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焰
摘? ?要:通過試驗研究的方式,對杉木人工幼林不同年齡施肥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地掌握在不同年齡階段施肥時的胸徑以及樹高等數(shù)據變化情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試驗原則,旨在為日后指導營林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杉木;人工幼林;年齡;施肥效果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07-0011-01? ? ? ?中圖分類號: S791.27? ? ? ?文獻標志碼: B
了解不同年齡施肥后杉木的生長情況,根據當前杉木人工幼林生長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試驗方法,并嚴格按照試驗方式操作,對杉木人工幼林準確地施肥,有助于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產量。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杉木主要生長在南方,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杉木人工幼林在生長的過程中所需的施肥量較多,合理掌握施肥量,有助于促進杉木幼林生長。此次試驗中所選擇的土壤為山地黃紅壤,氣候較為溫暖濕潤。為了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一共分為4種處理方式,分別設立3個小區(qū)進行試驗,每個小區(qū)的杉木種植株數(shù)為240株。第1種處理方式,需要施基肥,主要在杉木種植前的1個月進行;在施追肥時,需要在第2年4月進行。第2種處理方式,需要第3年4月施肥,同時在第4年4月仍然需要施肥。第3種處理方式,在第2年4月施肥,同時需要在第4年4月施肥。第4種處理方式。則不需要施肥,試驗小區(qū)為邊長25.82 m的正方形。為了確保試驗的順利進行,每種處理需要設置一定間隔的保護帶。
1.2? ?試驗材料與施肥方法
此次試驗所施用的肥料為六國復合肥,氮、磷、鉀的含量比例為15∶15∶15,施基肥時,在回表土過程中進行,需要將肥料與表土充分混合。追肥一般在4月進行,雨水充足。施肥之前需要對幼林進行撫育,鋤盡雜草,還要挖溝,要對幼林樹冠投影位置進行檢測,并在投影的外側挖出長、深、寬分別為60 cm、10 cm、10 cm的弧形溝,并將肥料準確地施入溝內,隨即填土。掌握好每次每株的施肥量,總施肥量200 g,每次施肥100 g。
1.3? ?試驗施工過程
此次試驗所選擇的林木是純林,主要是2014年種植的實生裸根苗,選擇苗木的地徑以及苗高分別為≥0.4 cm、≥45 cm。在具體試驗的過程中,要保證所選擇苗木的一致性。為了保證試驗結果的真實性,要將苗木地徑以及苗高控制在最佳的區(qū)間,一般苗木地徑差距在0.1 cm之內,苗高差距需要在5 cm以下。同時,需要掌握造林后苗木的高度,以35 cm為最佳,還要控制好每個植株之間的行間距,以1.67 m×1.67 m為最佳,初植密度以240株/667 m2為最佳。另外,要做好造林后的后期撫育工作,有利于林木生長。需要對林木周圍的雜草定期處理,直至撫育到第4年。
1.4? ?試驗調查方式
此次試驗主要調查2014—2018年杉木人工幼林的生長量情況,在調查小區(qū)杉木時主要測量杉木的樹高,一般在前兩年進行測量,兩年之后需要對杉木的胸徑以及樹高進行測量,一般在2016年以后進行測量。同時,在具體的測量過程中,要切實掌握每個小區(qū)內的杉木人工幼林的具體情況,需要用圍徑尺和測高器對小區(qū)內杉木人工幼林的胸徑以及樹高進行測量,并將所測量的結果進行記錄,計算出平均數(shù)值,實時觀測。
2? ?杉木人工幼林不同年齡施肥試驗結果
2.1? ?不同處理6年生杉木林分保存密度比較
不同處理6年生杉木林分保存密度比較,主要是對4種處理方式進行比較分析,分別對3個小區(qū)保存密度進行觀察,并計算出3個小區(qū)保存株數(shù)的平均值。第1種處理方式,3個小區(qū)株數(shù)分別是230株、221株、231株;第2種處理方式,3個小區(qū)株數(shù)分別是221株、225株、228株;第3種處理方式,3個小區(qū)株數(shù)分別是228株、224株、220株;第4種處理方式,3個小區(qū)株數(shù)分別是223株、216株、220株。4種處理方式造林保存率分別為94.7%、93.6%、93.3%、91.5%。
在對上述6年生杉木林分保存密度的比較成果進行分析時,4種處理方式具有一致性,保存率之間差異較小。在對杉木人工幼林保存密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時,數(shù)據顯示不同施肥方式對其影響較小。但是從試驗可以看出,第4種處理方式的造林保存率為91.5%,是4種處理方式中最低的,在現(xiàn)場觀察的過程中杉木并沒有出現(xiàn)異常的現(xiàn)象,但是該結果并不能說明不同的施肥方式對杉木的保存率會產生影響[1]。
2.2? ?不同處理林分樹高以及胸徑生長情況
不同年齡施肥處理林分樹高以及胸徑生長情況,主要調查的是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12月,對4種處理方式的平均胸徑以及胸徑的生長量進行測量。2014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平均樹高分別為0.85 m、0.74 m、0.71 m、0.72 m;2015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平均樹高分別為1.72 m、1.47 m、1.60 m、1.41 m;2016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平均樹高分別為3.05 m、2.86 m、2.92 m、2.14 m,平均胸徑分別為3.29 cm、3.06 cm、3.14 cm、2.16 cm;2017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平均樹高分別為4.17 m、4.31 m、4.34 m、2.89 m,平均胸徑分別為4.91 cm、5.32 cm、5.41 cm、3.49 cm;2018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平均樹高分別為5.12 m、5.59 m、5.63 m、3.62 m,平均胸徑為6.42 cm、7.29 cm、7.40 cm、4.35 cm。
經過上述試驗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第3種處理方式的杉木人工幼林的樹高以及胸徑的生長量最高,第4種處理方式的林分質量最差,第1種處理方式的6年生杉木樹高比第4種處理方式高45.0%,第2種處理方式與第3種處理方式均比第4種處理方式高50%以上。前3種處理方式的平均胸徑均比第4種處理方式高50%以上,說明前3種處理方式均有助于提高林分質量。杉木生長質量與施肥時間以及施肥量有關,利用第1種處理方式與第3種處理方式的胸徑之間的差異較小,此時的生長差異明顯;在利用第2種處理方式與第1種處理方式時,樹高以及胸徑之間的差異明顯。在對第1種處理方式以及第2種處理方式進行比較時,二者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該處理方式比第1種處理方式更具優(yōu)勢,但是第3種處理方式以隔年施肥為主,有助于緩解土壤的壓力,促進杉木的生長[2]。
2.3? ?不同處理林分樹高以及胸徑連年生長效應
不同年齡施肥處理林分樹高以及胸徑連年生長效應的調查時間仍然與上述相同,分別在每年的12月進行。2014年12月,4種方式的樹高連年生長分別為0.50 m、0.39 m、0.36 m、0.37 m;2015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樹高連年生長分別為0.87 m、0.73 m、0.89 m、0.69 m;2016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樹高連年生長分別為1.33 m、1.39 m、1.32 m、0.73 m;2017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樹高連年生長分別為1.12 m、1.45 m、1.42 m、0.75 m,胸徑連年生長為1.62 cm、2.26 cm、2.27 cm、1.03 cm;2018年12月,4種處理方式的樹高連年生長分別為0.95 m、1.28 m、1.29 m、0.73 m,胸徑連年生長分別為1.51 cm、1.97 cm、1.99 cm、0.86 cm。在觀察第2年以及第3年利用第1種處理方式施肥時,根系生長速度較快,此時主要是土壤發(fā)揮優(yōu)勢,與施肥關系不大。在2016年時,此時樹高生長量較大,屬于4年生的杉木。在對第3種處理方式進行分析時,其在第2年的樹高生長量較低。4~6年杉木生長速度較快,此時肥料可幫助樹高以及胸徑的生長,尤其是在第4年追肥的過程中,第2種處理方式與第3種處理方式的樹高以及胸徑的生長量遠遠超過前3年,此時是最佳的追肥時間[3]。
通過上述試驗可看出,根據杉木人工幼林生長的具體情況,對不同年齡的幼林進行施肥,此時幼林胸徑以及樹高之間存在差異性,掌握好施肥量以及施肥方式是提高林分質量的關鍵,以此明確杉木幼林生長的最佳時期,為日后杉木人工幼林的種植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 1 ] 王雨水.不同施肥量對杉木第3代種子實生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Z1):70-71.
[ 2 ] 楊麗麗,邢元軍,文仕知,等.閩楠人工幼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營養(yǎng)元素積累與分布特征[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8,38(9):100-106.
[ 3 ] 卓寧化.杉木人工幼林不同年齡施肥效果初報[J].綠色科技,2018(7):7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