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敏 徐婉瑩
晨曦拂曉,夜色終將褪去。
春光爛漫,寒冬總會過去。
庚子鼠年,14億華夏兒女,為守住家園,都在主動改變。大門不出,是為了等待繁花似錦的春天;親友不聚,是為了明天的歲月靜好。還有人改變了工作地點,選擇了逆流而上,不變的是那一份救死扶傷的職責,只為守住一個國,保住億萬家。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變或不變,都是對美好未來的一份堅守。
停課不停學不正是如此嗎?
學習,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乃人類社會之常態(tài)。追源溯本,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已有“文字”的蹤跡,文字的出現衍生了專門傳授、學習的機構,也就是學校誕生的鼻祖——“成均”。直至夏代,才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校”。學與校合二為一,成為教育機構的通稱,一直沿用到現在。變的是時間的流逝,不變的是學習本身。
而學習的方式方法,卻是一場場鐫刻著時代烙印的變革。姑且把目光投放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那些年的學習,一位老師帶著幾十個學生,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這樣孜孜不倦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人才,國之棟梁。后來的學習,一個“我”帶著幾十個學生,PPT、多媒體教學平臺,微課、慕課,翻轉課堂、人工智能、互聯網+教育……更新換代,讓課堂學習面貌一新。變的是方式,不變的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建設者。
2003年的非典,課堂在線、空中課堂嶄露頭角,讓“秀才們”不出戶亦能知“學習事”,北京170萬名停課中小學生保持了學習的狀態(tài)。變的依然是方式,不變的是人類對知識的渴求。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再一次讓學習方式在中國大地掀起巨浪,然不鳴則已,一鳴便是“驚”人。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開展線上學習的號召,一時間,學習雖不變,但“線上”這個陌生名詞卻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褒貶不一。于是,各種吐槽、段子紛紛出現在自媒體。五花八門的線上教學“設備”,“六月多變”的網絡尷尬,有苦難言、一言難盡。家長安裝平臺的煩心,督促娃兒做作業(yè)的揪心,打卡上傳作業(yè)的鬧心……家長們“瘋狂”了。
縱然種種窘況出現了,靜下來張望,你是不是會發(fā)現這樣的躁動下依然出現了一幅幅讓人欣慰的畫面。“十八線主播”走馬上任,各種平臺的操縱,各種軟件的應用,直播、錄播,剪接、合并,一次、兩次、三次……熟練,流暢、得心應手,“媳婦終于熬成婆”。在各種抱怨焦慮過后,我們終究發(fā)現自己又多一樣絕活。
變的是教學方式,不變的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的初心,教師依舊在探索教育的路上繼續(xù)前行。
宅在家中“任我行”的“神獸”們,隨著學校發(fā)來的一張張課表,一個個直播課的上線,一個個微課的觀看,一份份線上作業(yè)的完成,漸漸有了上學的儀式感,生活作息也發(fā)生了變化。鬧鐘重啟,從睡到自然醒轉換到在鬧鈴聲中掙扎而起,從放假的自由散漫回歸到按部就班的狀態(tài)。早起、午休、早睡,又回到了上學時候的步驟。有序的生活方式讓師生更加積極、健康。規(guī)律的生活會帶來更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心靈的喚醒,改變慵懶,這不是線上學習給孩子們帶來積極的影響嗎?線上學習,變的是方式,不變的是人類在不斷學習,不斷追求進步,不斷適應社會所帶來的種種變化。
老師一樣,學生也一樣。
讓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到湖北的方艙醫(yī)院,留美博士后在方艙醫(yī)院內靜心讀書;大三學生在方艙醫(yī)院里備戰(zhàn)考研;高三女生在方艙醫(yī)院內備戰(zhàn)高考……他們在病房里,在治療中,依然拾起書本,因為他們堅信不管何時何地何種情況的變化,學習都會給人帶來力量,帶來勇氣,帶來希望。
任何的變,都是為了最大的不變。當身體告急,疾病來襲,如鐘南山院士所說,這是身體在發(fā)出警報,必須改變生活習慣才可以守住健康。當親子關系破裂的時候,必須改變相處方法,才能守住一份和諧的關系。當師生關系僵硬的時候,必須改變與學生溝通的方式,才可能守住一份融洽的關系。當雇傭關系緊張的時候,必須改變管理的策略,才可能讓企業(yè)生機勃勃……變,是為了不變,變與不變,皆因我們都有美好的愿景。
不變是一份初心,改變是一種創(chuàng)新。守住初心,改變方式,適應變化,在人類進步的歷史長河中,這是一種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律。我們在這種生存模式下,必須要有一份勇于改變的不變雄心,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變,上下同欲者勝,“疫”路同行者生。
不變,是你的樣子,中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