背還可以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閱讀的濃厚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多讀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手段,在讀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堂上要讀的早,讀的多,讀得好。教師要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倍且贿呑x一邊在腦海里產生一幅幅圖畫,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要在反復吟誦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對語言的敏銳感知力。學生只有多讀書、多背書,才能在多讀、多背的實踐中學會讀書。
總之,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fā)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個很實在的話題,是筆者今后不懈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