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陶土:選用當?shù)丶t陶土。山里面的石頭,經歷多年的風化,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轉變成一種黏土。這種黏土能耐高溫,是燒陶瓷最好的原料。
水洗陶土:將取回來的陶土進行反復水洗,去除雜質。
過篩:將洗好的陶土進行過篩,過濾小的石塊,使陶土更加細膩。
練泥:將選好的土沉淀后用細密的白布裝漿滲水,去水成泥。經過半年的時間,保濕封存,讓泥發(fā)酵。
揉泥:將發(fā)酵好的泥按所需要的濕度不斷揉捏,里面不能有氣泡,不能有夾層。朝一個方向旋轉揉練泥團,經過上千次的反復,讓泥團變得更加有生命力,更有穩(wěn)定性。在定型拉坯之前,為了保證器物不開裂,要經過多次仔細檢查,用手觸摸,感覺泥團的濕度。
拉坯:圓形的東西就要用拉坯的方法來完成,平陽窯的很多器皿都是拉坯成型的。
晾坯:將加工成型后的坯體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修坯:將坯覆放于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是最后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guī)整一致。修坯的時候,不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練掌握造型的曲線變化和燒成時各部位的收縮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
燒素坯:為提高坯體強度,便于施釉操作,將生坯不掛釉,入窯燒,800~900 ℃素燒后即成為素燒坯。素燒坯可提高釉面質量、坯體強度、施釉裝匣工效和釉燒成品率。
采釉土:古代窯口一般建設在具備有水、燃料、陶瓷泥、釉料的地方,一切就地取材,因此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平陽窯也不例外,在實踐中盡量采集窯口附近優(yōu)質的白甘土與質感很細膩的黃土,釉料以黃黏土為主。
煉釉:將黃黏土添加配以草木灰和風化巖石粉末制成的釉,即自然物配釉,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配釉方法。加入草木灰的量逐漸增加至總體釉料比例的8%~10%,黑釉釉質開始肥潤,釉色變化呈現(xiàn)溫潤的層次感。草木灰在高溫燒成的過程中,有機物質與釉質進行反應,這也是造成土釉氣泡密集、自然,釉色變化豐富的關鍵。
上釉:上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注意觀察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在上釉方面,段禹光一般采取沾釉法,較厚,約2毫米。如今已有機器可以完成整個上釉工作,但是段禹光堅持手工上釉,用身體感覺釉的黏度。
燒制:燒窯是制作陶瓷的最后一關,把瓷器胚胎在窯堂中精心擺放,準確地把握間距。低溫階段,在200 ℃以前,采取慢燒,約需3小時;中溫階段,200~800 ℃,約需5小時;高溫快燒階段,800~1 200 ℃,約需1.5小時;燒成階段,1 280 ℃,并保溫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