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梅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帶領孩子走近那些中華英杰,認識其人,了解其事,學習其神,勾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帶領孩子走近這些中華英杰,不少老師已先行一步,作了一番探索。研究這些老師的教學設計,我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些思路。
如何讓孩子愿意走近這些英雄人物,如何在課堂的前幾分鐘一下子就把孩子的心緊緊抓住,使他們?nèi)硇牡赝度氲秸n堂學習中,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巧動一番腦筋。課堂上,初識人物時,教者可以因人而異,因教學內(nèi)容而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1.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各人感興趣的內(nèi)容不同,因此收集的資料也不盡相同。采取交流分享的形式,孩子們在聆聽中就能獲得多方面、多角度的信息,其中或許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就能更有助于他們親近人物,從而更愿意走近人物,去近距離地了解其人。
2.出示人物簡介。人物簡介要簡潔、精當,要緊扣人物生平簡歷、最突出的研究領域、所做出的貢獻、獲得的榮譽稱號、人物評價等等,當然對于不同的人物,可以選擇其中的幾個方面,而不需要面面俱到。
3.引入一首小詩。通過詩歌來認識人物,會讓學生眼前一亮。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練,形象,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引用名人的詩更能吸引學生,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教師也可根據(jù)人物生平事跡創(chuàng)編,但要注意詩歌宜短不宜長,畢竟這是初識人物。
4.出示人物評價。人物評價是最有說服力的語言,它是對人物高度凝練的概括。人物評價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名人的評價,可以是報紙的報道,可以是來自網(wǎng)站的一段評論。當然,要讓它們?yōu)槲宜?,就得精挑細選。
5.出示頒獎詞。頒獎詞是讓大眾了解獲獎對象的事跡以及其所體現(xiàn)的一種超乎尋常的人格精神,從而取得一種教育的效果。它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對獲獎對象進行準確陳述與評價。如“感動中國”組委會給錢學森的頒獎詞是: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chuàng)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這樣的頒獎詞無疑會深深地打動學生。
6.出示人物簡介圖表。圖表是一種很好地將對象屬性數(shù)據(jù)直觀、形象的“可視化”的手段。人物簡介表能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跡以及其他我們想讓學生了解的主要信息,從而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伏筆。
這些中華英杰都是有故事的人,故事是人物精神的生動寫照。閱讀這些故事,讓學生通過閱讀、感悟、交流、分享,更深入地走近人物。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選取合適的故事,即最能表現(xiàn)人物特點,并且適合學生閱讀的故事。如筆者執(zhí)教《中華英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的創(chuàng)舉就是發(fā)明了雜交水稻。發(fā)明容易嗎?不容易!其一,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其二,許多外國專家作了多番嘗試、努力之后都無奈地放棄了。袁隆平選擇這條路有多難可想而知,但是袁隆平卻矢志不移地進行探索,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通過十多年的努力,終于獲得成功。我想這段人物經(jīng)歷如果讓孩子們充分感受,袁隆平的偉大形象就在孩子們頭腦中建立起來了。我反復尋找,最終找到了課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課文用通訊的寫法較為詳細、生動地寫出了雜交水稻發(fā)明過程中的艱辛和挫折。我想,讓孩子把這篇文章讀通讀懂,他們就能體會人物發(fā)明之艱難了,也就更能體會袁隆平矢志不移、鍥而不舍的精神,而這,正是我們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所缺失的精神。除了選擇單篇的故事,也可以選擇幾個小故事,我們可以這樣做。
1.加小標題,比較閱讀。閱讀之后給故事加小標題,比較幾個小故事的異同。如南通陳張燕老師執(zhí)教《中華英杰:工匠鼻祖魯班》,就選取了“魯班與櫓板”“魯班造鋸”“魯班造傘”“魯班造云梯”四個小故事,讓學生填寫表格“遇到的問題”“靈感的來源”“發(fā)明的工具”。表格填寫好了,學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發(fā)現(xiàn)這四篇文章都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
2.選擇一個故事細致閱讀。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小故事,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細致閱讀,抓住關(guān)鍵句談閱讀感受。當孩子有所感有所悟,他也就走近了人物。
3.排序,編小冊子。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給小故事排排序,編成一本小冊子,當然要陳述這樣做的理由。特級教師王愛華老師曾說過: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guī)律和母語習得規(guī)律,以識(識字)、書(書寫)、聽、說、讀、品、記、寫、思等方式,在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等學習內(nèi)容的同時,獲得相關(guān)的知能建構(gòu)、習慣養(yǎng)成與精神成長,彰顯語文學科特色。學生編小冊子的過程,就是在知能建構(gòu),就是在實踐中獲得精神成長,把語文理念和杰出人物的學習的融合過程,這就體現(xiàn)了濃濃的語文味。
對于杰出人物,人們的褒貶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巧妙引導孩子去正確認識。如南通陳張燕老師在同一課中讓孩子辨別魯班到底是“巧”還是“拙”。這一做法就特別有深意,正是這一辨,體現(xiàn)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明白,只有一心為民,才會得到老百姓的真心贊譽。
中華英杰之所以被稱為英杰,因為他們不但有杰出的才干,還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在利誘面前,不為所動,甘受清貧;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矢志不移,鍥而不舍;在危險面前,毫不畏懼,有勇有謀……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擎天之柱。
學習中華英杰,還要帶領學生感受這些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笨鬃诱J為道德修養(yǎng)要先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要學做事,先學做人”?!兜茏右?guī)》上說:“有余力,則學文?!睆娬{(diào)了先學做人的重要。向誰學習做人呢?當然最好的榜樣就是這些身上有著浩然正氣的英雄人物。
學習人物品格不是干巴巴地說教,而要結(jié)合實例,閱讀事例、故事,進行批注閱讀,在批注閱讀中感悟人物品格。此外,還可以引入名人名言進行佐證,使得人物形象更為豐滿。如張衡作科學研究持之以恒,南通的徐建相老師就引入了《荀子·勸學篇》中有關(guān)警句和明朝胡居仁的名言。通過名言的朗誦,人物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地鐫刻在學生腦海中。再如陸艷林老師教學“兩彈”元勛鄧稼先,就相機補充了我國經(jīng)典文學《周禮》《論語》《左傳》等書籍中有關(guān)“忠”的古語,強化了人物對國家忠心耿耿的偉大形象。
帶領學生走近中華英杰,用傳統(tǒng)文化浸潤孩子心靈,踐行立德樹人、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們在榜樣的引領下幸福成長,這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應有的擔當。這樣的課堂傳承的是真正的“中國精神”,還讓語文學習變得更有趣味。
作者簡介: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zhèn)永平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