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翰墨流淌的瀟湘

      2020-05-08 11:22:06范誠長沙
      文藝生活(藝術(shù)中國)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何紹基歐陽詢懷素

      ◆范誠(長沙)

      (作者系湖南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

      湘江出長沙古城,進(jìn)入望城地界,經(jīng)過一個叫“月亮”的島,慢慢就到了一個叫銅官的地方。

      至此,湘江水平如鏡,碧綠的江水如翡翠一樣,澄澈而沉靜。江中蔥蘢的小島,時而飛出綠色的小鳥,在水面上游弋覓食。兩岸參天的古樹,連成一片,像一道綠色的長城,護(hù)衛(wèi)著這條河流。

      在古樹的綠蔭下,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艘艘船只,揚起風(fēng)帆,逆水上行。至于那些打漁的小船,劃著小槳,不時在江面穿梭著,構(gòu)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此情此景,將這條湖南的母親河妝扮得格外美麗。

      銅官是一個生產(chǎn)陶瓷的地方,是中國唐朝彩瓷的發(fā)源地。自唐初以來,所產(chǎn)的陶瓷就源源不斷地經(jīng)過水上絲綢之路,出口到阿拉伯、歐洲、非洲等國家。那首最有名的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弊钤绫闶强淘阢~官的陶器上的。

      在銅官窯上游不遠(yuǎn)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山,山下有一個古老的山村,叫“書堂山”,這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故鄉(xiāng)。

      隋唐時,長沙不稱長沙,而稱潭州。公元557年,歐陽詢出生于潭州臨湘(今長沙望城)一個大家庭里。

      歐陽詢祖父歐陽頠曾任南梁征南大將軍等職,父親歐陽紇曾任南陳左衛(wèi)將軍,因謀反被擒,舉家上下悉數(shù)被殺,僅歐陽詢一人因逃匿而幸免。此時歐陽詢年僅13歲。兩個月后,皇太后駕崩,大赦天下。歐陽詢因此而免死,逃過一劫,并被父親生前好友收養(yǎng)。成人后,因為有才,一直在隋唐官府中任職。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秦王李世民大破竇建德,平定河北。因為歐陽詢在隋朝時與高祖李淵交情甚厚,被授予侍中一職,當(dāng)時他年已65歲。在大唐盛世,他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xué)士等職,頗受重用。

      歐陽詢自幼聰敏勤學(xué),讀書過目不忘,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讀《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他尤其愛好書法,幾乎達(dá)到癡迷的程度。傳說,有一次他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一塊石碑上有字印,便下馬查看,發(fā)現(xiàn)是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當(dāng)時觀看了一陣,就離開了。但剛走幾步,他又忍不住返回來,下馬觀賞,欣賞贊嘆良久,不愿離去。最后,干脆鋪上氈子坐下來反復(fù)揣摩,竟在碑旁一連坐臥了三天,方才離去,從而留下“駐馬觀碑”的佳話。

      書堂山主峰海拔196米,是湘江岸邊突兀而起的一座高山。因山形酷似筆架,舊稱筆架山。因歐陽詢出生于此,生活多年,讀書練字,頗有成就,后稱“書堂山”。

      有府志說,書堂山“在長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巒攢秀。唐歐陽詢父子讀書處,今尚有洗筆池、讀書臺在寺側(cè)。明統(tǒng)志云: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歐陽詢讀書于此?!?/p>

      據(jù)傳,歐陽詢及其四子歐陽通曾僻居此山20年,日以臨池為課,夜以讀書為樂,或?qū)び奶狡嬗诠拍竟质g,或談詩論文于清泉碧水之地,過著平靜恬淡的田園生活。

      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jié)出練書習(xí)字的八法。他所撰的《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學(xué)書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比較具體地總結(jié)了書法用筆、結(jié)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xué)要求,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chǎn)。

      其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其所書寫的《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最有名的古銅幣“開元通寶”上的面文,也是由歐陽詢題寫的?!伴_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古代發(fā)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伴_元通寶”四個字書法端莊,雍容嫻雅,“含八分及隸體”,開創(chuàng)了我國錢幣史上由名人書寫錢幣文的歷史。同時,“開元通寶”銅錢結(jié)束了我國古代千余年的紀(jì)重錢幣歷史,首創(chuàng)了“寶文”錢制。無論是在書法史上還是錢幣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書堂山景色綺麗,空氣清新,至今保存有洗筆泉、讀書臺等多處遺跡,其中讀書臺址、玉案攤書、洗筆泉池、太子圍圩、雙楓夾道、檜柏連珠、稻香泉涌、歐陽閣峙被稱“書堂八景”。

      清康乾間,鄭板橋到此拜謁,作詩《詠書堂山》,其詩將“書堂八景”巧妙地揉合進(jìn)去,渾然天成:

      麻潭長聳翠,石案永攤書;

      雙楓今夾道,檜柏古連株。

      稻香泉水涌,洗筆有泉池;

      書堂稱故址,太子號圍圩。

      近年來,經(jīng)過長沙市政府的投資打造,書堂山的景點基本修復(fù)。歐陽閣峙的一側(cè),建有歐陽詢紀(jì)念館,紀(jì)念館里不僅有歐陽詢生平介紹,還陳列展示有一些他的字跡真體拓本及所用的硯臺等物。

      歐陽詢因書法而長壽,直到公元641年離世,活了84歲。他不僅是唐朝的著名官員,更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大家,為楷書四大家之一。他創(chuàng)立的“歐體”,流傳后世,至今仍為臨摹的范本。他被后世尊稱為“楷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書堂山海拔雖然不高,但這里走出的歐陽詢,是這里修成的“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坐高山仰止的高峰,其“楷圣”的地位,至今難以企及。

      溯湘江上行,過湘潭、株洲、衡陽,便到了一個叫永州的地方。

      永州是湘江的源頭湘水和瀟水的匯合之處,稱為“瀟湘”。兩條江在這里沖擊成一片平地,成為歷代以來人們居家落戶、商貿(mào)發(fā)達(dá)、文化燦爛的地方。

      永州古稱“零陵”,因為舜帝南巡,駕崩于此葬于此而得名。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載:“(舜)踐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p>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從此,永州、零陵一地兩名,開始了它們的交替輪回。

      大唐開元二十五年(737),這里出生一個不同尋常的孩子,這就是唐代著名的“草圣”懷素。

      懷素(737—799),字藏真,俗姓錢。他出生于一個官宦世家,曾祖父錢岳,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父親錢強(qiáng),做過左衛(wèi)長史。其家族也是一個書香世家。其叔父錢起,字仲文,吳興人,大歷十才子之一。伯祖父釋惠融,僧人,書法家。表兄鄔彤,錢塘人,唐代著名書法家。

      出生于這樣一個書香門第,懷素自幼聰明伶俐,受過良好的教育。

      十歲時,“忽發(fā)出家之意”,父母無法阻止。進(jìn)入佛門后,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從小就對書法有一種特別的愛好。無奈,家道衰落,寺廟也不富裕,買不起紙張,只好在寺院的墻壁上、衣服上、器皿上,乃至芭蕉葉上,練習(xí)書法。為了練字,還專門制作了一塊漆盤。

      年輕時,懷素書法在于“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于正統(tǒng)書法的門外。

      但他好學(xué)上進(jìn),到處游歷,虛心向?qū)W。

      唐乾元二年(759),懷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處求詩。兩個人都愛酒,性情相近。李白愛其才,為他寫下《草書歌行》。其詩曰: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shù)廂,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shù)千張。

      飄風(fēng)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

      唐寶應(yīng)元年(762),懷素由零陵出發(fā),作萬里之行,求師訪友,經(jīng)衡州(衡陽)、客潭州(長沙)。然后,又開始北上岳州(岳陽)。

      唐大歷二年(767),懷素隨朋友進(jìn)京,有幸見到王羲之、王獻(xiàn)之作品,也鑒賞到《曹娥碑》。此次在長安,為了學(xué)習(xí)書法,大約滯留了5年時間。

      隨后,拜會張旭的弟子鄔彤,并引以為師。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xiàn)之的書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離別之時,鄔彤又將作字之法——一個“悟”字教給懷素。

      唐大歷六年,懷素母病甚重,遂于臘月初回鄉(xiāng)探視,以侍湯藥。懷素覲親以后,又重返京師。

      唐大歷七年(772)九月,懷素返回故鄉(xiāng),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并告訴懷素,他二十多歲時,曾游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wěn)。顏真卿還為懷素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唐大歷十一年(777)八月六日,懷素創(chuàng)作了《自敘帖》。

      唐貞元三年(787),懷素與陸羽相識并相交。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

      唐貞元十五(799),懷素又回到了零陵,寫《小草千字文》。隨后不久,患風(fēng)痹病,圓寂,享年62歲。

      懷素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yuǎn)。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dāng)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督饓赜洝氛f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的草書以篆書入筆,藏鋒內(nèi)轉(zhuǎn),瘦硬圓通,用筆迅疾,氣勢宏大,雖然狂放,但并沒有為追求新奇而無視法度。相反,他的草書嚴(yán)謹(jǐn),結(jié)字簡練,體現(xiàn)出獨特的草書藝術(shù)風(fēng)格。

      懷素的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圣母帖》《論書帖》《小草千字文》諸帖。其中《小草千字文》為懷素晚年所書。他晚年草書又從驟雨旋風(fēng)轉(zhuǎn)到古雅平淡,字與字不相連屬,筆道更加蒼勁渾樸,為絢爛之極而復(fù)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懷素當(dāng)年出家種蕉習(xí)書處是永州的綠天庵。一座古庵,周邊種滿芭蕉。古樹林立之中,芭蕉郁郁蔥蔥。舊時稱“綠天蕉影”,系永州八景之一。據(jù)《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彼?,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現(xiàn)在,永州市零陵區(qū)在這里建有“懷素公園”,修復(fù)了醉僧樓、書禪精舍、種蕉亭、學(xué)書亭等大部分古跡。其中最珍貴的,莫過于保存基本完整的懷素千字殘碑。該碑被嚴(yán)密地保護(hù)著,但透過有機(jī)玻璃,仍可以看到懷素草書筆跡,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fēng),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nèi)f化,而法度具備。著名書法家評價:“懷素的草書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

      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

      如今,“綠天蕉影”遺址,永遠(yuǎn)成為書法家們追尋并流連的圣境。

      瀟水與湘水合流處,托起一個“蘋洲島”。島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風(fēng)光旖旎,為“永州八景”之一。

      從兩江合流處溯瀟水而上,可到達(dá)一個叫道州的地方。歷史上,這也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縣制,在這里置營浦縣,隸長沙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營陽郡。 梁天監(jiān)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

      唐貞觀八年(633),正式改名道州。從此,道州與永州、衡州(今衡陽)、郴州并稱“湘南四州”。

      大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著名詩人、散文家元結(jié)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他翻山涉水,來到任所。

      道州舊有四萬多戶人家,幾經(jīng)兵荒馬亂,剩下的還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橫征暴斂卻有增無已。元結(jié)目睹民不聊生的慘狀,曾上書為民請命,并在任所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很有政績。他在這里寫的《舂陵行》,反映了當(dāng)時苦難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元結(jié)在這里做的另一件事,是在永州的祁陽搞了個“浯溪碑林”。 這純屬工作之外的事,沒想到,不僅被載入史冊,而且這里也成為后世文人頂禮膜拜的地方。

      在祁陽縣城南約2.5公里處,有一座古樹林立、蔥蘢翠綠的小山。這里依傍湘江,可見澄碧的江水,滔滔北去。山中古樹掩映下,遍布天然生成的一種青石——“祁陽石”。該石溫潤細(xì)膩,肌理瑩徹,是制作硯臺和石碑的最好材料。

      元結(jié)出任道州刺史,多次乘舟路過祁陽,對這個地方情有獨鐘,“愛其勝異,遂家溪畔”。又因自愛之故,別出心裁,以“吾”從“氵”,命溪曰“浯溪”;以“吾”從“廣”,建亭曰“痦亭”;以“吾”從“山”,命最高的石山曰“峿臺”,是為“三吾”。并分撰銘文,請篆書家季康、袁滋、瞿令問分別以“玉著”“鐘鼎”“懸針”篆體書刻于溪畔石上。

      唐大歷六年(771),元結(jié)將10年前所撰《大唐中興頌》,請顏真卿大字正書摩刻于峿臺崖壁。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明代解縉在旁邊題“石鏡”詩:“水洗浯溪鏡石臺,漁舟花草映江開。不如元結(jié)中興頌,照見千秋事去來?!?/p>

      《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63歲時所書,實為顏體最成熟、顏氏生平最得意的唯一巨幅杰作,堪稱顏氏翰墨之高峰。流動而又剛健的運筆、秀麗而又圓潤的點畫、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堅實的結(jié)構(gòu),形成質(zhì)樸雄強(qiáng)的氣勢,有如一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顯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剛而有禮”的風(fēng)度,令人百看不厭、拍案稱奇。唐以后歷代書家無不為之傾倒。清何紹基詩記:“歸舟十次經(jīng)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p>

      自此以后,歷代名人紛至沓來,覽勝留題,摩刻于石,遂成遍崖密布的露天碑林。真是“溪山留勝跡,文字結(jié)奇緣?!鼻宕送跏康澰u贊:“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p>

      浯溪是珍貴的書法石刻寶庫?,F(xiàn)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方,宋代116方,元代5方,明代84方,清代92方,民國9方,時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刻在30米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其作者薈萃了唐以來的歷代名家,可謂名流匯集、姿態(tài)萬千。

      這里也是璀璨的文學(xué)藝術(shù)殿堂。浯溪碑林的詩詞作家歷代各有其代表,燦爛爭春。唐有“五言長城”劉長卿、古文運動家皇甫湜、神童詩人鄭谷等;宋有“江西詩派”之首領(lǐng)黃庭堅,“永嘉四靈”之首領(lǐng)徐照,“江湖派”之戴復(fù)古,“豪放派”詞人張孝祥、李清照,“婉約派”詞人秦少游,“田園詩派”范成大、楊萬里,理學(xué)家張拭、吳儆;元代有楊維禎、郝徑、宋渤、姚芾;明有解縉、王昌及晚明愛國詩人顧炎武、王夫子等;清代有“神韻派”創(chuàng)始人王士禎、“性靈派”的袁枚、“格調(diào)派”的朱琦、“太白派”的張九鉞等等??芍^詩派如云、大將如林。他們有的一人多碑,有的一碑多人。碑林現(xiàn)存完好,能辨認(rèn)的石刻中有詩詞218首,銘10篇,賦記16篇,聯(lián)語6幅,榜書38方,路標(biāo)5方,題名104方。遍崖密布,琳瑯滿目。

      “揮毫當(dāng)?shù)媒街?,不到瀟湘豈有詩?”這是宋代大詩人陸游贊美永州的著名詩句。永州素以“錦繡瀟湘”馳名中外,自古以來,即為文人墨客的游覽勝地。唐以后,也是達(dá)官貴人和文人學(xué)士的流放之所。有人做過研究統(tǒng)計,唐宋時期,被貶湖南的官員最多,而永州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尤以柳宗元最為知名。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被貶至永州謫居10年,寫下了《永州八記》《捕蛇者說》《江雪》等大量詩文,成為傳世名篇。

      宋代另一大文豪歐陽修也有“畫圖曾識零陵郡,今日方知畫不如”的名句。這些詩文同浯溪碑林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載入瀟湘文學(xué)和歷史的史冊。

      沒想到的是,當(dāng)年元結(jié)的率性之舉,竟然成為傳閱千古的文化大觀,真是始料不及。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人的功績,也可以說是文化的魅力。

      歷史總是像江河一樣,奔騰流淌。

      自元結(jié)出任道州制史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著名宰相寇準(zhǔn)被貶為道州刺史。他們的到來,對當(dāng)?shù)氐恼?、?jīng)濟(jì)和文化的發(fā)展,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至今,為紀(jì)念寇準(zhǔn)而修復(fù)的“寇公樓”,仍然屹立于道州的古城墻上。

      寇準(zhǔn)被貶為道州刺史的前3年,道州誕生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后來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學(xué)派的開山鼻祖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出生于這里一個書香仕宦之家。父親周輔成為北宋真宗期間進(jìn)士,曾任賀州桂嶺令。周敦頤自幼聰明好學(xué),飽讀詩書。15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進(jìn)京投靠正在做龍圖閣學(xué)士的舅舅鄭向。在舅舅的督促和指導(dǎo)下,他刻苦學(xué)習(xí)經(jīng)史子集,20歲就以才聞名,后在江西、湖南、四川一帶為官。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xué)的開山鼻祖,他的理學(xué)思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后人將他創(chuàng)立的學(xué)派稱為“濂溪學(xué)”或“濂學(xué)”,該學(xué)成為湖湘學(xué)的重要思想淵源。他的兩個學(xué)生程顥、程頤兄弟后來成為北宋著名的哲學(xué)家、教育家,被尊為北宋理學(xué)的奠基者,世稱“周門二程”。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程頤身上。

      周敦頤一生淡泊名利,不求聞達(dá)。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脫的胸襟。

      到了清代中晚期,這里又出了何氏家族,是清代中晚期一個聲名顯赫、以書藝享譽中外的重要文化世家。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何紹基,卻不知道其父何凌漢。知其子而不知其父,因為兒子的名氣實在太大了,足以遮掩父輩的光輝。

      其實何凌漢是清朝的大臣、高官,官至戶部尚書,也是有名的藏書家和書法家。

      據(jù)史料記載,何凌漢(1772-1840),字云門,號仙槎,清大臣、書法家。嘉慶十年進(jìn)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先后典廣東、山東、福建、浙江、順天府鄉(xiāng)試,又先后擔(dān)任順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禮部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等朝廷要職,還先后擔(dān)任山東學(xué)政、浙江學(xué)政、經(jīng)筵講官等重要職務(wù),是清中葉湖南籍為數(shù)不多的高官之一。他與陶澍同時期,比曾國藩、左宗棠等要早幾十年?!肚迨犯濉份d,道光十九年,“典順天鄉(xiāng)試,子紹基亦典試福建,父子同持文柄,時人榮之?!?/p>

      何凌漢為官清廉,不治家產(chǎn),唯好藏書,對子女課書極嚴(yán)。培養(yǎng)出紹基、紹祺、紹業(yè)、紹京四個成才的兒子,四個兒子均習(xí)文善書,赫赫有名,人稱“何氏四杰”。

      何凌漢擅小楷和行書,其小楷以歐陽詢楷書為宗,行書取法王羲之《圣教序》和董其昌,技法精熟,筆力精到,疏淡瀟灑,風(fēng)規(guī)自遠(yuǎn)。

      其四個兒子中,以何紹基書法最為有名,被稱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著名書法家和詩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清道光十六年(1836)進(jìn)士,官至國史館、武英殿總纂,精于經(jīng)史、說文,工書法,自成一家。其各體書熔鑄古人,草書尤為擅長。他的楷書取顏字結(jié)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他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tǒng),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于一爐,駿發(fā)雄強(qiáng),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并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

      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dá),徘徊于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的書法更是爐火純青,享有盛譽。

      道州何氏,從一代名儒何凌漢開始,中繼以何紹基兄弟,一直到其曾孫何維樸,綿延一百二十余年,前后涌現(xiàn)出七位書法名家,開創(chuàng)了一代書藝新風(fēng),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道奇異的文化景觀。

      在道州古城東門外的東門村,至今保存有何紹基故居、進(jìn)士樓、探花第、東洲草堂等古建筑及他們的一些墨跡。來到這里,你會深深感受到書法在這里的歷史沉淀和書法藝術(shù)生生不息的傳承。

      大清咸豐十一年(1861),何紹基62歲,思鄉(xiāng)心切,應(yīng)湖南巡撫胡恕堂之邀,回湖南長沙城南書院講學(xué)。

      講學(xué)之余,他經(jīng)常到附近游歷,看上了城南郊外的一座小山,作為自己的歸宿之所。這里原來秀峰云集、池塘春草、園柳鳴禽,是何紹基心中最理想的地方。光緒四年(1873),何病逝于蘇州,歸葬于這里。

      何紹基墓坐東朝西,巽山乾向,墓前有一個池塘,遠(yuǎn)方湘江從左至右,滔滔流淌。左右有青龍白虎山環(huán)抱,藏風(fēng)聚氣,是一方風(fēng)水寶地。

      1958年,“大躍進(jìn)”時,墓園被毀。上世紀(jì)八十年代,該墓又多次被盜。直到前些年,在有識之士的呼吁下,才開始修復(fù)。

      隨著城市的擴(kuò)容,這里已成一片鬧市。周邊高樓林立,包圍著這方土地。有趣的是,連接這里的一條大道,叫書香路。而墓園對面遷來一所有名的學(xué)?!鞯轮袑W(xué),是因緣,還是巧合?

      新修復(fù)的何紹基墓由拜道、墓圍、墓碑、筆架、拜臺、香爐等組成,呈圓形,花崗石砌墓圍,直徑5.6米,墓冢高0.8米,徑4米。冢首豎祁陽石墓碑三通,主碑高2米,寬0.6米,陰刻楷書“何公子貞大人墓”。兩側(cè)耳碑高1.7米,寬0.5米,陰刻其生平簡介。

      有識之士呼吁,應(yīng)在何紹基墓旁建何紹基書法主題公園。政府部門聽取了這個意見,在其墓附近,不僅建設(shè)有涼亭水榭,也選擇了部分何紹基的書法精品,勒石進(jìn)行陳列,使其成為一處很有湖湘文化底蘊的地方。人們漫步其中,不僅可以瞻仰何紹基墓,也可以參觀何紹基書法碑刻,了解何紹基先生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獲得美好的享受。尤其是書法家或者書法愛好者們到長沙后,這里成為不可不去的地方。

      湖南自古稱為“三湘四水”,這四水是指湘江、資江、沅水和澧水。湘江和資江都發(fā)源于南嶺山脈,它們最長的源頭相距只有幾十公里。

      資江位于湘江之西,正源源于廣西的資源,流經(jīng)湖南的邵陽、婁底、益陽,注入洞庭湖。

      資江流經(jīng)益陽的安化,到了小淹這個地方,江中有一個石頭,像一個巨大的石印,巍然屹立于江心,任億萬年洪水沖擊,永遠(yuǎn)不倒,當(dāng)?shù)厝朔Q為“印心石”。

      大清道光十五年(1835)冬,這里有“晚清第一人才”之稱的陶澍(1779—1839)因政績卓著被點名進(jìn)京述職,見到了道光皇帝。道光對勤于政務(wù)的陶澍頗有好感,半個多月召見陶澍達(dá)14次。

      有一天,道光皇帝忽然問到陶澍的家鄉(xiāng),陶澍便講起家鄉(xiāng)的“印心石”,以及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讀的故事。道光皇帝覺得十分有趣,龍顏大悅,親筆題寫了兩塊“印心石屋”匾額,賜給這個愛臣。

      兩年過后,這里又出生一個奇人,后來因為書法,成為皇帝的坐上嘉賓。其書法作品,風(fēng)靡一代。這個人叫黃自元。

      黃自元(1837—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龍?zhí)拎l(xiāng)人。清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xiāng),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和江南鄉(xiāng)試副考官等。

      黃自元出身于名門望族,家里不僅有良田萬頃,更藏得四壁圖書。他從小受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有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有良師的循循善誘,加上他本人自幼天資穎慧,勤勉上進(jìn),在苦讀經(jīng)史子集之余,尤其傾心于書法。

      他自六歲開始,從祖父德濂習(xí)字。初學(xué)顏真卿、柳公權(quán),接著又學(xué)歐陽詢、王羲之、王獻(xiàn)之等歷代帖學(xué)大家。為鍛煉臂力,求得其筆下的精氣神,他一直懸腕書寫,常年堅持,每日一練幾個時辰。其字學(xué)誰像誰,學(xué)一家成一家,少小就名滿鄉(xiāng)里。后來,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其書法上的成就也為其榮登皇榜立下了汗馬功勞。

      經(jīng)人推薦,黃自元奉詔進(jìn)宮為光緒帝生母書寫《神道碑》。他跪地懸腕寫來,其字秀雅美觀,工整亭勻,深得光緒皇帝的賞識,當(dāng)即賜以“字圣”稱號。自此,名聲大振。他的字,效仿者不計其數(shù),一時蔚然成風(fēng),漸至成為了社會上的通用字范,成為了書生們考取功名的書法標(biāo)準(zhǔn)。他臨寫的柳公權(quán)《玄秘塔》、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以及他書寫的《正氣歌》《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等字帖,經(jīng)由長沙墨香簃書畫店刻版印行,也變得洛陽紙貴,成了人們競相追捧的書法學(xué)習(xí)最佳蒙本。尤其是他總結(jié)自己幾十年書法心得撰寫的《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竟達(dá)到了家喻戶曉、人手一冊、學(xué)書之人案頭必備的程度。

      史書記載,黃自元“書名滿天下,婦孺皆得知”“黃敬輿先生以書名海內(nèi),推何子貞(何紹基)先生后第一”。

      黃自元一生書法創(chuàng)作頗豐,尤以楷書名世。其傳世代表作品有《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臨本)、《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臨本),臨摹作品有《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張茂先勵志詩》、《楷書千字文》、《文天祥正氣歌》等,除此以外,他還有大量行、草書墨跡行世,這些寫成了中堂、立軸、條屏、楹聯(lián)、斗方、尺牘的書法精品,或藏于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或散軼于民間,或流傳至海外。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不少書論,還有其他碑帖流傳。

      黃自元中年時,因丁憂回籍,不復(fù)出仕。此后定居長沙,先后主講湘水校經(jīng)堂及成得書院,與諸生析疑釋難,勤誨不倦。民國七年(1918)病逝,享年81歲。

      再回到湘江。

      湘江自永州而下,過衡陽,經(jīng)過衡東時,匯入了一條支流,叫洣水。

      洣水發(fā)源于湘贛邊境羅霄山脈的西麓,流經(jīng)炎陵、茶陵、攸縣,在衡東縣新塘鎮(zhèn)入湘江。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曾游歷洣水,寫下一首詩,盛贊這里的風(fēng)光人文:

      青玻璃盆插千岑,湘江水清無古今。

      何處拭目窮表里,太平飛閣暫登臨。

      朝陽不聞皂蓋下,愚溪但見古木陰。

      誰與洗滌懷古恨,坐有佳客非孤斟。

      洣水流經(jīng)茶陵,在這里彎過幾道彎,使這里成為人才輩出的地方。

      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李東陽(1447-1516)就是這里人。他不僅官至明中葉內(nèi)閣首輔大臣,也是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還是著名的書法家。他長于篆、隸、楷、行、草書,于篆隸造詣尤高。他是明初臺閣體書法向明中期吳門書法過渡期間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已擺脫明初臺閣體的束縛,對明中期書風(fēng)起到承先啟后的作用。

      到了清末,這里又出了譚鐘麟家族,“一門二進(jìn)士,兩代三書家”,并以“茶陵三譚”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上共享盛譽。

      譚鐘麟(1822-1905),字云覲,號文卿。清咸豐六年(1851)進(jìn)士,入翰林院任編修。同治年間外放,歷任多職。同治十年(1871),因左宗棠推薦,出任陜西布政使,不久代理陜西巡撫。由于他保證了左宗棠進(jìn)軍新疆期間的糧草供應(yīng),為平定阿古柏之亂做出了貢獻(xiàn)。光緒元年(1875),被實授陜西巡撫一職。光緒五年(1879),調(diào)任浙江巡撫。在任期間,整修了文瀾閣,政績顯著。光緒七年(1881),升任陜甘總督。在任內(nèi)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得當(dāng)?shù)亟?jīng)濟(jì)有了長足發(fā)展。光緒十四年(1888),告病辭職。但三年后被再次征召入京,以尚書銜任吏部左侍郎兼署戶部左侍郎,管理國庫。光緒十八年(1892),升任工部尚書,不久調(diào)任閩浙總督。光緒二十一年(1895),調(diào)任兩廣總督。二十五年 (1899)冬,奉旨回京,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病逝于長沙,謚文勤。

      譚鐘麟是晚清時期的重要官員,政績卓著,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工書,尤擅小楷、行書。

      盡管如此,但沒有他的兒子有名。他的三兒子譚延闿,是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

      譚延闿(1880—1930),字組庵,號無畏、切齋。他與譚繼洵的兒子譚嗣同、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并稱“湖湘三公子”。另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

      譚延闿幼承家學(xué),天資聰穎,少年臨池,頗有筆力,翁同龢見而愛之,曾對譚父說:“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

      1893年,譚延闿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dāng)時年事已高,譚延闿在陪同家父安度晚年的同時,繼續(xù)跟從各地名師學(xué)習(xí)時文,練習(xí)書法。1902年,中舉人。1904年,他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jìn)士出身。后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xué)。

      譚延闿幼時被稱為“神童”,聰明絕頂。長大后左右逢源,八面玲瓏。后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

      他在孫中山落難之際,全力扶救,使孫大為感激。他的夫人病逝后,恰好宋美齡從美國留學(xué)歸國。孫中山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譚延闿覺得不可,趕緊認(rèn)宋的母親為干媽,與宋美齡結(jié)為兄妹。然后將“妹妹”宋美齡介紹給蔣介石,從而成為蔣宋婚姻的大媒。此舉一舉數(shù)得,深得各方歡心。后來宋美齡為了報答,又將他的女兒譚祥介紹給陳誠,成就一段佳緣。此是后話。

      譚延闿一生攻顏書,書如其人,有種大權(quán)在握的氣象,結(jié)體寬博,顧盼自雄。

      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后,一直很不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體的大家。直到清中葉劉石庵以及后來錢南園、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fù)興。

      錢南園是乾隆時寫顏的名家,學(xué)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譚延闿是錢南園之后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他將《自書告身帖》飽滿的線條與顏真卿寬博大度的結(jié)體融合,其擘窠榜書醇厚深沉,大氣磅礴,力能扛鼎,然于紙上所書大字又能時出新意,不拘常法。以至民國初年,南方匾額、楹聯(lián)的寫手多受其影響。今存廣州黃埔的“陸軍軍官學(xué)?!必翌~,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nèi)“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兩行巨大金字,皆為譚延闿手筆??梢哉f,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無出其右者。

      民國書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隸四大家之稱,即譚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吳稚暉的篆和胡漢民的隸,這四人均為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且都是活躍于政壇的頂尖文人。譚延闿居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素有“南譚北于”之譽。他也被譽為“民國顏體第一人”。

      譚延闿還精于美食,為著名的祖庵湘菜的創(chuàng)始人。

      1930年9月,譚延闿因病英年早逝于南京,享年50歲。去世后,民國政府為其舉行了國葬,葬于離“國父”孫中山不遠(yuǎn)的地方。

      譚鐘麟的五子、譚延闿的弟弟譚澤闿也不同凡響,詩文書法俱佳,淡泊名利,不與權(quán)貴交往,以文會友,以書自給。至今上海、香港兩家《文匯報》的報頭仍沿用譚澤闿的手筆,成為近代以來流傳最廣的書法作品之一。

      湖南的四水,以湘江為領(lǐng)頭,穿山過峽,浩浩湯湯,入洞庭湖,最后注入長江。

      湖湘的文脈,以四水為經(jīng)脈,以城市為骨架,源源不斷,輸向全國。

      湖南的書法,自唐以來,在歷史的長河中,異峰突起,拔地擎天,撐起一片新天地。

      近代湖湘學(xué)派領(lǐng)袖、曾任民國國史館館長的湘人王闿運曾撰寫的一副名聯(lián):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

      這可以說是湖湘書法自唐以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最佳詮釋。

      猜你喜歡
      何紹基歐陽詢懷素
      榮寶齋(2024年6期)2024-08-21 00:00:00
      清 鄭燮 行書節(jié)錄懷素自敘軸
      中國書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鮮于樞 草書論張旭懷素高閑草書帖
      中國書法(2023年6期)2023-07-25 13:25:21
      涵抱萬有
      ——何紹基特展
      中華書畫家(2022年2期)2022-11-04 14:33:00
      書法家歐陽詢貌不如字?
      圖說書法(187)
      視野(2021年5期)2021-03-25 08:53:36
      「壽蘇」與「訪蘇」 何紹基對蘇軾影響的接受與容納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2
      唐歐陽詢《用筆論》
      林散之《徐瑤論懷素草書》欣賞
      老僧也食肉——懷素草書《食魚帖》
      宣恩县| 灌阳县| 大连市| 清镇市| 双流县| 镇平县| 揭阳市| 奈曼旗| 阳信县| 岑溪市| 互助| 奉贤区| 汉川市| 平塘县| 闸北区| 措美县| 射阳县| 德阳市| 安西县| 广河县| 乌拉特后旗| 钦州市| 南和县| 锡林浩特市| 桑日县| 闽侯县| 鹤山市| 福安市| 凭祥市| 平江县| 呈贡县| 玛沁县| 寿阳县| 观塘区| 房产| 柏乡县| 呼伦贝尔市| 河津市| 疏勒县| 全椒县|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