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5G時代的即將到來,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各大博物館的移動博物館帶來新生機。進入互聯(lián)網數(shù)字化時代以來,尤其是數(shù)字虛擬現(xiàn)實技術與5G技術的結合會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在文物、文創(chuàng)等方面與公眾的互動。通過對5G技術下移動博物館的功能、分類、探索等方面產生的變化進行新探討。
關鍵詞 5G技術 移動博物館 變化 新探討
0 引言
5G通信技術也稱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是最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4G(LTE-A)、3G(UMTS)和2G(GSM)是通信傳輸技術的升級。其最高傳輸速度高達20 Gbit/s,理論上是目前4G網速的200倍,也就是說它可以給移動博物館提供目前4G所無法實現(xiàn)的技術支持。相比于4G技術是質的飛躍,5G技術不僅僅是網速上的提升,它還使傳統(tǒng)移動博物館具備過去所沒有的優(yōu)勢,使觀眾與移動博物館的人機互動更加舒適、便捷、高效。
移動博物館這種有別于傳統(tǒng)博物館的文物展陳設施,出現(xiàn)已有20多年,最早出現(xiàn)在國外的博物館中,21世紀初引入我國之后給我國傳統(tǒng)博物館帶來了新發(fā)展。近幾年隨著國民外出旅游的頻率和頻次大幅度提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一些博物館,給一些旅游吸引力不足的中小城市的博物館帶來一定壓力,但是外來觀眾的增多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失。于是需要什么樣的博物館來提高參觀量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傳播,成為這類博物館亟待解決的問題。移動博物館拉近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將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空間距離縮小,成為博物館發(fā)展的新機遇。
1 發(fā)展概況
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擁有移動博物館的博物館數(shù)量不多,近些年裝備移動博物館的單位數(shù)量呈個位數(shù),可見移動博物館并非各大博物館首選。如表1所示,根據(jù)國內目前公開的一些數(shù)據(jù),筆者進行了移動博物館數(shù)據(jù)整理。
根據(jù)表1的數(shù)據(jù)可知,最近幾年國內部分移動博物館的發(fā)展主要偏向于發(fā)揮展覽和社會教育兩種功能。從2018年開始集中式的布局,主要是以專題類博物館居多,并且偏向于與互聯(lián)網結合的數(shù)字平臺的方式展示,具有一定規(guī)律和特點。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數(shù)量有5 354家,這個數(shù)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18家,但這個數(shù)據(jù)并不包括一些未登記備案的博物館,例如今年重慶大學博物館就是未申報的博物館。近十年來,雖然我國博物館數(shù)量增長迅速,但是移動博物館卻是每年以個位數(shù)在增長,移動博物館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急需發(fā)展。我國新增移動博物館數(shù)量正如上面數(shù)據(jù)反映的,2018年以來開始增長,一些博物館也開始重視移動博物館的重要作用,加大了投入和開發(fā),但總體增長趨勢較普通博物館來說還是緩慢的。
2 功能演變
移動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輔助母體博物館的相關展陳、博物館文化、文創(chuàng)產品等的再傳播,這些功能的實現(xiàn)都是基于其所具有的良好基礎硬件條件和機動性能。移動博物館是母體博物館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本質上是所在地區(qū)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移動平臺,以實體和網絡結合的方式與公眾進行交流,使博物館的主要職責“交流與傳播知識”得以實現(xiàn)。如表2所示,通過對最近幾年出現(xiàn)的移動博物館的調查,對其功能演變統(tǒng)計如下:
由表2分析發(fā)現(xiàn),初代的移動博物館功能比較單一,主要的功能是展示文物、文創(chuàng)產品等,形式主要是“移動式展架”,可以定義為1.0模式。經過近幾年的發(fā)展逐漸發(fā)展出具有多功能的移動汽車形式的博物館,集展陳、文創(chuàng)產品、社會教育服務、博物館周年慶祝等于一體的2.0模式。而在2.0模式基礎之上發(fā)展而來的,集合博物館自身文化特色移動博物館也應運而生,例如中國港口博物館的移動集裝箱文創(chuàng)體驗店、《人民日報》移動新媒體互動體驗時光博物館等,可以稱為3.0模式。升級和創(chuàng)新就在體積和內容上,是對傳統(tǒng)移動博物館的擴充和完善,通過引入集裝箱式的承載體來達到空間上的提升,這種博物館目前主要適用于專題博物館;隨著互聯(lián)網飛速的發(fā)展,手機和平板電腦在4G網絡的加持下,電子化移動博物館也應運而生,觀眾通過手機或平板就可以看到電子化博物館及其實時更新的信息,便利而又足不出戶,這種模式我們可以稱為3.1模式。上述幾代移動博物館不斷融入新技術的發(fā)展,但還是無法滿足觀眾對于博物館參觀的要求,因此就需要繼續(xù)升級和提升移動博物館的功能和硬件。1.0~3.0模式的屬于實體可見的形式,但是服務給公眾提供的服務相對單一,不能將人與博物館實現(xiàn)物聯(lián);3.1模式又處于過渡輔助階段,最大的缺陷是受制于網絡傳輸速率和軟件基礎對于母體博物館資源的整合再現(xiàn),還無法身臨其境感受母體博物館。這就迫使移動博物館既要有實體又要有更好的網絡設備融入,而即將于2020全面民用的5G網絡服務將會給移動博物館帶來數(shù)字化展示質的飛躍和觀眾體驗。
如圖1所示,通過改造現(xiàn)有移動博物館,可將5G網絡和移動設備與VR(Virtual 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虛擬和現(xiàn)實增強設備結合。VR即虛擬現(xiàn)實技術,是由美國VPL公司創(chuàng)建人拉尼爾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tǒng)和各種現(xiàn)實及控制等接口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huán)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AR是虛擬增強現(xiàn)實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xiàn)實世界并進行互動;配合聲光電系統(tǒng)下的聲音、圖像、視頻等虛擬現(xiàn)實增強功能可以將虛擬現(xiàn)實帶到觀眾面前,使觀眾體驗到仿佛親身來到實體博物館一般的感覺,實時互動聯(lián)接博物館的現(xiàn)實虛擬設備,讓講解員為館外的公眾服務。觀眾可以現(xiàn)場體驗VR和AR的身臨其境體驗,這需要博物館結合自身原始數(shù)據(jù)的制作來提供技術支持,這是最重要的地方,如果沒有或者制作的一般就無法給硬件設備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性化數(shù)字感官體驗。
目前VR、AR技術廣泛應用于文化遺產中的古跡復原及其衍生出的旅游和教育培訓等領域,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將兩種技術融入移動博物館將是非常好的嘗試。國內初步進行嘗試的并已經運行的是在2018年7月,江西省南昌縣博物館洪州窯青瓷VR移動博物館,雖然還未融入5G技術,但是虛擬增強現(xiàn)實的VR已經開始在博物館應用,觀眾在博物館在家中戴上頭戴設備就可以身臨其境參觀實體南昌縣精品洪州窯瓷器大戰(zhàn)并能上手觸摸觀看。另外一個是2019年5月,全球第一個5G技術支持下湖南移動與湖南省博物館5G XR博物館,是目前唯一的5G技術應用于博物館,遺憾的是還沒有5G技術應用到移動博物館中,湖南省博物館的5G XR技術,只是運用5G網絡將博物館制作好的線上VR與館內配套移動設備互聯(lián),讓進館觀眾帶上設備體驗虛擬博物館,故俗稱5G XR。也是最接近4.0模式的移動博物館。不足的是并未將5G手機等移動設備與用戶互聯(lián),讓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現(xiàn)場置身于展廳參觀,相信不久就會出現(xiàn)這種新式數(shù)字化移動博物館。
3 分類變化
截至目前,移動博物館主要有大致以下幾種分類,根據(jù)運輸方式分為:汽車輪式、集裝箱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移動房屋式等;根據(jù)數(shù)字化程度分為:實體類、數(shù)字化類、實體與數(shù)字結合類等;根據(jù)功能分為:展覽式、文創(chuàng)類、教育宣傳類、綜合類等。根據(jù)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將移動博物館分為多種,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就是其還未得到普及并且一些博物館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必備品”,還存在于博物館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的表中。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的移動博物館發(fā)展和升級速度落后于國際上的先進移動博物館,例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博物館等都有結合自身特色的數(shù)字化移動博物館,所以國內的傳統(tǒng)移動博物館也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新移動博物館的建設和升級。此外還有一類博物館需要注意,其母體并非博物館,例如上海汽車運輸公司的移動博物館,與其說是博物館不如說是每天運行在馬路上的已經有111年歷史的20路有軌電車。上海將其變?yōu)橐苿硬┪镳^,25輛20路公交車每天運行于市區(qū)內,觀眾既可以乘坐,又可以觀賞體驗民國時期老上海有軌公交車,可謂是另類的移動博物館。
4 5G技術在移動博物館中的探索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移動博物館也在不斷升級改造,例如中國港口博物館的移動集裝箱文創(chuàng)體驗店、《人民日報》流動時光新聞媒體移動博物館、廣東衛(wèi)視的國樂大典移動博物館主題巴士、深圳市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移動博物館”、湖南移動與湖南省博物館聯(lián)合打造全球首個5G的XR博物館、江西省南昌縣博物館洪州窯青瓷VR移動博物館等。以上這些都是最近幾年出現(xiàn)的新式移動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就是主題鮮明和數(shù)字化的運用,相較于傳統(tǒng)博物館更能夠主動吸引觀眾參與其中。下面選取3個有特色的5G技術在移動博物館中的探索實例進行說明。
(1)中國港口博物館集裝箱移動體驗店是結合自身特色開發(fā)的組合式集裝箱移動博物館,對比汽車為載體的移動博物館的優(yōu)越性在于空間上面積更大、組合方式更加多樣,根據(jù)需求可以為多個集裝箱功能區(qū)組合,例如串聯(lián)、疊加、重疊、相交、并聯(lián)、錯位、對角、直立、站立等視覺效果呈現(xiàn)給觀眾,比普通移動博物館更具觀賞性。汽車載體的移動博物館因為與汽車結合,帶來的問題也就在汽車上,采用的汽車均為運輸集裝箱的大型運輸車輛,這種車輛在購買、車牌、司機、養(yǎng)護上費用較大,不是所有博物館所能承擔的,相較于中國港口博物館的這種組合半固定式組合的優(yōu)越性就立馬體現(xiàn)出來,不僅空間大,運輸也要方便很多,最重要不需要汽車的那些養(yǎng)護問題。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移動博物館的箱體尺寸多為12.0×2.13×2.18(m)的尺寸,基本為標準化40尺集裝箱,面積在30~35 m2,例如湖南博物館的就是這個尺寸。但也一定程度上在內部空間上無法獲得更大的展陳空間,觀眾能夠體驗到的空間也就存在一定限制,博物館能給進行設計的空間也就存在一定限制,一些陳列和設計就沒有辦法實現(xiàn)了。
中國港口博物館的集裝箱移動體驗店是這一方面的多種功能的組合體,其由兩個主體集裝箱改造而成,上部為20尺標準集裝箱,下部較大為40尺標準集裝箱,總體可用面積達到80 m2以上,相較于傳統(tǒng)移動博物館優(yōu)勢明顯。根據(jù)功能分為三部分,第一為餐飲功能的一層和外延式休閑區(qū),可以提供最多12~15人同時飲食;第二功能是文創(chuàng)產品展示和售賣區(qū),位于一層的左邊,面積15 m2左右,可以用來展示本館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可地面貨架和墻壁掛放展示;第三部分為二樓圖書區(qū),可以有一層內部外置式二級旋轉樓梯到達二樓部分。此部分為單體一個的空間部分組成,面積達到一個標準集裝箱面積,空間較大且靈活,除了可用于圖書展示外,可以進行文物陳列展示,變身移動博物館的小型陳列展示,相比較單一傳統(tǒng)的移動博物館具有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和良好的體驗度,并且安全系數(shù)和觀眾體驗感更好。除此之外為雙體集裝箱組合,也就在一層集裝箱的頂部空余出一個平臺,我館將其合理搭配與二層書店進行緊密結合,擺設上固定式遮陽傘和桌椅,給二樓參觀觀眾進行讀書閱讀和欣賞周圍風景的平臺,目前反響體驗感極好,觀眾評價也很好,也將在后期再次進行升級和改造加固。
(2)《人民日報》的紅色流動時光博物館打破了設計上的局限,主要功能就是新聞的宣傳展示功能,是新聞傳播與公眾交流的移動平臺。通過目前在長沙舉辦的幾場展示來看,主題為“流動的中國”活動反響很好,通過每到一個城市就吸引大批參觀公眾,成為公眾打卡的傳播地,一定意義上真正成為移動的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平臺。所以這種半固定式移動博物館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但是也存在一定問題,就是其供電系統(tǒng),需要穩(wěn)定而高效的電力保證才能正常運行,其實這也是一直困擾移動博物館的頭號難題。越是數(shù)字化設備裝備的移動博物館越是俗稱的“電老虎”,如果在4.0模式的移動博物館仍然沒有解決,那么這一切又將是空談。
(3)湖南移動與湖南省博物館聯(lián)合打造的全球首個5G XR博物館,屬于線上數(shù)字平臺技術,即“博物館在移動”平臺。XR就是指5G網絡與3D全息視頻和VR穿戴設備的無縫鏈接,將博物館“原封不動”地搬出來,其擺脫空間的限制,觀眾只要帶上VR穿戴設備,在虛擬的空間中就能欣賞博物館。
從上述探索實例來看,移動博物館有了一些升級變化,包括現(xiàn)實中傳統(tǒng)展示面積的擴大、虛擬網絡下體驗速度的提升、與公眾互動的深度的提升等都是當下和未來移動博物館發(fā)展的趨勢所在,是移動博物館創(chuàng)新的必經途徑。但是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傳統(tǒng)移動博物館裝配服務人員在3人左右,但是升級以后的移動博物館就會增加人手,例如中國港口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體驗店就需要7~8人,花費也會增加。數(shù)字化的移動博物館人力就會需求很少,這也是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所在。無論傳統(tǒng)升級的實體移動博物館還是數(shù)字化移動博物館,都是重要的平臺,科學合理規(guī)劃還需拭目以待。
5 結語
移動博物館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與公眾形成互動,并對公眾進行傳播知識,是傳播自身文化的有效途徑,將移動博物館進行功能分區(qū)式的重新整合和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在目前各大博物館財政資金縮減的情況下,移動博物館也是一個進行博物館自身創(chuàng)收的有效途徑。移動博物館也面臨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運行的資金支持。國有博物館主要依托政府財政資金支持,但是面臨資金壓縮的問題也與民營博物館資金短缺問題一樣亟待解決。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通過公益基金會、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私人捐贈、與商品類公司合作等多種方式獲得資金上的支持。
5G技術下的移動博物館具有打破博物館“墻”的作用,將母體博物館,尤其是專題博物館的相關展覽和文化帶到室外,推動和拉近展覽與公眾的互動交流,讓公眾感受到博物館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路明.博物館5G室內分布性能與建設策略[J].中國設備工程,2020(4):218-219.
[2]蘇楊,張穎嵐,白海峰,等.文化遺產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產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7—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3]孫偉,呂云,奚春雁,宋文婷.5G+XR開啟智慧教育新時代[J].計算機教育,2019(12):1-2.
[4]妮娜·西蒙.參與式文化與博物館的第三次革命——《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時代》譯者序[J].喻翔,譯.中國博物館(4):67-73.
[5]耿雷.5G技術及其在博物館的應用前景[J].新媒體研究,2019(14):25-26.
[6]李翰瑩.移動博物館[C].創(chuàng)意科技助力數(shù)字博物館,北京:2011.
[7]許秀麗,李瑞.與您分享“博物館之夜”文化盛宴[N/OL].國家文物局.(2019-05-18)[2020-02-26].http://www.ncha.gov.cn/art/2019/5/18/art_722_155125.html.
(2020-01-20收稿,2020-02-26修回)
作者簡介:霍成偉(1989—),男,研究方向為漢唐墓葬壁畫、文物學、博物館學,E-mail: huochw@sina.com。
A new discussion on mobile museum under 5G technology// HUO Chengwei
Author's Address Ningbo China Port Museum, E-mail: huochw@sina.com
Abstract The coming of 5g era brings new vitality to the mobile museums of major museums i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Since entering the digital era of the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and 5g technology 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the public in cultural relics,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th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obile museum under 5g technology.
Keywords 5G technology, mobile museum, change, new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