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蓮
侗鄉(xiāng)有句俗話:侗家薩大,客家(漢族)廟大?!八_”是侗語,意為“祖母”,有些地方也稱“薩瑪”或“薩歲”。在侗族所信仰的各種神靈中,“薩”為大。對“薩”的崇拜,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村寨中仍普遍存在,“薩”被侗家人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神靈。
關于薩的來源,有幾種說法,在侗族的族源款里也有描述,一般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薩”是侗族的遠祖母神,她生育天,生育地,生育眾神,生育天上人間的萬物;第二種,“薩”是侗族神話中的女媧神,她創(chuàng)造了天下最早的人——姜良、姜妹兩兄妹,兩人相配成婚后才有人類;第三種,“薩”是一位民族女英雄。隋朝末年,有一位叫婢奔的女英雄,率領鄉(xiāng)親反抗李姓財主果須,血戰(zhàn)9年,終于殺死財主果順,為地方除了害。后來,財主的兒子李點郎勾結王朝官員鎮(zhèn)壓婢奔。婢奔戰(zhàn)敗,在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xiāng)弄塘凱跳崖就義。婢奔死后,化作神女,繼續(xù)率領侗鄉(xiāng)人民戰(zhàn)斗,終于殺死李點郎,擊敗官司兵,贏得勝利。此后侗苗地區(qū)的人民將婢奔引入“薩堂”(即祖母堂),尊她為祖母神。之后,婢奔就成了侗鄉(xiāng)的護佑女神,人們尊稱她為“薩歲”,作為女性神靈崇拜的代稱。傳說“薩歲”神通廣大,能影響風、雷、雨、電、瘟等諸神,能驅邪禳災,管治猛獸,保境安民。人們把“薩”視為“社稷神”,但凡生產、生活中的大事、瑣事都要祈求她的保佑,祈愿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新中國成立前,一些村寨分有專門的公Ⅲ,由主管薩壇的人耕種,收獲的稻谷作為祭祀的費用。
以前,侗族每逢新建村寨,必先安薩壇或薩堂,有的地方把薩堂稱為“薩瑪祠…‘圣母祠”“圣母庵堂”。大的村寨一般是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設壇祭供。薩壇有露天和室內兩種,無論露天薩壇或室內薩壇,一般都先挖一個深1.3米、寬1米的穴,然后在穴內埋兩口上下扣合的鐵鍋,鍋內放入“薩”的銀像,像的四周放H米、茶葉、術炭、朱砂、五色線等物,以青磚或石料砌成直徑3米的圓丘形墓。有的在墓上鋪一層白碎石,有的在頂上栽一株四季常青的“千年矮”(黃楊)或松柏、冬青等,四周砌墻或置術柵欄圍住,防止豬牛踐踏。窒內的薩壇則在壇頂上插一把半開半閉的大黑傘,或者在傘周圍陳設若干白色卵石和一把大葵扇、草鞋、船形布鞋、布襪子和衣裙等。
安薩壇時有祭“薩”安壇語:今日置有/木柜金釘/壘壇立石/無啥蓋前/無啥覆后/一是金釘一棵/二是衣著/三是白石一撮/庇護寨頭壇主/庇護甲頭鄉(xiāng)老/庇護文才師傅/庇護三軍人眾/庇護大將小將/庇護父子母子/庇護人民大眾/庇護養(yǎng)牲六畜/庇護食物/田中禾稻/庇護錢財五谷/護得好/保得強/護去三十年大吉/七十大利/百地吉祥/萬地平安/層層護固/重重護完/午年要興/萬年要正/薩!薩!薩!
三江境內侗族村寨祭“薩”分為春祭、秋祭、油茶祭:春祭一般在農歷正月上旬,意為祈求“薩”保佑村寨新的一年人畜興旺,五谷豐登。三江林溪鎮(zhèn)每年春播前都會舉行春祭。
春祭,于臨近插秧時節(jié)舉行,按照擇定的吉日,寨老、頭人等會集于祭壇進行祭祀,先置辦齊3件貢品,然后從壇主秧地田的東、西、南、北4個角拔來數株秧苗祭“薩”。祭畢,再將這幾株秧苗播到田里。由于農歷正月吉日的秧苗還太嫩,不顯眼,人們便到山坡上割幾根芭芒草來做象征性的秧苗,祈禱“薩神”保佑禾苗茁壯成長,五谷豐登。 秋祭,在林溪一帶,一般在新谷初黃時節(jié)進行,祈禱人丁興旺,村寨安康。秋祭之日,寨寨需各自置辦貢品,人人盛裝,集中在薩壇祭祀。
油茶祭,意為打油茶祭薩。在三江侗鄉(xiāng),這一祭祀由婦女進行,男子不參加。祭“薩”當日,全寨中年以上婦女,紛紛洗浴,著盛裝,戴銀飾,結隊到村外接“薩”進寨至薩壇,擺一個擦得千干凈凈的木板凳請“薩”坐,隨即唱歌、打油茶。打好油茶后,婦女們先敬奉一杯給“薩”,然后與“薩”一同吃油茶;再獻三杯給“薩”,婦女們各吃三杯;又唱一陣歌,歌罷,吹笙跳舞,油茶祭結束。
三江良口鄉(xiāng)曬江村江坪屯的祭“薩”比較特別。這個村的居民是遷移到侗族地區(qū)居住的苗族,有自己獨特的祭祀風俗。每年正月初一,人們首先祭拜“薩”,然后才進行日常生活、勞作,祈求“薩”的保佑。村子的男人不管在多遠的地方打工,這個時候都回家過年,參加村中正月初一祭“薩”。這個村祭祀的風俗是由男人祭拜,女人在遠處觀看,男人完成祭拜過程回到鼓樓坪前,寨老向大家撒吉祥平安糖果時,女人才參與接福活動。伺候“薩”的人選是用占卜的形式產生的,這個人在這一年都不能外出,每月初一、十五要燒香祭拜。村子的男人都希望能獲得伺候“薩”的權利。這個村的祖先告誡村里的男人:女人就是“薩”的后代,一定要尊重,誰不尊重就要受到“薩”的懲罰。所以,村民打罵老婆的現象極為少見,村里的女人在農閑時節(jié),可以隨時串門聊天打油茶。
祭祀“薩”神意為答謝“薩”的保佑,在侗鄉(xiāng)一些村寨,每一個姓氏都有一個薩壇,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是約定的“祭薩日”,每年的新春則是祭“薩”的大日子。每個村寨祭“薩”時間不同,有的是初一,有的是初三,還有的是初七、初八不等。在三江良口鄉(xiāng)的曬江、滾良,梅林鄉(xiāng)的梅林、新民、石碑、車寨、獨峒高定、林略、老堡古等這些村寨,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
祭祀時全寨男女集合在薩堂前。祭“薩”當天,各家各戶從家里帶一塊豬肉或一條臘魚來到寨中鼓樓,放到一個大大的鍋里,由寨上指定的幾個老人將魚、肉煮熟,然后“管薩”(代全寨祭“薩”的人)將煮好的魚、肉先拿去祭“薩”,念祭“薩”詞。最后將這些魚、肉切成片分給小孩吃,這就是“賴難薩”。侗家將“薩”視為最高的女神,他們認為是“薩”賜福于侗鄉(xiāng)侗寨,是“薩”保佑侗人平安,是“薩”讓他們幸福安康,小孩吃了“薩”賜的肉將聰明伶俐、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祭祀儀式后,歌舞表演接著進行,年輕婦女手牽著手或手搭著肩,圍著壇前石坪邊唱邊舞。祭畢,眾人圍坐薩壇就餐,表示與“薩”共進午餐。這時,鳴鑼燃炮,男的吹笙前導,女的隨后又邊歌邊舞。
2009年,中共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組織了一次探秘三省坡活動,我們有幸參加貴州省地坪鄉(xiāng)六甲屯的祭“薩”活動,目睹祭“薩”的全過程。儀式甚為壯觀:當天,附近幾個村屯的村民均來到六甲屯統(tǒng)一祭“薩”,先主寨后客寨;在薩壇燒香祭拜后,就在薩壇邊的Ⅲ里“多耶”,耶歌內容也是圍繞“薩”來唱的。
侗族喜歡到別寨集體做客,叫“月也”?!霸乱病睍r,人們出發(fā)客寨前,必須先到薩堂前舉行祭“薩”儀式:男人吹蘆笙走在前,婦女跟在后,圍薩堂走三圈。儀式結束后才出發(fā),以求“薩”的保佑,這樣“月也”才順利。到客寨時,人們也要先到客寨薩堂圍薩堂走三圈;如不在薩堂邊,直接人鼓樓坪,則要吹三曲蘆笙,唱三首敬“薩”耶。規(guī)模小的月也活動,男女歌隊、戲班或蘆笙隊要出發(fā)去別的村寨月也時,也要先到薩壇前祭祀,以求出行順利。
對“薩”的敬重,不僅在于祭祀,平時也有很多禁忌:薩堂土包周圍有的用磚或石塊筑起高墻,有的建起小房子遮雨,土堆層要求保持干凈。薩堂莊嚴、肅穆,周圍禁止小孩嬉戲、大人爭吵、孕婦進屋;禁止牲畜踐踏土堆、隨意大小便等。這些禁忌由上輩人一代代口口相傳,在侗族地區(qū)形成眾人皆知、眾人皆守的規(guī)則。 侗族老人交代后人,若是觸犯薩堂禁忌,或對村寨族人不敬,“薩”就會離開薩堂,這個村寨就會失去神的庇佑。半夜雞、狗等禽畜會亂叫不得安寧或發(fā)生人病畜瘟,五谷失收,更為嚴重的還會發(fā)生水災、旱災、火災等。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全寨村民便在鼓樓或公眾場地集會商議,舉行迎接“薩”回堂的儀式。
侗族崇拜“薩”實際上是一種祖先崇拜。長期以來,侗族民間形成一整套“薩”文化,包括有關“薩”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踩歌堂、吹蘆笙以及各種敬“薩”、祀“薩”活動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侗族“薩”習俗于2016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薩”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