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年
語文學習,總是給學生“碎片化”的印象,似乎沒有什么知識體系,也沒有什么整體框架和設計。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語文教材的特點。語文教學傳統(tǒng)上以篇章為基本單位,每篇文章都有其強烈的獨立個性和文化價值,讓整體感很難形成,即使是一個專題內的作品也是如此。今天講《赤壁賦》,重人生思辨;明天講《阿房宮賦》,重歷史感悟;后天講《滕王閣序》,重個人際遇……學生怎么會有整體感?二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的取舍。工具容易構建體系,而人文則偏碎片化。因為過去對人文性突出不夠,所以現在又過于突出人文性。就像前文涉及的篇目,均為“賦”,但誰會把“賦”的文體特征作為研習的重點呢?這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學習價值和現實意義,哪怕這幾篇是因為“賦”這一文體而組編到一個專題的。
但有些專題,還是可以構建起學習系統(tǒng)的,比如中國古典詩歌專題。為什么呢?因為這樣的專題有相對封閉的文體特征、文化價值和鑒賞路徑。也就是說,工具性相對豐富,人文性也足夠突出。而且,因為詩歌語言的精微和模糊,給學生自主感受、思考、鑒賞提供了極大的空間,所以中國古典詩歌專題也具有足夠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因此,筆者以中國古典詩歌專題為樣本,嘗試了“選點成線,授人以漁”的閱讀教學策略,力圖避免碎片化的弊端,使學生的詩詞鑒賞有系統(tǒng)指導,助力鑒賞能力的提升。
北京版教材中國古典詩歌專題目錄如下:1.先秦詩三首:《魏風·伐檀》《衛(wèi)風·氓》《國殤》。2.漢魏六朝詩三首:《迢迢牽牛星》《歸園田居》《白馬篇》。3.唐詩八首:《鹿柴》《辛夷塢》《出塞》(王昌齡)《從軍行》(王昌齡)《春夜喜雨》《登高》(杜甫)《夢游天姥吟留別》《琵琶行》。4.宋詞五首:《蘇幕遮》(范仲淹)《念奴嬌·赤壁懷古》《釵頭鳳》《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聲聲慢》。專題教學時間有限,但篇目多達19篇,且多為經典,該怎么處理呢?首先當然要做取舍:哪幾篇精讀,哪幾篇略讀,甚至哪幾篇不講。那么,取舍的標準是什么呢?還是應該從教學目標入手。我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讀懂詩詞的原則和工具,進而提升審美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
中國詩歌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是以“情”“志”為目標的。那怎么引導學生感受、理解詩人的“情”“志”呢?最重要最扎實的手段是研究詩歌的意象。所謂意象,即包含詩人主觀情感情緒的客觀物象。要讀懂詩,就要去研究這些意象的特征和其中蘊含的“情”“志”。而把握意象特征需要感受力,感受力提升,審美能力才有可能提升。
在研究整個專題的所有作品后,我確定涉及意象各種表現方式的詩歌,最合適的是李清照的《聲聲慢》,“雁、黃花、梧桐”這三個是傳統(tǒng)意象。意象本身歷來就用于抒發(fā)哀愁之情。酒是淡酒,風是急風,雨是點點滴滴的細雨,這是用對意象加以修飾來表達情感;淡酒和急風的組合,梧桐和黃昏、細雨的組合,都極大增加了李清照愁情的濃度。這是古代詩歌借助意象表達情感最常運用的三種手段:依靠意象本身的特點,對意象進行修飾,對意象進行組合。
于是我從三個角度對詩歌進行了選擇。
一是通過意象本身特點直接展現的?!稓w園田居(其一)》中,南野、園田、草屋、榆柳、桃李、村、煙、雞鳴、狗吠,多數是沒有修飾的,表意靠的就是這些意象本身帶給我們的田園閑適之感。比如,可以先讓學生想象南邊的田地,再去比較把方位詞換成東、西、北,想象人的感受會有哪些變化,學生就能明白對北半球的人類來說,南面朝陽更溫暖,于是就能感受到詩歌中南畝、南野帶來的舒適感。反過來再引導一下,學生也就能理解北林、北窗中包含的涼意了。
二是通過對意象進行修飾來展現的?!斗ヌ础分械摹昂铀迩覞i猗”,這句的情感與傳統(tǒng)對本詩主題的解讀方向不太一致,是個值得研究的點;《迢迢牽牛星》中的河漢女是“皎皎”,手是“素手”,河漢是“清且淺”;《辛夷塢》中的花開在“木末”而不是“樹末”,開出的花色彩是“紅”的而不是“白”的,開落都是“紛紛”;《出塞》中的月是“秦時”的,是“明”月,關是“漢時”的……以上修飾語都值得玩味、研究?!秹粲翁炖岩髁魟e》《登高》中更是比比皆是。
三是通過對意象進行組合來展現的。最典型的是《歸園田居(其一)》,各種鄉(xiāng)村生活特征的意象組合到一起,語言質樸自然,特別能反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恬淡靜謐的想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除了對意象進行修飾外,如畫江山與風流人物的組合,小喬與周郎的組合,周郎與“我”的組合,都有可挖掘的點。
整個專題只有《琵琶行》另有安排,沒有圈定在上面這個大框架內。以上詩歌就是我選定的精讀篇目,加上最后的《聲聲慢》一共是十篇。其他九篇學生在完成前期學習后自讀,用作業(yè)的方式完成學習。
整體安排如下:先講有特點的詩歌,堅持“一課一得”,重點突出,這是專題教學中的“點”。最后用《聲聲慢》做整個專題的收束,讓前面的“點”在這篇經典作品中連綴成“線”。
在進入《聲聲慢》的學習之前,我讓學生在兩項任務中二選一,作為預習作業(yè)。一是選取詞中一點,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二是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問。
有三位學生主動鑒賞了開篇的那組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從語音和情感表達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甚至有一名學生寫“冷冷清清”正好可以作為從外在的尋覓到內在凄涼的過渡,因為冷清既可以是外在環(huán)境,也可以是內心感受。而疊詞,在《伐檀》和《迢迢牽牛星》中都有運用。問得最多的是這樣一個點:“為什么是淡酒而不是濃酒?濃酒消愁不是更有用嗎?”學生們關注到了修飾語在表意上的價值,但理解不了這里的邏輯。這里其實是因為“晚來風急”,導致酒顯得“淡”。無論酒是濃是淡,在傍晚吹來的急風面前,都是“淡”的。
其他例子不在此贅述。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每有一個發(fā)現,或每有一個提問,我都刻意用本專題已經學過的作品中的點引導他們,讓學生意識到意象運用的規(guī)律,掌握研究意象特征的方法,也就是那個“漁”。而《聲聲慢》的學習過程,就是給學生展現自己感受和鑒賞能力的機會。學生展現完,教師再對詩詞鑒賞進行路徑總結,學生就能有明確的收獲,并且有明確的體系感。
這節(jié)課的作業(yè),我也留了兩個,學生二選一:1.展開聯想想象,描寫《聲聲慢》中主角在這個黃昏時(或這一天)的所作所為、所見所思。2.對古詩詞中的東風、南風、西風、北風進行收集、梳理,分析其代表的常見情感。一項是對本課的總結,一項是對本課的拓展。到這里,整個專題的“線”就可以收住了。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是極具情感價值、審美價值的珍奇。讓學生具備真正走進詩歌的能力,進而能因為與詩詞有共情而愛上古典詩歌,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使命。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對語文學科的理解,對閱讀的理解,對詩歌的理解,做好整體和局部的安排與設計,力爭做到“不辱使命”。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