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海門中學校長,黨委書記。先后榮獲中國教育改革風云人物、江蘇省五一勞動獎?wù)?、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個人、南通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十佳園丁”、南通市優(yōu)秀校長等多項榮譽。
說到讀書的境界,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王國維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然王國維只是一個清末學者,所以他的讀書三境界的理論其實只是講了做學問的幾個境界,所以我更贊賞明朝著名學者王陽明所提出讀書之五境界:
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老師說讀書做大官,然而幼年王陽明卻說:“讀書做圣賢。”第二重境界:背誦經(jīng)典,開啟智慧。第三重境界:以無心之心讀書。王陽明認為:“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yè),不為心累?!钡谒闹鼐辰纾吼B(yǎng)不動心,隨機而動。王陽明贊揚孟子的“四十不動心”,才涵養(yǎng)出了孟子的“浩然之氣”。第五重境界:發(fā)明本心。王陽明認為讀書不求“記得”,但求“曉得”;只有“曉得”了,才會從內(nèi)心中發(fā)現(xiàn)書中的那些道理。
這樣的讀書境界,也成就了王陽明的人生境界:他一生坎坷,歷盡磨難,但他崇德尚義,矢志不移;他文韜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創(chuàng)立的“心學”體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成為與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
可見,人之讀書是有境界的,它取決于讀書之人的境界,同時又往往反作用于讀書之人的人生境界。讀書從來都有目的。有的求揚名立萬,光宗耀祖;有的求功名利祿,顯貴于人;有的求經(jīng)世致用,“濟蒼生,安社稷”;有的求涵養(yǎng)精神,傳播文明。人各有志,所以動機不一。盡管有“利己、利人”的“天壤之別”,但是這些動機因為深藏心底,外人不得而見,你只能從他的人生境界之中去求得——那些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讀書、為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而讀書,才是讀書應(yīng)有之境界。
讀書的境界,當“以立德為先”。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闭f明“知道”,又關(guān)乎著一個人之是否“成人”。荀子說,一個人只有知道了“道”,在權(quán)利私欲的面前才不會有邪念,在人多勢眾的場合才不會被屈服,在天下萬物的面前才不會動搖自己的信念。由是活著,由是死去,都不會改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一個人有了德行和操守,然后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了堅定不移,然后才能做到隨機應(yīng)對。一個人只有做到能夠堅定不移而又隨機應(yīng)對,才可以稱得上“成人”。
那么,這個“道”究竟是什么?首先,就是“道德”,就是“良知”。圣賢與常人的區(qū)別就在于圣賢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而讀書學道,就是通過讀書悟到自己的良知。有了良知,在今天,如果您是眾人景仰的院士,您就是鐘南山,80多歲高齡還挺立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前沿,救民于水火,護國于危難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的醫(yī)護工作者,你就是李文亮,在波及全國的特大疫情即將爆發(fā)前,“冒天下之大不韙”,成為勇敢地向全國、全世界吹響“預(yù)警”的第一“吹哨人”。其次,就是“道理”,就是“規(guī)律”。尊重生命,尊重野生動物,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你就不會去吃果子貍,不會去吃蝙蝠,不會為了一己一時之口福,引爆禍害整個人類的“疫情”。
所以說,讀書的境界,就是學“道”,不然,書都是白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