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人物名片
朱永新: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多次被評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候選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
家長們總是跟孩子強調(diào)“知識改變命運”,卻常常忽視比知識更隱形、更能決定命運的另一種力量——習慣。
習慣,就像人類心靈深處的發(fā)動機,一旦開始運轉(zhuǎn),就會悄悄操控著你的人生。
你每天幾點起床,洗臉用溫水還是冷水,牙膏從中間擠還是從最后擠,選擇什么交通工具上學,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這一連串的行為,不是思考后的精心安排,而是不假思索的習慣。當你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時,固有的習慣使你走上了左邊的或者右邊的路,從此你的一生被安排下來。
顯然,習慣對人的未來有著深刻而重大的影響,所以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習慣養(yǎng)成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對這個問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朱永新教授有很多話要說。
習慣猶如飛馳的列車,其巨大的慣性使你無法停步,沖向前方,而前方是天堂還是地獄,就看你的習慣是好還是壞
筆者:朱教授,習慣是我們從小到大在生活中不知不覺養(yǎng)成的。我們常出于習慣做一些事情,并不覺得有什么了不起的意義。請問,習慣對人的一生來說,真有那么重要嗎?
朱永新(以下簡稱朱):習慣養(yǎng)成,能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套具有積極意義、自動運轉(zhuǎn)的系統(tǒng),從而整理、規(guī)劃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生命品質(zhì)。它使世界變得清晰,使生活變得有序,讓大腦由混沌變得澄明,讓個性由蜷縮變得舒展。
從個體成長看,良好習慣是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必備保障:首先,習慣簡化了生命活動程序,提高了效率;其次,習慣強化了個性特征,彰顯出鮮明的品行;最后,習慣提升了生命的質(zhì)量,推動了個人成長。有人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其巨大的慣性使你無法停步,沖向前方,而前方是天堂還是地獄,就看你的習慣是好還是壞。
新習慣養(yǎng)成法:澄清價值、設(shè)定目標、制訂計劃、有效執(zhí)行、相應獎懲、悅納堅持
筆者:一般來說,家長們也都想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就是不知如何操作。請問,有什么養(yǎng)成新習慣的好方法嗎?
朱:這些年來,在研究、推廣與踐行的過程中,我總結(jié)了一套養(yǎng)成新習慣的辦法,比較有效。辦法分六步:澄清價值、設(shè)定目標、制訂計劃、有效執(zhí)行、相應獎懲、悅納堅持。
以每天運動的習慣為例,我們來明晰一下這六步的執(zhí)行要點。
第一步,澄清價值。充分認識運動的意義,了解運動對日常心態(tài)、思維發(fā)展和最終成就的正向影響,意識到個體達到最佳健康狀況所造成的對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影響,讓準備養(yǎng)成新習慣的人生發(fā)出內(nèi)在的動力。
第二步,設(shè)定目標。比如,明確樹立“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目標。
第三步,制訂計劃。一是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選擇時,要注意運動的條件,盡可能地結(jié)合興趣,選擇方便易行、相對簡單的運動項目。如果所選項目受天氣、場地、器材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較大,要有備選項目如跑步、打拳、舞劍等。先從外在環(huán)境上保證計劃實施不會間斷。二是要循序漸進。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一開始每天運動一小時難以實現(xiàn),可以從每天運動20分鐘開始慢慢適應,逐漸加量,直到能夠完成計劃目標為止。
第四步,有效執(zhí)行。落實計劃、有效執(zhí)行的關(guān)鍵是及時檢查??梢酝ㄟ^寫日記,或在醒目處張貼圖表,或用手機記錄時間等,記錄計劃完成情況,隨時提醒自己。
第五步,相應獎懲。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旦想養(yǎng)成某個習慣,最好能按計劃完成情況,給予自己相應的獎勵或懲罰。如果完成了每周、每月、每季度等時間段的運動量,給予自己不同的獎勵,以肯定自己。同理,如果沒有完成,則給予不同的懲罰,以訓誡自己。
第六步,悅納堅持。一個行動能否成為習慣,取決于這個習慣能否讓你滿意,有沒有真正改善你的生活。因此,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一方面,哪怕偶爾有中斷,也要學會欣賞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悅納正在新生的自我。如果你在潛意識中收到了積極信號,這會鼓勵你鞏固成果,繼續(xù)堅持下去。反之,則很容易放棄。另一方面,正視自我,不找借口。習慣的養(yǎng)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養(yǎng)成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習慣中,天氣不好、身體不適、時間緊張等,都會成為你不想運動的理由。偶然不運動可以理解、原諒,但如果不斷地給自己找理由,就很難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尤其在新習慣養(yǎng)成的早期,盡量不找借口堅持運動。天氣不好就在室內(nèi)運動,身體不好就輕微運動,時間緊張就縮短時間但依然要運動,直到習慣形成,直到一天不運動你就若有所失、渾身難受,到那個時候,每天運動的習慣才算真正養(yǎng)成了。
壞習慣改變法:深刻認識其危害,下決心改變,用科學的方法,爭取團隊作戰(zhàn)
筆者:您說的新習慣養(yǎng)成法步驟明確、指導性強,相信家長朋友們一定會照此方法來幫助孩子的。有些家長反映,他們想幫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的,同時更想幫孩子改掉壞習慣。請問,您對此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朱:改掉壞習慣,同樣可以分幾步來走。
第一步,深刻認識其危害。通常道理上,大家都知道壞習慣的危害,可改掉它并不容易,但不容易也要改。對應習慣養(yǎng)成的價值澄清原則,在改壞習慣之前,要通過閱讀圖書、觀看影像、當面交流等方式,對壞習慣的危害有充分而深刻的認識。心理學家的一項實驗表明,充分想象改掉壞習慣后積極愉快的畫面,然后想想目前壞習慣帶來的種種弊端,兩相比較,有助于改掉壞習慣。
第二步,下決心改變。認識到壞習慣的危害后,就要痛下決心去改。從理論上講,人的行為是按照行為主體的意愿進行的。但事實上,人的日常行為往往是高度自動化的,只有偶爾的幾次,由行為主體的意愿說了算。心理學家認為,習慣與意向之間完全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也就是說,一般而言,意向總是敗給習慣,因為根深蒂固的習慣具有強大的威力。所以,當壞習慣與改正習慣的意向短兵相接時,只有真正下定決心,用強大的意志力做保障,意向才有可能獲勝。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改變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下定了決心。只有下定了決心,意向轉(zhuǎn)化為意志,才能激發(fā)出改變的強大力量。
第三步,采用科學方法。習慣養(yǎng)成是滴水穿石,改變習慣也非一日之功。根據(jù)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guān)研究,采用科學的方法會降低改變的難度。也就是說,在改變習慣的過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
1.循序漸進法。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即使明白壞習慣不好,痛下決心改變,但都可能因為意志力不足而半途而廢。這時,不妨采用循序漸進法,別邁大步,走小碎步,通過不斷積累戰(zhàn)勝自我的成就感,可以最終改變壞習慣。
2.厭惡療法。厭惡療法是采用條件反射的方法,把需要戒除的目標行為與不愉快或懲罰性的刺激結(jié)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反射,以消退目標行為的吸引力。如橡皮圈療法——在手腕上佩戴橡皮圈,當出現(xiàn)壞習慣時,立即用橡皮圈彈擊皮膚,讓疼痛感提醒自己馬上改正。
3.改變環(huán)境法。環(huán)境會影響新習慣的形成和壞習慣的改正,尤其是不良的環(huán)境。要改掉壞習慣,可以先從簡單的改起,比如改變環(huán)境,遠離誘惑。如想減肥,就遠離蛋糕、薯片、甜飲料等。收拾家里的冰箱,讓對自己有誘惑力的零食從眼前消失。當然,這種辦法治標不治本,還需要結(jié)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此外,遇到特別難以改變的壞習慣時,最好先研究一下這一習慣形成的深層原因,從而對癥下藥。
第四步,爭取團隊作戰(zhàn)。無論是改變壞習慣還是形成好習慣,朋友的參與、關(guān)注、監(jiān)督,都是幫助你達成目的的有效辦法。心理學上有個共做效應,即如果有人在場和你進行相同的活動,那么你的績效會有所提高,因為團隊的力量遠遠大于個人的力量。如果找不到一起作戰(zhàn)的小伙伴,可以邀請朋友、父母、老師做監(jiān)督人,甚至可以下一些小賭注,刺激、激發(fā)自己的勇氣與恒心。
行為變成習慣,習慣養(yǎng)成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也就是說,命運的基石是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
筆者:習慣雖是后天形成,卻精準地體現(xiàn)了人的天性,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人的個性。所以有人總結(jié)說,行為變成習慣,習慣養(yǎng)成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也就是說,命運的基石是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
朱:的確如此。尤其對未成年人來說,他們的人生路還長,他們性格的可塑性也更強。所以,家長如果在孩子幼年時就重視他的習慣養(yǎng)成,把內(nèi)在的難以觸摸的素養(yǎng)變成外顯的日常習慣,通過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讓孩子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塑造其健全的人格,那孩子以后擁有幸福人生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