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強,紀范霞,陳 林,吳 戈,陸雅席,楊 蘋,李曉紅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致死率高,是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公認的首位死亡原因[1]。抑郁癥是一種以持續(xù)情緒低落為主要癥狀的精神情志障礙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自殺率高的特點[2]。冠心病與抑郁癥合并發(fā)生,形成了新的疾病特點,國內(nèi)有學者提出“雙心疾病”的概念,即心血管與心理精神共病。目前常規(guī)西藥治療冠心病有明顯的不良反應(yīng)和禁忌證[3]。近年來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應(yīng)用中藥復方治療冠心病合并抑郁癥體現(xiàn)出療效優(yōu)勢,且不良反應(yīng)少,因此中藥復方有望成為治療“雙心疾病”的重要手段。本課題組于2018 年6 月至2019 年9 月對冠心病合并抑郁癥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合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療,收到了較好效果,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9 月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仁愛分院門診就診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癥患者6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 例;年齡45~81(64.17±11.31)歲;病程0.4~18(12.27±4.21)年。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6~79(62.52±10.81)歲;病程0.5~20(13.02±4.1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冠心病診斷標準參照《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4],診斷要點:有或無心絞痛發(fā)作史,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心電圖檢查有典型的ST-T 段缺血改變;運動負荷試驗陽性;心電圖有陳舊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造影至少有1 支≥50%狹窄病變。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5]: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50 分或(和)抑郁自評量表(SDS)標準分≥53 分,SAS、SDS量表自評問卷分值乘以1.25作為標準分。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冠心病、抑郁癥診斷標準;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腫瘤患者;有濫用或依賴嗎啡類、酒精等病史的患者;雙向情感障礙、癡呆及嚴重精神病患者;研究者認為因其他原因不宜參與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冠心病治療予抗心絞痛、擴張冠脈、抗血小板聚集、調(diào)脂等治療,予消心痛、鹽酸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鈣、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等;輕度抑郁癥患者治療方案主要以鼓勵、勸導、傾聽等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心理疏導,以降低或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同時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如氟西汀、丙咪嗪、5-羥色胺等。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服加味柴胡疏肝散,處方:柴胡15 g,白芍15 g,枳殼10 g,香附10 g,川芎10 g,陳皮10 g,丹參15 g,白術(shù)15 g,茯苓10 g,全瓜蔞10 g,甘草10 g。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兩組均治療4周。
1.6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結(jié)果及SAS、SDS評分。
1.7 療效標準
1.7.1 臨床療效標準[6]顯效:癥狀消失,心電圖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間歇期延長,心電圖檢查有改善;無效:主要癥狀及心電圖無明顯改變。
1.7.2 心電圖療效標準[6]顯效:休息時心電圖恢復至正常;有效:ST 段下降,治療后回升0.05 mV 以上或T 波由平坦變?yōu)橹绷?;無效:休息時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或雖有改善但未達到有效標準者。
1.7.3 SAS、SDS 評分標準[5]SAS 評分標準:問卷所得分值乘以1.25 為標準分,標準分截斷值為50 分。SDS 評分標準:問卷所得分值乘以1.25 為標準分,標準分截斷值為53分。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yīng)用SPSS 11.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2。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前SAS、SDS 評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SAS、SDS 評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治療后組間比較,SAS、SDS 評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或P<0.01);兩組治療前后SAS、SDS 評分評分差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③P<0.01;與對照組同指標治療前后差值比較,④P<0.01
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 SAS評分治療前65.09±6.09 64.02±6.00治療后44.85±5.49①③49.45±5.64①治療前后差值20.24±5.46④14.57±5.99 SDS評分治療前67.61±6.57 66.93±6.22治療后48.66±6.67①②52.83±6.21①治療前后差值18.96±4.15④14.09±6.06
中醫(yī)文獻中沒有冠心病、抑郁癥的病名,可將之歸屬于中醫(yī)“胸痹”“郁證”的范疇。其病位主要與心、肝兩臟相關(guān)。心屬火,肝屬木,母子相生,其氣相通?!堆κ厢t(yī)案》云:“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凡心臟得病必先調(diào)肝?!痹谡G闆r下,二者相互資生,相互制約?!侗静輪柎稹ど暇怼吩?“心火生血尤賴肝木生火。此是虛則補其母之義,故溫肝即是溫心。”病理情況下兩者相互影響,如《雜病廣要·驚悸》載:“有因怒氣傷肝,有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見,思想無窮,則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寧,此其所以又從肝膽出治也?!庇纱丝梢姡蔚氖栊构δ茉谟糇C、胸痹的發(fā)生發(fā)展及病情的轉(zhuǎn)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臨床研究認為冠心病合并抑郁癥的病因病機在于氣血虧虛、痰瘀阻滯,強調(diào)肝郁、脾虛、血瘀三者的轉(zhuǎn)化[7],對此類患者進行辨證表明肝氣郁滯、氣血瘀阻兼痰濁為其共同病機[8]。
如上所述,課題組認為冠心病合并抑郁癥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肝郁脾虛、痰瘀交互、心血不足。病位主要在心、肝,與脾密切相關(guān)。基于這一認識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殼、香附、川芎、陳皮、丹參、白術(shù)、茯苓、全瓜蔞、甘草等11 味藥物)。方中柴胡功善條達肝氣而疏郁結(jié);川芎活血化瘀而止痛,又助柴胡疏肝行氣解郁,合柴胡氣血同調(diào)共為君藥。香附助柴胡疏肝行氣解郁,并有止痛之效;丹參功擅活血化瘀,為治療血瘀之心胸疼痛之要藥,亦有清心除煩之功,助川芎增強活血化瘀止痛之力;全瓜蔞化痰散結(jié),寬胸利氣以開痹,為治胸痹之要藥,三藥共為臣藥。枳殼行氣止痛以疏理肝脾;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與柴胡配伍,養(yǎng)肝體助肝用,且可防諸辛香之品耗傷氣血,合川芎、丹參養(yǎng)血和血以寧心;白術(shù)益氣健脾;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陳皮理氣醒脾,燥濕化痰,既可助全瓜蔞化痰,又能行氣,使氣行則血行,氣化則濕祛痰化,增強祛痰化瘀之力,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藥性,與白芍相合,增強緩急止痛之力,合白術(shù)、茯苓益氣健脾,脾氣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脾健濕祛則痰無由生,杜絕生痰之源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心、肝、脾三臟同治,氣血、痰濕同調(diào),通補兼顧,活血化痰而不損其正氣,疏肝健脾而不助其瘀塞,標本兼治,相得益彰。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活血化痰、養(yǎng)血寧心之功。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心電圖改善情況、SDS、SAS 評分亦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療冠心病合并抑郁,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焦慮、抑郁情緒,具有臨床應(yīng)用價值,但由于觀察病例樣本較小及其作用機理尚不明確,需進一步進行臨床及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