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存
【設計說明】
《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散文,作為一篇有關(guān)語言文字運用的論述文,其最大寫作特色在于借例說理。文章通過列舉語言運用的實例,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咬文嚼字的道理,從而闡明了無論閱讀或?qū)懽鞫急仨氂幸蛔植豢戏潘傻闹攪谰竦挠^點。作者以漫談的方式,娓娓道來,看似隨意卻很用心,無形中給課堂教學增加了難度。
本課抓住文末“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一句切入,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先引導學生整體理解,再局部探究,間以問題引領,合作探討,力求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教好《咬文嚼字》的同時,讓學生了解論述類文章的寫法,并培養(yǎng)一點閱讀的批判意識。
【學習目標】
1.通過品讀,理解文本步步推進、逐層深入的論證結(jié)構(gòu)。
2.借助表格把握文章論述特點,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閱讀能力。
重點:作者如何使用例證法將抽象的道理論述得生動淺顯,且極富文化內(nèi)涵。
難點:理解第5、6自然段與中心論點的關(guān)系。
【時間】: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積累釋義——“咬”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塊來學習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隨筆。
同學們都預習課文了吧,標題“咬文嚼字”這四個字在文中出現(xiàn)了哪幾次?請讀讀看——
生:①這番話不免羅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生:②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都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p>
生:③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在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
生:④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
生:⑤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師:是這五句話吧。意思一樣嗎?作為一個成語和作為本文標題,“咬文嚼字”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生:只有第②句的不一樣。我查了詞典,作為一個成語,“咬文嚼字”是貶義詞,意思是過分地斟酌字句,諷刺那些專門死摳字眼而不去領會精神實質(zhì)的人。所以第②句作者說“是一個壞習慣”。
生:標題中的“咬文嚼字”是指為表情達意準確而遣詞煉字,就是其他句子里說的“斟酌文字的分量”“推敲”的意思。
師:一位查了詞典,一位結(jié)合語句說明,兩位同學的學習習慣都很好。學完這篇文章,老師希望大家還能養(yǎng)成“咬文嚼字”的語文學習習慣。讓我們齊讀這五句話——
師(讀后):你感覺做著最想告訴我們的是那句話?
生:第②句的后半部分,“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鳎覀兌急仨氂幸蛔植豢戏潘傻闹攪馈薄?/p>
師:嗯。文章寫到最后,也就是第⑤句,作者說“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PPT),那么,文中舉了哪幾個“實例”?都說明了什么“道理”?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根據(jù)黑板上的表格補充填空。時間5分鐘。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咬”內(nèi)容
師:填好了,我們豎著看——“實例”欄依次是王若虛改文、韓愈勸賈島改詩、蘇軾《惠山烹小龍團》、聯(lián)想意義中的“套板反應”。有不妥的沒?
生:第5段“蘇軾《惠山烹小龍團》”沒表達出什么意思來,與前面也不協(xié)調(diào),我寫的是“蘇東坡點鐵成金”;第6段我寫的是“聯(lián)想意義易滑入套板反應”。
師:寫得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該咬文嚼字。“角度”欄依次是情感、意境,準確簡明。“共同點”寫的是“文字和思想感情關(guān)系密切”,準確嗎?
生:準確。
師:說白了,咱們咬文嚼字就是要圍繞“文字和思想感情關(guān)系”進行斟酌。(板書:思想情感)所以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到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
三、再讀文本,問題探討——“咬”寫法
師:第⑤句,也就是文章結(jié)尾,作者說(PPT)“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讀完文章了,你覺得這些例子是作者“隨便”舉的嗎?為什么?
生:不是。這三個人都是文學家,卻難免出現(xiàn)這些問題,說明咬文嚼字的迫切性。郭沫若還是著名歷史學家,他聽從演員提醒勇于改字,本身就說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生:作者也認為“這是煉字的好例”,顯然不是隨便選的。對王若虛我不大了解,但是韓愈的推敲可是人人皆知的實例。
師:有一定道理。但是大家看,作者對郭沫若改字持什么看法?作者為什么舉郭沫若犯錯而不舉普通人的例子?請朗讀一下第二段再回答。
生(讀后):我覺得作者對郭沫若改字是持有保留意見的。郭沫若以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作者認為不一定;郭先生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以為“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師:說得好。透過其中的“不一定”“郭先生”“似乎”等字眼,你體會出了什么?
生:對于郭沫若的做法作者是否定的,但是語氣很委婉,說話很有分寸。像他這樣的大文學家寫作都不夠謹嚴,普通人的問題就更多了。
師:對的。按照這一思路思考,作者對于王若虛改文、韓愈勸賈島改字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生:否定的。
師:那么這兩個例子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
生:我覺得不能。王若虛改文的事例意在說明文字繁簡與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味密切相關(guān),是從反面角度說理;韓愈勸賈島改字的事例意在說明文字的更動與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境密切相關(guān),是從正面角度說理。由淺入深,二者構(gòu)成的是正反對比關(guān)系。(掌聲)(板書:意味意境)
師:你理解得很深刻。這涉及到了文章結(jié)構(gòu)問題,我們接下來講。
師:大家想,他們都是大文學家,為什么還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從作者的敘述里你覺得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該注意哪些問題?請同學們先瀏覽思考,然后討論交流。(讀文,討論)
生:讀書要認真。作者說“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的語法”,說明他讀書可能沒有記住。
師:這其實是文學素養(yǎng)的問題。(板書:文學素養(yǎng))
生:要努力了解民眾語言。把“這”改為“是”最初是演員告訴他的,他研究之后,卻機械地用到另一句話里,弄得不倫不類。
生:這也說明他缺少語法知識,我們要學好語法,寫作要講究基本邏輯。
生:對文字理解要到位,培養(yǎng)良好的文字敏感。對于王若虛改文,作者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p>
生:不可以己度人,自以為是。作者說“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xiàn)的,只有他自己知道?!?/p>
生:警惕套板反應。作者說“根據(jù)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師:錯誤總是有原因的??磥泶蠹覍ξ恼吕斫獾帽容^透徹。這也是朱光潛先生寫作本文的一大意圖。
師:回到剛才那個問題上來——既然這些實例并不是“隨便”舉的,作者為什么說“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呢?只是謙虛嗎?
生:作者其實是要說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也就是他緊接著所說的“例子舉不勝舉”的意思,這就更能說明“咬文嚼字”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師:能聯(lián)系前后文思考問題,很棒。在這幾個例子中能看出來作者的“隨便”嗎?
生:開門見山就是一個例子,隨后是一串例子,好像都順手拈來,感覺作者是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如話家常,不知不覺間就把深刻的思想講得清楚明白。
生:我覺得這樣開頭顯得有“劇情”,郭沫若的斟酌、演員的提示,還有站在背后的作者的欲言又止,都讓我們感覺到似乎還要發(fā)生什么。
生:我感覺跟這篇文章的體裁也有關(guān)系,因為它是一篇文藝隨筆,所以寫得相對自由些。
生:看似隨便,其實一點都不“隨便”。就是寫法也不“隨便”,內(nèi)容更不“隨便”。作者舉的每個例子都有他非常謹嚴的精神和用意在里面。
師:說得都非常好!看似隨便卻謹嚴。剛才有同學提到它是一篇文藝隨筆,很有眼力。大家想,文藝隨筆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行試卷上的哪一類閱讀文章?
生(齊):論述類文本。
師:對。通過具體實例引出要論述的觀點,這的確是“論述文”常用的手法。沒有論點不成為論述文,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生:閱讀與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謹嚴精神。
師:不錯。本文正是圍繞這個論點,結(jié)合具體實例,分別從文字與情感(1、2段)、文字與意味(3段)、文字與意境(4段)、文字與聯(lián)想意義(5、6段)來闡釋咬文嚼字的道理的。一般結(jié)構(gòu)是這樣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師:誰來總結(jié)一下論述類文章的一般寫法?
生(小結(jié)):舉實例,提觀點,說道理,講邏輯。(板書)
四、重點品讀,思辨探究——“咬”作者
師:剛才提到“套板反應”,它都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空埓蠹液仙蠒鴣硖顐€空。
(PPT)從前做詩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之類的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靈。美人都是“ ? ? ? ? ? ? ? ”“王嬙西施”,才子都是“ ? ? ? ? ? ? ? ”;談風景必是“ ? ? ? ? ? ? ? ”,敘離情不離 ? ? ? ? ? ? ? ;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叫“付梓”“殺青”。
師:填完后讀一讀,然后思考:對于“套板反應”,朱光潛先生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生:是反對的。因為在第6段中間他說“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于‘套版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這是不是有點言過其實了?老師不是告訴我們作文都是從模仿、借鑒開始,然后才走向創(chuàng)造的。
師:是呀,“套板反應”就一無是處嗎?
生:我也覺得有點絕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就存在著“套板反應”嗎?過年過節(jié)不都說什么“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恭喜發(fā)財”之類?向新人祝賀也常說“天作之合,白頭偕老,早生貴子,天長地久”這樣的祝福語啊?!案九c文藝無緣”,這樣說有點絕對了。
師:這是“套板反應”嗎?請你讀一下作者下的定義。
生(讀):(PPT)
一件事物發(fā)生時立即使你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diào),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diào),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板反應”。
師:發(fā)現(xiàn)有什么問題?
生:朱光潛先生并沒有完全反對套語,他是說若是“安于”套語,“毫不斟酌地使用”就不行了。
師:對,這就是朱光潛先生語言的嚴謹之處,我們不能斷章取義。
我們再來齊讀一下剛才那句話,再咬一咬。
(PPT,齊讀)“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于‘套版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
師: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哪地方要重讀?
生:哦,“老是”!只有符合“老是”這個條件,朱光潛先生才認為其與文學根本無緣。剛才大家所列舉的都是特定情景之下的例子,不是“老是”,和朱光潛先生所強調(diào)的不是一回事。(笑)
生:不過,老師,我覺得這個句子是個病句。
師:哦?怎么說?
生:關(guān)聯(lián)分句的主語不同時,主語應該放在關(guān)聯(lián)詞的后面;否則,只能放前面。所以,這句話應該改成“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習慣老是傾向套版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
師(斟酌后):看來是這樣的。老師發(fā)現(xiàn)大家會咬文嚼字了。只要咬你就會有發(fā)現(xiàn)。
盡管朱光潛先生是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但我們也不必要迷信,對于文中作者的說法,你感覺是否還有商榷的地方?(思考,討論,發(fā)言)
生:作者在第2段總結(jié)出“‘你這句式,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贊美時便不適宜”。我覺得并不盡然。比如,我常對弟弟說:“你這小淘氣,又耍什么鬼點子?”我的心理可是又愛又氣的,但絕不是深惡痛嫉的。
師:有理有據(jù),有說服力。還有別的例證嗎?
生:“你這機靈鬼,主意想得不錯呀!”說這句話時,心里其實在稱贊。
師:這句話包含討厭的意味嗎?
生:完全沒有。
師:誰來針對剛才的例子進行總結(jié)?(生思考)
生:當“你這”使用的對象是孩子時候,有可能包含愛意?!澳氵@”后面跟的詞語若是貶義的,“你這”句式便表示厭惡甚至深惡痛嫉;若是暗含喜愛之情的字眼,便表示喜愛。
師:“有可能”說得很準確。你學會了咬文嚼字,這就是學以致用了。今后請同學們牢記朱光潛先生的話“無論閱讀或?qū)懽鳎覀儽仨氂幸蛔植豢戏潘傻闹攪馈?,只有養(yǎng)成了“咬文嚼字”的習慣,才可能真正走進文學的殿堂。(下課)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滕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