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月
摘要:月亮發(fā)出的光從古至今不知照進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同時也照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這道光也給人類帶來了無數遐想的空間。在中外文學史中,“月亮”這一意象所表達的意蘊和對它的理解不是單一的。由于所處的文化背景和各自認知的不同,“月亮”在中西方呈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本文將在對中德作品的意境的比較分析中,展現“月亮”在中德文化中代表的不同情感。然而,“月亮”的蹤影不僅存在于文學中,人類對它的思考還體現在語言文化中,因此本文將列舉中英文中和月亮有關的詞匯和表達。
關鍵詞:月亮;德語詩歌;英文表達
一、“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德國文化中,雖然也有很多借“明月”來寄托思念的詩句,但更多的是表達歡快和積極的感情,歌德抒情詩中的杰作之一——《對月》為后人所稱道,其中的月亮則代表著“光明”和“希望”:
你又悄悄地瀉下幽輝,滿布山谷和叢林,我整個的心靈又一次把煩惱消除凈盡,你溫柔地送來秋波,普照著我的園林,像知友的和諧的眼光,注望著我的命運,在我的胸中還留著,哀樂年華的余響,如今我只是影只形單,在憂與喜中彷徨。(1)
《對月》意境高雅清新,讓人感到一種撫慰心靈的寧靜。詩人從詠月出發(fā),引導人們把月亮和一個含情脈脈的女性形象聯系在一起,詩人將月亮比喻成一個了解自己并能撫慰自己心靈的朋友。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歌德精神生活極其貧乏之時。在這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靜看月夜星空,細聽潺潺流水,詩人寫出了優(yōu)美的詩篇,來抒發(fā)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表達對深愛之人的思念。這首詩中清麗、潔白的月光,則是指他心中的情人。在詩中,月亮就是理想的寄托,事業(yè)的知音。
同樣出名的德語詠月詩還有艾辛多夫的《月夜》:
好像天空在靜靜親吻大地,她在花朵的微光中夢到他。風兒穿過原野,輕柔吹起麥浪,森林低聲私語,星空分明,我的靈魂也舒展開翅膀,飛過這靜謐的土地,就像飛回家去。(2)
在這首詩中,是月亮讓詩人眼中的世界變得夢幻般的美麗。詩中出現了寧靜,溫柔,夢境,翅膀,歸鄉(xiāng)等字眼,共同烘托出唯美的意境。作者在表達滿腔的思鄉(xiāng)柔情時,并沒有讓讀者感受到悲傷的情懷。
在德國,對于月亮的詠唱還體現在民謠中。流傳下來的有愛情民謠和晚安曲類等歡快的兒童歌曲。如:《月亮悄悄升起來》和《最美的小羊是誰的》等:
月亮啊悄悄升起來,蔚藍,蔚藍,小花朵,它的腳步穿過銀色的云層。山谷里的玫瑰花,庭院里的姑娘啊,哦最美麗的玫瑰花?。?)
這是一首表達含蓄的愛情民謠,突出的意向主要是月夜下的玫瑰和庭院里的少女。月亮悄無聲息,玫瑰寂靜歡喜。在這首歌里,月亮便是浪漫的背景。若不是因為皎潔月光下的玫瑰如此可人,作者也不會發(fā)出心愛的姑娘就是最美玫瑰花這般感慨。
《最美的小羊是誰的》:
最美的小羊是誰的?是金色的月亮的,它住在我們樹林后的天上。它在藍色的田野上牧羊,所有的白星星都是它的小羊。(1)
這是一首唱給兒童的睡眠曲。歌中,作者不同尋常地把月亮描寫成金色,又把本是金色的田野比喻成天空,把那些小羊變成星星和白云。作者想象力新奇,所描繪的場景中也就充滿了童趣和溫馨。
在為數不多的德國詠月作品中,月亮并沒有帶給作者太多悲傷的情懷,也沒有激發(fā)作者們的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等消極情感。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月亮的意象在西方國家也是多元化的,古希臘神話中月亮丑陋而兇惡,主管疾病,災難與死亡。她們分別象征著女性的青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和美與丑的多個方面,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在西方文學作品中,月亮不一定都是美的,厭惡月亮的內容也常常出現。
二、“月是相思入骨,越是欲說還休”
仿佛人類對于自己不解的事和物有一種固執(zhí):越是猜不透,搞不懂,越是心心念,處處體現。在中西方,雖然在對月亮的認識和詮釋過程中都會產生不同聯想和意境,但是在語言表達上產生的相似之處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有關“月”的漢英詞語比較
現在中國使用的陰歷其實在古代英國也被使用過,英語叫l(wèi)unar calendar,而漢語中陰歷的“陰”同樣是與“月”有關。這是因為不管是lunar calendar還是“陰歷”都與月亮的盈虧變化有關。在很多有關“月”的中文表達中,英語和漢語有許多對應之處:中文里的“一個月”對應英文表達是“a month”;“上個月”對應的英文表達是“l(fā)ast month”等。漢語中有的“月刊、月票、月歷”等對應英文表達分別為“monthly magazine,monthly ticket,monthly calendar”。西方文化中雖然沒有女子產后護理,就是中國文化中所謂的“坐月子”的習俗,但在英語中,稱產后孕婦的護理人員叫作“monthly nurse”,這和漢語中的“月嫂”這一叫法“不謀而合”。
(二)中西方文化中關于“月亮”的相似表述
月亮上的高闊平原在地球上的人類看來是陰影部分。關于這個部分,在中西方歷史上都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歷史上曾有西方人認為滿月時月亮表面的斑點就像一個男人拿著一根木棒帶著一只狗。(2)中國古代人民則把月亮當成嫦娥生活的廣寒宮。在《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This lanthorn doth the horned moon present;myself the man in the moon do seem to be.”(3)這里的 man in the moon 指的是“不存在的或幻想出來的人”。在《月亮里的女人》(The Woman in the Moon)劇本中,同樣把月亮里的陰影看成是一位長發(fā)垂肩的女人,這種想象與中國神話中的“月里嫦娥”有異曲同工之妙。短語“moon away”意為“虛度時光”,成語“蹉跎歲月”也是用來表達時間流逝得很快,令人猝不及防。
(三)與“月”相伴一生
人們把“月”或者其意向用在名字當中,這體現了人們對“月亮”的信任:人們相信“月亮”出現在相伴一生的名字中會給主人帶來“月亮”所具備的氣質。中文名中“月”通常表達“溫婉”“端莊”“嫻雅”等。在英文名中也會使用宗教中月亮的守護神的名字,比如說:“Luna”“Diana”“Selina”等,包含著“優(yōu)雅”“尊貴”“親切和善”等意義。
綜上,月亮是一個真實存在的自然天體,從古至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它一直為人們所用,或借其抒情表達一種情感,或借其表達一種現象,揭示一種規(guī)律。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思想以及民族價值觀,月亮文化在中西方呈現出各自的審美觀和民族性也會有不同之處,與“月亮”相關的詞語形態(tài)及意義自然也有不同之處。但是面對同一種自然規(guī)律,中西方文化卻是不約而同地走向一個相似點。月亮本就是一個獨立的天體,它傳達給人們的客觀事實就是一種科學的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