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效民
科學的不同觀點、動機、預測容易引發(fā)爭論以及質疑。疫情期間這類問題尤其突出,需要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
這個問題竟然似乎成了一個羅生門。在早期的公眾科學素養(yǎng)調查問卷中,常會出現(xiàn)一道題“抗生素能否像殺死細菌一樣殺死病毒”答案是否定的。美國的《科學與工程指標》還觀測到,曾經(jīng)暴發(fā)的大流感促進了公眾對細菌與病毒之間區(qū)別的認知水平有所提高。
根據(jù)既定的科普知識,細菌是一個完整的細胞,可單獨存在,抗生素因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可以消滅細菌;而病毒只是一個基因片段,須依靠宿主細胞而活,所以抗生素殺滅不了病毒,但病毒也不能單獨存活,一旦離開宿主,在體外只需幾分鐘就死了。疫情期間,筆者多次在不同微信群里收到的一則“新冠病毒科學回答”,第一條就明確肯定:“病毒只能存活于生物體細胞內,室溫下基本不能存活?!?/p>
疫情剛開始暴發(fā)時,說新冠肺炎“不會人傳人”“有限人傳人”時,與既定的病毒科普知識頗為符合,所以不必太擔心。但隨著人傳人的大量增加,專家對病毒“接觸傳播”的肯定,尤其是2月3號,國家衛(wèi)健委專家組成員在疫情防控例行發(fā)布會上指出:“飛沫可以沉降在物體表面,或通過粘有病毒的手污染我們接觸到的物體表面,病毒在這些光滑的物體表面,可存活數(shù)小時。如果溫、濕度合適有可能存活數(shù)天,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過去的冠狀病毒有可能存活達到5天?!薄《究梢詥为毚婊?天!這顯然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不但與上述“室溫情況下基本不能存活”相左,也明顯與疫情初期有專家“一般是不需要戴手套的”建議有所沖突。科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果然是日新月異,讓人應接不暇、無所適從啊!
如同17年前的抗SARS神藥板藍根,這次雙黃連口服液也是一夜告罄、洛陽紙貴。有所不同的是,這次給雙黃連口服液背書的是兩個國家級的醫(yī)學研究所。然而,1月29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官微發(fā)文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用于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鐘南山院士以及國外專家也多次指出,現(xiàn)階段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發(fā)布的“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毫不意外地受到質疑和批評。
這其中涉及以下科普問題:科學術語的表達與公眾理解的差距造成傳播過程中的變形和變異,如專家口中的專業(yè)術語“抑制”與公眾盼望的療效之間的區(qū)別;科學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和最終的確定性結論的不同,如“臨床研究”階段、實驗數(shù)據(jù)的初步判斷與作為正式藥物的實際效果的距離;在這兩個研究所背后是不是有商業(yè)聯(lián)系……,也都帶進了科學與公眾的討論視野。
新冠病毒的潛伏/隔離周期是14天,所以1月23號武漢封城以后,一些專家都曾樂觀預測病患人數(shù)增長的拐點可能出現(xiàn)在元宵節(jié)。為此,國家延長了假期、教育部推遲了開學時間、很多單位允許員工暫時在家里上班……但是元宵節(jié)過去了,拐點仍然沒有到。真相是第一個潛伏期失敗了,新冠病毒還有第二個、甚至第三個潛伏期,3月初專家又給出了最新的預測“有信心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
然而,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勝利在望的時候,世界卻開始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下半場”,而且來勢洶洶、前景未卜。在疫苗“遠水不解近渴”的情形下,已有國外專家悲觀預測,新冠肺炎病毒可能要到夏季才能控制住,甚至會與人類長期共存了。
科學本身并沒有什么神機妙算,有的只是一步步通過艱苦細致、嚴謹求實地探索來不斷接近真相和揭示緣由,而且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影響拐點何時出現(xiàn)的不確定因子,都是影響者、參與者、利益相關者,每個人的行為實際上都在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每個人的日常行為構成了最終的社會后果。這其實也是人人參與科學的極佳案例。
顯然,只是向公眾提供科學知識已經(jīng)遠遠不夠了,科學知識背后的方法、過程、動機、爭議,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后果與影響都是當代科普不能回避的問題??破盏闹攸c不是要求公眾沒完沒了地掌握新科學知識,而是要使公眾的日常關切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盡可能充分調動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在互動參與的過程中促進科學與公眾的協(xié)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