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
國寶從字面來理解,就是國之珍寶,表示文物藏品分級的專業(yè)用法,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能稱為國寶。
國寶是人類一路走來的歷史見證,暗含人類進步和發(fā)展的蹤跡,是凝結(jié)古人思想、表達審美情趣的載體,昭示了古人對科學真理的覺醒,展示了匠人的巧思手藝,承載了民族生活方式,是不會作假的文明物語。
中國燦爛文明的歷史長度、高度和厚度等都獨具魅力。了解它請從三件國寶開始。
后母戊方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王母妣戊而作,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內(nèi)壁鑄有“后母戊”三個字體筆勢雄健的銘文,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出境的文物目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堪稱國之重器。
鑄造后母戊方鼎的銅總量預估不少于1200千克,至少動用了80余個坩堝,不少于千人同時勞作。后母戊方鼎以其在工藝技術(shù)、審美價值等方面的代表地位,向世人訴說了在3500年前的商朝,就擁有高度組織性、巨大規(guī)模性的青銅鑄造業(yè),并已經(jīng)達到巔峰的水平,堪稱青銅器鑄造史上之最。
后母戊方鼎在造型、紋樣、構(gòu)圖和角色上的鑄造表達,可以讓世人產(chǎn)生探謎的強烈愿望。
后母戊方鼎主體的四個面均為無紋素面,四周敷設一圈環(huán)帶紋,環(huán)帶紋上下各橫展一對龍。細察龍形,龍嘴大開,龍身蜷曲短促,有足而卷尾,這樣的夔龍紋是中華龍在商周時期的典型形象。
環(huán)帶紋里還有一層作為地紋的云雷紋,先敷設地紋,后在上面作淺浮雕雙層紋飾,這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的重要工藝特征。后母戊方鼎的四個圓柱體支足,上段是獸面(饕餮)紋,下段是三道精細的凸弦紋。
后母戊方鼎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寶,不僅是因為高超的鑄造工藝,還與其承載的文化寓意有關(guān)。
鼎是古代一種架在火上燒煮的烹飪器,大致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中間主體部分,像碗或鍋的容器,內(nèi)部盛放食物;下面三足或四足,起支撐作用;上面有兩耳,用木棍貫穿,有抬舉和移動之用。
青銅鼎的前身是黏土制的陶鼎,歷史相當悠久,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覆蓋整個上古時期。當陶鼎變身為銅合金鑄造時,青銅鼎已經(jīng)從人世間的“飲食煙火”,上升到政治、祖先、宗教等層面的權(quán)威祭祀和頂禮膜拜用具。從古代流傳的禹鑄九鼎、問鼎中原、泗水撈鼎、一言九鼎等典故,都有謀求統(tǒng)治權(quán)的寓意所在。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鑄造于唐朝,高14.8厘米、重549克,不僅匯聚了唐朝與世界互動交融的眾多信息,更展示了西亞高超的金銀器工藝在中華工坊的精湛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也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出境的文物目錄。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是一個皮囊形狀的酒壺,仿若馬背民族的攜身飲具,由一整塊銀板打造。在壺腹的位置,利用鏨子模具錘打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揚尾的舞馬形象。但是,唐朝工匠沒有止步于鏨刻舞馬,還在浮雕上施以鎏金。經(jīng)過打磨和拋光,黃熠四射的舞馬與銀白素地交相輝映,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集合了三種經(jīng)典的金銀器工藝,即錘揲、鏨刻和鎏金。
錘揲就是利用金銀質(zhì)地柔軟、延展的特性,把金銀板片錘擊成形。
鏨刻就是利用大小不同、形象各異的鏨子,墊在金銀板下面,用小錘徐徐擊打,令金銀板凸現(xiàn)浮雕式花紋圖案。
把黃金鍛打成金箔或剪成碎金片,熔燒至400℃后,倒入水銀,攪拌成膏狀的金泥,涂在銅銀等金屬表面,待水銀蒸發(fā),金泥沉淀附著于器表,就是鎏金。
馬聽力好、善奔跑、能負重,在戰(zhàn)爭、交通和運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珍愛馬匹、重視養(yǎng)馬業(yè)的王朝往往繁盛強大。比如:秦國的祖先,就是替周天子養(yǎng)馬的“專業(yè)戶”;漢武帝把求良馬、建騎兵作為國策,最終“逐匈奴,復漢土”。
唐太宗李世民騎馬征戰(zhàn)天下,坐騎都是來自西域的名種良馬,并在自己陵墓的祭道上,留下了心愛的六匹戰(zhàn)馬形象,即著名的“昭陵六駿”。
唐玄宗時期,馬又多出了新的功能——在皇室貴族的盛宴上,舞馬身披錦絲文繡,絡以金銀珠玉,伴隨《傾杯樂》,蹈步起伏,縱橫應節(jié),曲終之處屈膝銜杯、獻酒人主。《明皇雜錄》記載:“塞外有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無不曲盡其妙?!?/p>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上的鎏金舞馬,五官清晰,身形比例準確,骨骼健碩,肌肉富有彈性,鬃毛馬尾飄逸,穗帶花結(jié)揚起,展現(xiàn)的正是傾蹲后肢、銜杯獻酒的瞬間。
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盛宴舞馬景象,通過唐朝工匠的巧手造作,永遠留在了人間。透過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人們能看到唐朝的盛世之景,對大唐的開放氣象也更加理解。
蹴鞠紋青銅鏡鑄造于宋朝,圓形,直徑10.6厘米,厚0.6厘米。
青銅鏡平滑光鑒的素面用來映照,背面則大有乾坤,不僅紋樣千姿百態(tài),而且時代風格也千變?nèi)f化。一般情況下,青銅鏡背面的紋飾采用裝飾化、抽象化的形式。而蹴鞠紋青銅鏡背面的紋樣卻相當特別,充滿寫實性和故事性,展示了宋朝盛行的一項游藝——蹴鞠。
蹴鞠紋青銅鏡背面鑄有男女四人蹴鞠游戲的高浮雕圖像:左側(cè)一高髻插簪的長袖女子,鎮(zhèn)定自若,腳尖運用自如;對面一戴幞頭的男子伺機爭搶,神情專注;對壘的男女雙方之外,還有侍女和裁判;地面零落的叢草、凸立的太湖石及遠處的石階、草徑點明,蹴鞠的地點就在后花庭院。
2004年,國際足聯(lián)正式宣布:“雖然不少國家認為自己是足球發(fā)源地,但歷史學家以確切的證據(jù)表明,足球起源于中國的蹴鞠。”
蹴鞠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朝蹴鞠競跑見于大街小巷,河南登封《啟母闕畫像石刻》有一幀女子甩長袖躬身蹴鞠的圖像,表明2000年前蹴鞠就已流行于民間。
唐朝蹴鞠進一步普及,晚唐小說集《劇談錄》,生動描寫了一名少女參與皇宮禁衛(wèi)蹴鞠的場面:“時春雨初霽,見一三鬟女子,穿木屐于道側(cè),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shù)丈,于是,觀者漸眾。”
宋朝蹴鞠更從民間娛樂走向了有組織、有規(guī)模的競技表演。宋朝有蹴鞠的專門組織,如齊云社、圓社,還有蹴鞠愛好者的專用場地以及民眾推崇的明星。宋朝很多皇帝都是蹴鞠的精熟玩手,也是蹴鞠的“最佳推手”?,F(xiàn)存上海博物館、由宋末畫家錢選臨摹北宋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就是對宋太祖、宋太宗蹴鞠場面的真實描繪。
《宋史》記載,朝廷的盛大宴會都有蹴鞠表演,出現(xiàn)“萬人瞻仰”的游藝盛況?!稏|京夢華錄》記載,每逢宋徽宗誕辰,就會舉行蹴鞠比賽以為祝壽。在宋朝的蹴鞠浪潮中,發(fā)生像高俅、張明、柳三復等底層小吏,因擅長蹴鞠而發(fā)跡之事,就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