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賢
摘要:中國作家徐則臣的作品《跑步穿過中關村》德譯本在德國受到廣泛歡迎。究其根源,除作品包含較高文化價值外,譯者馬海默的文化還原能力也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文章主要圍繞《跑步穿過中關村》中人物稱呼問題展開討論,從跨文化交際視角出發(fā),具體分析譯本如何將中國語言特色通過翻譯人物稱謂的方式傳達出去,使其有效發(fā)揮文化傳播價值。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人物稱呼;德譯本
近年來,文學作品中文化成分的翻譯受到研究者極大重視,利用外語來展現(xiàn)中國文化,是文化交互、增進了解與認同的過程,也承擔著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
一、作品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
《跑步穿過中關村》(1)以繁華的京城為背景,展現(xiàn)了“京漂兒”這一特殊群體動蕩困窘又不無喜劇意味的底層生活。隨著主人公的蹤跡,讀者可以穿越教育界、知識界及工商管理界,窺見復雜離奇世相。作品敘寫了中國社會現(xiàn)象和風俗習慣,但在翻譯這些富含生活氣息的語言時,難題也隨之而來,如何將它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給異國讀者呢?
進行文學作品翻譯,譯者應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翻譯技巧,時刻保持跨文化意識,才能突出作品文化價值。因為翻譯是文化轉換的過程,只有面面俱到,才能促成理解。跨文化視角下的文學翻譯,不能盲目推測原文含義,而是以原文本土文化內容為基礎,真正做到文化還原,吸引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中國文化。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要求譯者對原文內容體會較深。(2)馬海默作品就凸顯了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譯本的閱讀價值,發(fā)揮了文化傳播功能。進行翻譯時,譯者做到了對作品內容及創(chuàng)作背景的深刻了解,并挖掘其文化要素,從《跑步穿過中關村》中的“京味”出發(fā),探索“京漂兒”日常生活,確保文學翻譯的準確性。
二、《跑步穿過中關村》的文化成分處理
分析作品中文化成分時,應辨認與保留其文化特色在作品中。馬海默的處理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插入拼音,在譯文中大量運用直譯,將漢語以拼音方式展現(xiàn),是作者對帶有北京風味地名特殊的文化處理手段,旨在保留地區(qū)文化內涵,加深讀者理解。譯文中,有“Zhichunli(知春里)”“Zhongguancun(中關村)”一眾表達,這主要是考慮外語不能充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漢語拼音是特有的漢語表達手段,在解決文化轉換上有較好運用,尤其對于一些熟知的地理位置或旅游景點,可達到較好翻譯效果。二是運用雜合翻譯策略,指原文及譯文雜合,在保留母語特點基礎上,探索德語在翻譯作品中的應用,如“der Kerl aus Hubei(湖北佬)”將單詞“Kerl”同中國地名連接,盡量傳達原文本身意味。三是專有名詞移植。因原文運用大量文化詞匯和概念,要求作者對中西文化有充分掌握,能將文化特征自然融入作品中,最大程度增強作品中的文化內涵。(3)上述方法的使用,不僅有助于提高文學作品的傳播價值,也加深了德語讀者理解。因此,在進行文化還原時,有必要加大對作品中文化成分的研究。
三、《跑步穿過中關村》的人物稱謂問題
人物稱謂是指如何稱呼別人。漢、德語的人物稱謂都經歷了一定的發(fā)展歷程,分別具備不同特點,在表達和使用習慣上也存在諸多差異,這些都會導致異語讀者不能恰當理解原文,造成誤解誤用。
通過合理運用翻譯方法,為文學還原提供有效路徑。對譯文分析時,可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譯者主要采取直譯法、注釋法和轉換法,以便符合德語讀者閱讀思維和習慣,確保文化還原充分體現(xiàn),保證翻譯作品鑒賞價值。常見的翻譯方法如下。
(一)直譯法
直譯法在文化還原中有較好運用,指利用目標語言翻譯出詞語的文化信息,保證準確性。文學作品中包含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詞句,利用直譯法更能明確傳達其文化內涵。例:她才說:“你站在客廳里的時候,很像我在老家的弟弟?!保ǔ鲎浴杜懿酱┻^中關村》第三節(jié))
此處,“我老家的弟弟”直接用“mein kleiner Bruder daheim”翻譯,保證文字含義為讀者所了解。
以及:聽我媽說,我剛生下來那兩天,我爸愁壞了。(出自《跑步穿過中關村》第二節(jié))
對父母的稱謂在兩種文化中是非常通用的表達,用直譯法即可進行直接簡潔的翻譯。通過這一方法進行文化還原,保證語言轉變時實現(xiàn)文化遷移,減少異語讀者閱讀和理解障礙。
(二)注釋法
注釋法是指對涉及的人物、事件或典故進行補充說明。運用注釋法對原文專有名詞進行解釋,方便讀者閱讀,便于理解作品中文化信息。通常這些名詞包含較多含義,通過加注或增詞具體解釋名詞對應的文化含義。譬如文學作品中提到“臥薪嘗膽”典故,如果單純對其表象翻譯,則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有限。這時需要譯者采用注釋法,對原文中的物象進行說明,確保讀者掌握其深層含義,從而獲取較好的翻譯效果。(1)例:
我需要,勞動人民也需要。我們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出自《跑步穿過中關村》第四節(jié))
進行翻譯時,譯者便運用注釋法,將“群眾”翻譯為“die Massen”,將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勞動人民”翻譯成“die werkt?tigen Massen”,文化還原時,由于德國讀者對Masse的含義非常熟悉,可直接聯(lián)想到,“die Massen”是與個體相對立的大多數(shù)人,“die werkt?tigen Massen”則代表進行體力勞動的群體總稱,符合原文意思。
還有“比如說,她是貪官的二奶啦,有錢人的小妾啦,好日子大把大把的都過膩了?!保ǔ鲎浴杜懿酱┻^中關村》第十二節(jié))
譯“貪官的二奶”和“有錢人的小妾”時,譯者將其翻譯成“die Geliebte von einem korrupten Beamten oder reichen Sack”,德語讀者就能立即體會其帶有的貶義色彩。因此合理運用注釋法進行內容的重新呈現(xiàn),完成有效的文化轉換,是保證文學翻譯質量的重要前提。
(三)轉換法
轉換法指將原文中體現(xiàn)文化含義的詞語轉變成目的語中帶有同樣文化含義的詞語,由此保證語言形式的改變不會對文學作品內容產生影響。漢語詞匯中有大量文化色彩鮮明的詞語,包括“鐵匠”“死老太婆”等,就要求譯者的深刻理解。例如:
“大媽您不知道,敦煌是個苦孩子,就這兩身衣服換著穿,臟得跟鐵匠似的?!保ǔ鲎浴杜懿酱┻^中關村》第十四節(jié))
譯文中將“鐵匠”翻譯成“Schornsteinfeger”,從德語讀者認知范圍出發(fā),進行專有名詞的翻譯,意為“掃煙囪的人”,符合德語讀者的認知特點,實現(xiàn)文化還原。
以及:七寶說:“要是我,就跟死老太婆耗到底?!保ǔ鲎浴杜懿酱┻^中關村》第十四節(jié))
原文的“死老太婆”被譯為“Vettel”,德語中代表年邁、丑陋的女人,貼近原文,也蘊含著感情色彩。
具體來說,轉換法是在明確不同語言形式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對原文中的物象進行還原,進行文化轉換。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視角下進行文化還原是文學翻譯中的主要問題。文化傳播過程中,譯者任務是使文化更好的被異語讀者了解。因此,外譯具有特點的詞匯時相關人員應對其進行大量研究,掌握翻譯方法,積累相關經驗,盡量體現(xiàn)其內在文化,進而使外譯更加全面、科學,使原語語用習慣和文化特征都能體現(xiàn)在翻譯作品中,并發(fā)揮其文化載體功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