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榮理
2020年,的確不同尋常。
新年伊始,新冠狀肺炎疫情肆虐,武漢告急、湖北告急。在黨中央全面布署下,精兵強將從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向武漢集結,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殲滅戰(zhàn)。醫(yī)務工作者率先逆行,人民軍隊全力救援,全國人民居家抗疫,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在960萬平方公里激蕩。這個冬末初春值得珍藏,太多的勇敢者值得我們致敬,包括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支援武漢的急救創(chuàng)傷科十三位勇士。
一
居家的我,關注疫情、心系武漢。2月15日,電話中接受了新疆科普作家協(xié)會的任務,采訪支援武漢的醫(yī)務工作者,我的采訪對象是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救創(chuàng)傷科主任楊建中。因為我曾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專業(yè),并曾帶隊參加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知道救援任務的艱巨性,更知道新發(fā)傳染病的危險性。所以,對楊主任更多了一層欽佩。設想了許多種聯(lián)系方案,怕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工作,也怕打擾了他們難得的休息。打通電話那一刻,一切顧慮都打消了,楊主任剛下晚班,聲音聽起來十分疲憊,但語氣隨和。他明確表示:“寫大家,寫團隊合作,不要寫個人,我們科室來了十三個人,每個人都有發(fā)光的地方,特別是護士,他們的貢獻?!甭犞穆曇?,我心靈被猛烈地撞擊著。記得2008年抗震救災,有記者采訪我,我也有同樣的體會。此刻,感覺到我們有了一種心靈上的默契。
為了便于我采訪,楊主任把重癥組十三名勇士和我拉到了一個群里,并不斷交待要積極配合。就這樣,天山腳下、長江之濱,開始一場心與心的交流,靈魂與靈魂的碰撞。
因為班次不同,我與他們的交流不分白天與夜晚,只要他們的微信頭像在閃,我就立刻拿起回復,總怕讓他們有分秒的等待。后來,為了不影響大家,讓每個人都與我建立了私人微信聯(lián)系。我告訴他們,只要有時間,有想法,隨時留言、留文字。就這樣我每天早晚兩次整理他們的留言,收集照片。兩周的采訪,對于我來講,是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感動。
二
這十三名勇士中,醫(yī)生四名,有博士、有教授,護士九名。有的經(jīng)歷過2009年傷員救治,有的剛參加工作不久,他們要么是家里的頂梁柱,要么是家里未來的希望,家人們對他們的擔心與牽掛可想而知。剛開始,他們雖然也有些微的猶豫,也有不少擔心,但當集結號吹響時,卻是勇往直前,甚至沒有來得及與家人告別……
到達武漢的培訓極為嚴格,他們廢寢忘食、秉燭達旦,為了科學搶救病人,學習到了凌晨兩點,不知疲倦。期間有六名非黨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們說:“在最危險的時候,一定要與黨站在一起,有黨的指引,才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p>
ICU室屬于重污染區(qū),入住的全是危重病人,所以他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離死亡最近的人。他們給患者喂藥、喂飯、靜脈注射、吸啖、氣管插管,有時還要幫助處理大小便。一個班,工作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一個個練出了神功。一個班下來,隊員們的衣服濕透,臉上全是被口罩、防護鏡壓出的印痕。就這樣,一個多月,他們堅持下來了,他們經(jīng)受住艱苦環(huán)境與工作壓力的磨礪,正向著勝利邁進。
到目前為到,已經(jīng)有11位重癥患者走出了ICU,轉到普通病房,這樣的成果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
他們說:每次下夜班從醫(yī)院樓里出來,看見升起的朝陽,心中就充滿了希望。是的,在你們與千萬名醫(yī)務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勝利的曙光已經(jīng)來臨。
三
這十幾天里,每天與醫(yī)生護士們交流,已習慣了早晚的問候與祝福,仿佛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
采訪過程中,他們從不說工作的辛苦,總是說病人多么痛苦,他們還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夠到位。他們沒有人想夸自己,總是在說別人的付出與貢獻,總是說與患者之間親人般的情感,說自己受到了多少鼓舞,得到了多少成長……
讓我最震撼的是他們說,我們無法真正體會到武漢人的恐慌與痛楚,我們無法擁抱那些需要慰藉的身體,只能用醫(yī)術,用細微的照顧,用溫和的語言,用和煦的微笑,盡百分之二百的力量,那怕只能起到一點點作用,我們都會欣慰得滿目濕潤。
聽著一句句留言,看著一段段文字,我時刻能感受到他們的必勝信心與樂觀心態(tài)。他們身上把人性的光輝與職業(yè)素養(yǎng)完美結合。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用心體會醫(yī)者仁心的真正含義,大疫面前,醫(yī)者仁心不僅是治病本身,更是患者的精神支柱,甚至是一個家族、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信念支撐,十三位勇士就是這支撐的組成部分。
楊建中主任是有大醫(yī)精神的人,自帶光芒,行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照亮。左蕾、王小英醫(yī)生屬于踏實勤奮、吃耐勞的那種,話不多,卻讓你倍感親切。徐丹書還是個單身帥哥,頭腦靈活,上進心特別強,他本人說這次讓他是磨煉了太多,學習了太多。
護士們就像早春的紅柳,在寒風中盛開,不驚不艷,卻是戈壁沙漠中最燦爛的花朵。他們之中,姜薇薇年經(jīng)較大,有著十分豐富的經(jīng)驗,她總是為幾位同科室來的小護士做表率,替他們分憂解難。馬嬌文筆最好,多次在天山網(wǎng)、醫(yī)科大學公眾號發(fā)表文章。于蕾最浪漫,從微信名字就能看出,這種情懷也幫助她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李明、周楊、馬莉是最讓人放心的那種人,唯一的男護士哈迎鵬樂觀積極,不光臟活累活搶著干,而且還是組里的開心果。春天來了,馬嬌、吳亭亭、辛長榮的長發(fā),一定會隨著飄曳的春風再次飛揚。
寫完采訪稿,我一直想給文章起一個題目,想用一種精神,一種新疆人特有的精神來概括,最后想到了胡楊——堅韌不拔的“沙漠脊梁”。是的,他們以生命高于一切為信念,在最危險的地方,完成了人生的蛻變,他們就是一株株胡楊,挺立于長江之濱,以胡楊精神,詮釋了新疆醫(yī)務工作者的風骨。
一次采訪,是一顆心與十三顆心的交融。
一次采訪,點起了我居家抗疫的心燈。
疫情已有效控制,希望他們一切安好,早日歸來。驚雷已響、陽光普照,讓我們一起面迎春風,抖擻精神,揚帆起航!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抗疫勇士!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