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王曉東, 韓博, 李睿
(1.鞍鋼重型機械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鞍山114031;2.鞍山市中心醫(yī)院 立山院區(qū) 骨科,遼寧 鞍山114031;3.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陽110168;4.大連民族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116600)
關鍵字:安全氣囊;排氣孔;均勻壓力模型;參數優(yōu)化
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屬于汽車的被動安全系統(tǒng),安全帶的用途是在出車禍的時候可以幫助人吸收向前的慣性勢能。但是在實驗中,安全帶雖然具有很強的保護作用,但是頭部和胸部的傷害值仍然很高,而安全氣囊的使用充分地完善了被動安全系統(tǒng)[1]。然而安全氣囊只是被動安全中的輔助保護系統(tǒng),必須和安全帶一起使用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同時使用的保護率能達到60%;只使用安全帶時,保護率為45%左右。但是只觸發(fā)安全氣囊時,它的保護率下降到了17%,并且還有可能出現新的傷害,因為瞬間爆發(fā)后的安全氣囊是非常堅硬的,所以有必要對安全氣囊的各項參數進行優(yōu)化,使其發(fā)揮最佳的保護作用[2]。
在組建安全氣囊系統(tǒng)時,首先進行的是充氣裝置的點火系統(tǒng)選擇,本研究中選擇的是電子式,即通過電路控制的點火方式。還需要選擇安全氣囊的個數,本次選擇的是2個安全氣囊,但是主要分析的是駕駛座安全氣囊。圖1所示為發(fā)生車禍時氣囊的發(fā)射過程。
當發(fā)生車禍時會觸發(fā)安全氣囊,本研究通過分析安全氣囊的大小、體積、展開的方向,按照車禍發(fā)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模擬。近年來很多企業(yè)都是運用該方法進行模擬分析,該方法能有效地減少開發(fā)成本[3-5]。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有限元技術的發(fā)展,各種計算模型被不斷地開發(fā)出來,主要涉及均勻壓力模型和人體損傷的理論[6-7]。
圖1 安全氣囊發(fā)射的過程圖
均勻壓力模型是最近幾年以來運用最多的安全氣囊的模擬分析模型,其可以用于分析發(fā)生器產生的氣體量和氣體進入氣袋里面的充氣方式。氣袋的形狀變化的數學模型為
式中:P為壓力;V為體積;m為氣體質量;T為氣體溫度;R為普適氣體常數;ρ為氣體密度;e為氣體能量。
人體有一個承受傷害的限度,如果超過就會對人體表面和器官造成傷害,我們所參考的承受傷害是依據參考文獻[1]中公認的兩個標準。在發(fā)生車禍時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死亡,所以設計安全氣囊時要對有可能發(fā)生傷害的部位進行傷害測評,這些數據通過整車實驗和滑車實驗上所安裝的假人來進行測評。本實驗采用的假人是身高175 cm、體重75 kg的男性假人。評測假人頭部損傷程度的HIC值的計算公式[8-9]為
式中:a(t)為實驗時假人頭部所受傷害的合成加速度;t1和t2是加速度曲線上的兩個時間點,這兩個點的選取要求必須為加速度曲線的峰值時刻。
另外還使用假人所受到傷害VC值,VC值的計算是根據胸膛壁與胸膛擠壓變形率的乘積來表示[10],即:
式中:D(t)為沿發(fā)生車禍慣性的方向軀干的瞬時壓縮變形;D(0)為發(fā)生車禍前假人的胸部厚度,側面碰撞時為胸部初始厚度的一半。
在滑車實驗之前需要進行一次整車實驗,這個整車實驗是不帶安全氣囊的,整車實驗以后才進行滑車實驗。通過第一次整車實驗獲取基礎數據,確定點火時間為20 ms。然后選擇立體副駕駛氣囊,容積為90 L,排氣孔數為2個,排氣孔大小為50 mm。通過在大連民族大學方程式賽車實驗室所進行的靜態(tài)點爆實驗獲得數據為:充滿氣囊75%的時間是31 ms。通過實車實驗錄像能看到假人頭部相對于前方IP儀表盤距離等于氣袋膨脹并變柔軟的距離時刻為51 ms,以此分析結果作為參考,確定點火時間應為51-31=20 ms。
第一次滑車實驗也不帶安全氣囊,目的是為了與整車實驗所得的傷害值做比較,不帶氣囊的滑臺實驗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
第一次滑車實驗中,沒有安裝安全氣囊,但是為了保證與整車實驗條件一致,安裝了安全帶。從上面的數據來分析可見,頭部傷害值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與第一次整車實驗結果相近,因為第一次整車實驗時,座椅因為沖擊力過大向前滑動了35 mm的距離。
圖2 安全氣囊滑臺試驗
表1 不帶氣囊的基礎實驗數據
該次實驗中,采用控制變量法,在保持不帶氣囊實驗參數相同的情況下進行優(yōu)化實驗,優(yōu)化實驗中需要安裝事先設計好的安全氣囊。分別在氣囊排氣孔尺寸為φ50 mm、φ45 mm和φ35 mm時做了3次滑臺試驗,頭部加速度-時間圖分別如圖4~圖6所示。
圖3 無安全氣囊試驗時頭部加速度-時間圖
圖4 帶安全氣囊第一次試驗時頭部加速度-時間圖
圖5 帶安全氣囊第二次試驗時頭部加速度-時間圖
圖6 帶安全氣囊第三次試驗時頭部加速度-時間圖
安全氣囊對駕駛員的傷害幅度減小的不是很大,說明人承受的傷害依然很大,從頭部合成加速度來進行分析,曲線有明顯尖峰,說明在某一時刻傷害很大,換言之就是安全氣囊比較軟。在實驗前對假人頭上涂了顏料,在氣袋上看到顏料的染色位置正好是氣袋中間,說明氣囊折疊方法不用改變。從慢鏡頭來看,實驗過程中假人頭部接觸到儀表板,所以導致頭部的傷害值偏高。這是因為泄氣太快的緣故導致氣囊提前變軟,所以決定在不改變氣袋類型和折疊方式的情況下,把排氣孔尺寸由原來的直徑φ50 mm改為直徑φ45 mm。
從圖5帶安全氣囊第二次試驗時頭部加速度-時間圖來看,這次實驗比上次實驗效果(如圖4)明顯變好,因為沒有了曲線的尖峰,但是傷害的降低量仍然沒有達到理想的情況,合成加速度脈寬偏小,傷害值仍然偏高,同時還可以看到假人頭部在71 ms后位移變化劇烈,并且發(fā)現胸部位移量還是偏高,反復對高速攝像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氣囊硬度偏軟。改進方案是把氣孔再度減小,把此前的直徑φ45 mm氣孔改為直徑φ35 mm。從圖6帶安全氣囊第三次試驗時頭部加速度-時間圖來看,不僅沒有曲線的尖峰,而且最大值下降到φ50 mm左右。所以決定在座椅位置不變和安全帶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選取實驗數據最為理想的安全氣囊排氣孔大小為φ35 mm。
為了對安全氣囊排氣孔尺寸進行優(yōu)化,進行了3次帶安全氣囊的滑臺試驗,通過對比3次優(yōu)化試驗的假人頭部損傷的HIC值,確定排氣孔直徑φ35 mm的安全氣囊是能夠滿足標準規(guī)定損傷極限的最優(yōu)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