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在世界的地位逐漸提高,中國文學作品也慢慢走近國外市場。詩歌文本的翻譯在翻譯領域占據必不可少的地位。如今,在眾多的翻譯原則中,文學翻譯的譯本質量在翻譯界參差不齊。功能目的翻譯論認為翻譯具有交際功能,譯者采取什么翻譯策略取決于其在翻譯環(huán)境中的所期望的目的來決定。目的論提出了翻譯活動的三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逗昧烁琛肥恰都t樓夢》中的經典詩詞,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在海外有較多翻譯版本。本文從目的論視角下的翻譯理論,對《好了歌》進行研究。主要分析目的論三原則在譯本中進行詳細的闡述。表明了目的論在文學翻譯中的適用性以及楊憲益譯本和大衛(wèi)·霍克斯的差異性,并得出結論.
關鍵詞:目的論;翻譯策略;《好了歌》
1.原文簡介
《好了歌》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是作者借小說人物跛足道人作的一首七言古詩。作者借此詩來表達,人們建功立業(yè)、發(fā)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覺悟”的緣故,而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從而宣揚了一種冷靜觀照人生的現實主義思想,亦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這首詩是在《紅樓夢》里第一回出現的。當時,晚年落泊的甄士隱拄著拐杖,到街前來散散心,聽一位跛足道人唱的。跛足道人對這首《好了歌》的詮釋是:“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須是了?!辈苎┣墼诖嘶刂薪桴俗愕廊藢憽逗昧烁琛肥菫殡[射小說情節(jié),借此表達他的現實主義思想,傳遞其對現實的憤怒和失望。
原文如下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4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2.理論綜述
目的論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是第一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她提出了翻譯批評的功能范疇理論。漢斯·弗米爾是第二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目的論。胡斯塔·霍爾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ari)是第三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翻譯行動理論。克里斯蒂安·諾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提到目的論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凱瑟琳娜在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和限度”一書。
諾德繼承和發(fā)展了目的論。她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把所有的功能理論放在一起,并解釋所有復雜術語的人。在她1997年出版的“翻譯作為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功能主義方法”一書中,她陳述了對她的理論的所有批評和對這些疑問的回答。通常,翻譯的目的決定了譯者使用的策略和方法。“翻譯、口譯、口語和寫作的方式要使你的文本和翻譯能夠在使用它的情況下發(fā)揮作用,讓想要準確使用它的人以他們想要的方式使用它[5]讓譯者遵循的理論。
3.從目的論三原則分析《好了歌》兩個英譯本
詩歌的翻譯中要遵循目的論的三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一)目的原則
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入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
在《好了歌》中,“世人都曉神仙好”,楊憲益的翻譯是“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這種表達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根據《新華字典》,“神仙”是古代迷信思想對于上天產生感激之情并心存幻想試圖改變自己內心深處不好的命運。而“immortals”在牛津詞典中的解釋為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famous and likely to be remembered for along time.因此,這種翻譯十分確切。與中國古代文化,長命百歲的思想如出一轍。而霍克斯將這句翻譯成了“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salvation”在西方世界也有濃烈的基督教思想,因此有著西方對于神仙的幻想。
(二)連貫性原則
連貫性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
因為本篇文章是詩歌翻譯,從整體水平而言,楊與霍的語言背景不同,楊是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譯大師,霍則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漢學家,在兩譯本各自與原文進行語言對比的過程中,也能反映出母語思維對于翻譯過程中語言使用的影響。通過分析發(fā)現,兩對翻譯家均熟知漢英兩種語言形合意合的特點,在《好了歌》的譯文中得以體現,使得英語讀者易于理解《好了歌》的思想內容。
(三)忠實原則
忠實性原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這相當于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忠實于原文,但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傊@三大原則構成了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但是連貫性原則、忠實性原則必須服從于目的原則,這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
第一,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將“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翻譯成“The great ones of old,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而霍克斯的譯本為“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every one.” 楊憲益將“將相”譯為“great ones” 而霍克斯譯為“famous ones”.對比可以看出,二者的翻譯都忠實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國古代較為封建,男女不平等思想,而西方思想較為自由,采取人人公平政策,故而譯為每個人。
第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將“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翻譯成“Who swear to love their husband evermore,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 而霍克斯的譯本為“ But with their loving wives they won't have done.The dar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 二者對比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對愛情的忠貞不渝,remarry在牛津詞典的意思為再婚,而霍克斯將其翻譯為darling也符合早期西方國家的再婚制度。
4.總結語
對好了歌翻譯的研究間接證明了目的論適用于文學翻譯。在文學翻譯中,譯者有時不得不犧牲其他信息來達到翻譯目的。在目的論中,只要翻譯目的達到,翻譯就是成功的。在目的論的指導下,楊憲益和霍克斯都成功地翻譯了“好了歌”。綜上所述,本文引入了一個新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來對比分析二者的翻譯。它也為我們判斷譯者的翻譯策略選擇是否符合目的論的要求提供了一種方法。
本論文以目的論為基礎,對好了歌的兩個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楊憲益和霍克斯的詩歌譯本還有許多,很難對所有的詩歌進行比較研究。由于時間所限,只選了紅樓夢的這一首詩歌進行對比分析。還有許多其他的詩歌可以比較,更合適的例子有待參考。由于時間和學術能力的限制,本論文的研究較于片面,不夠完整。歡迎今后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