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紅
整本書閱讀教學是針對整本書閱讀開展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對經典作品展開的與作者、文本、教師和同伴“對話”的過程。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以兒童文學為閱讀材料,通過班級讀書會等教學組織形式,依據學生不同學段年齡特點,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不同類型的書籍,在教師的組織下圍繞話題展開整本書的討論。
一、以教科書為依托,分級拓展閱讀
我們在做整本書閱讀書目推薦時,以童話、故事、寓言、兒童詩、科幻作品等為主,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分級分類拓展閱讀。如對低年段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我們以繪本和聲像性讀物為主,選取書目有《我爸爸》《小巴掌童話百篇》等。中高年級分別以橋梁書、積累性和經典性讀物為主,選取書目有《青蛙和蟾蜍——快樂時光》《木偶奇遇記》《西游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讓學生在課內外用快讀、跳讀、瀏覽等方式進行閱讀,增加其閱讀積累。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每天利用早晨10分鐘,讀經典美詩文,或“整本書”中的精彩語段;每天中午20分鐘,持續(xù)默讀,讀整本書;每晚臨睡前10分鐘,繼續(xù)整本書閱讀,并進行親子閱讀互動;在雙休日及節(jié)假日盡量少布置機械重復作業(yè),用閱讀整本書取而代之,開展“和大人一起讀”活動,并制定“家庭讀書記錄表”,記錄全家人整本書閱讀情況。
二、以三種課型作引導,保持閱讀興趣
1. 導讀課激趣
導讀課是學生在閱讀整本書前,教師對這本書進行推薦和閱讀指導的一種課型。學生對推薦書目是否感興趣,能否堅持讀完這本書,與教師的推薦和指導有重要的關系。例如,在進行《青蛙和蟾蜍——好朋友》的導讀課教學時,我們通過一??圩舆M行猜想:誰?丟了什么?可能在哪里丟了?然后結合書本的部分插圖進行推測:應該怎樣去找扣子?找到了嗎?再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談好朋友:你有你的“青蛙”或“蟾蜍”嗎?最后揭示這是出自哪本書的主人公,并揭示讀書小秘訣:猜想——推測——聯(lián)結——提取信息。
接著,通過以下幾步快速了解整本書的信息:
第一步:5分鐘,略讀。這5分鐘非常關鍵,看封面的書名、封底或腰封的推薦語,以及作者的自序,了解作者為什么寫這本書。再看看書的目錄,就能夠大致判斷出這本書主要講了什么,以及自己是否對所講內容感興趣(如果感興趣的話,接著進行下一步)。
第二步:5分鐘,掃讀。閱讀要快,主要看圖片、表格、小標題、段落開頭和結尾等,以實現對這本書的整體了解。再將書中重點標記下來,完成下一步。
第三步:30分鐘,精讀。經過前面兩個步驟,學生對這本書有了粗略的了解,也發(fā)現了書中一些感興趣的“點”。最后,集中精力,用剩下的30分鐘,將自己覺得是精華的部分認真讀完。這樣,能夠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也能提高其閱讀效率。
2. 推進課保持熱情
這個階段的閱讀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對整本書主要內容有所了解的情況下進行的。具體做法是:(1)分小組探討閱讀書目的內容;(2)在第二遍和第三遍閱讀時,進行討論交流;(3)共同繪制出“閱讀地圖”(可以是大綱或思維導圖等),使大腦對信息重新加工再造,再呈現;(4)提出具有研究意義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盡量理解吸收整本書的內容,并且助力更有深度的閱讀。
3. 交流分享會增強閱讀體驗
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并不代表閱讀的結束,還需要借助交流課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作品對話。每個學生閱讀的體會是不一樣的,閱讀分享就是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收獲,從而展開對話的過程。
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愛好、作品內容等確定交流主題,開展多樣化的交流分享。閱讀分享的形式多樣,切入點不拘一格。如:讀封面——讀目錄——讀故事;讀日記,讀書信,讀人物;形成閱讀小報告或讀后感、思維導圖、手抄報等。如讀完《伊索寓言》,在我們開展的班級閱讀分享會上,學生以制作的主題手抄報、寓言配畫、畫思維導圖、交流讀后感等進行多樣化的交流。
三、以各類活動作支架,搭建閱讀展示舞臺
語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應相互配合。當學生讀完一本書后,還需要借助其他的活動方式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作品對話,這樣,整本書閱讀就能比較自然地關注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在每一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每個學生的閱讀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們除了常用班級讀書會、班級辯論賽表演等形式外,還根據每個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個性愛好、所讀作品內容,定下不同的交流主題和展示方式。例如,在低年級學生讀完《青蛙和蟾蜍——好朋友》后開展書簽制作活動,讓他們繪畫出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形象,作為書簽的內容,并寫上一兩句自己喜歡的話,送給自己喜歡的人,并評選出“十大最美書簽”,展示學習收獲,表達閱讀感受。通過這樣的做法,讓學生獲得閱讀成就感。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