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雄娟
豆豆媽媽是80后,有個10歲的女兒和4歲的兒子。因為老人身體不好,所以兒子豆豆生下來她就自己帶,連平時買菜也帶著他。因為要拎菜,媽媽就鼓勵剛會走路的豆豆跟著她從菜市場走回家。菜買回來,豆豆幫著媽媽一起剝豌豆、剝茭白等。慢慢地,不論菜有多少,豆豆都會幫忙一起擇完才歇手。通過擇菜,豆豆明白了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做完一件事才能做下一件事。
豆豆媽媽告訴我,她在鼓勵豆豆做家務時,每次都帶著非常愉悅的心情,傳遞給豆豆正能量——做家務是光榮的、有成就的,小朋友做家務是長大的表現。這樣一來,豆豆對家務勞動就產生了認可,即便碰上比較麻煩的事或持久的勞動,他也能保持較好的情緒。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良機,豆豆媽媽的做法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倡議,讓教育回歸生活,把游戲還給孩子,讓孩子置身于快樂的生活和游戲中。我們不妨運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孩子欣然參與家務勞動,自覺成長。
家務勞動滲透在角色游戲中
每次玩積木后,整理是最麻煩的事,因為整理過程并不像玩積木那樣有趣,因此很多孩子都會選擇逃避。為了讓幼兒參與類似的整理勞動,家庭成員可以開展“搬運隊員與收購員”游戲。孩子戴上頭盔,系上皮帶,把自己打扮成搬運隊員,開著一輛搬運車,開始收集各種玩具,然后交給收購員(媽媽)處理。在收集中,收購員可以故意說,現在專門收購圓形玩具,下一次收購方形玩具。孩子借著有趣的游戲完成了玩具整理工作,慢慢地,他就會產生整理東西的興趣。同樣,整理書房、整理垃圾、收拾碗筷等,都可以參考此游戲形式。
娃娃家游戲也是好辦法。家長和孩子進行娃娃家游戲,利用請客做飯的過程與孩子玩做家務游戲。孩子一起參與買菜、擇菜、洗菜、淘米、煮飯。然后進行角色扮演,爸爸當客人,“叮咚叮咚”,假裝按門鈴。媽媽微笑著開門,孩子拿出拖鞋,請客人換鞋,再把鞋子擺放到鞋柜,然后向客人遞上媽媽倒好的涼開水,禮貌地說:“請喝茶?!?/p>
以孩子為主導,家長輔助
到了周末,家長可以集中教孩子做家務。如全家開展擦地板比賽,家長教孩子一些具體的方法,讓他將桌子、地板擦干凈。晾曬衣服過程中,可以請孩子幫忙拿衣架,由媽媽晾衣服;收衣服時,孩子負責拿自己的衣服;疊衣服時,孩子也可以學習折疊及分類放衣服的方法。
此外,周末全家可以開討論會,一起討論家里需要添置的日用品,用記錄單的方式整理,同時鼓勵孩子用畫圖的方式參與記錄。然后帶著孩子一起去超市,以孩子為主,開展各種物品的采購。當找不到物品時,家長可以故意示弱,鼓勵幼兒去找服務員問詢,或者引導孩子觀察標志和指示牌。
用兒歌為家務勞動增添趣味
引導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為了增添趣味性,可以配上兒歌。兒歌淺顯明快,易于吟誦,孩子能從中感受到親人的鼓勵,體驗模仿成人的勞作和生活,從通俗易懂的內容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比如在孩子學習擦桌子時,媽媽可以把《擦桌子》的兒歌教給孩子:“小抹布,四方方,擦桌椅,不怕臟,桌椅擦得真干凈,大家夸我愛勞動?!庇直热缃毯⒆邮帐袄鴷r,可以一邊做一邊教孩子兒歌《小紙簍》:“小紙簍,站墻邊,裝垃圾,真方便,小寶寶,愛清潔,碎紙屑,扔里面。”
讓孩子在游戲中學做家務是教育回歸生活的具體表現。孩子做家務,不但可以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心、耐心,而這些正是他們獲得未來美好生活的基礎。因此,讓孩子養(yǎng)成做家務的好習慣,家長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