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玏
摘要:作為民辦高校的鋼琴老師,面對鋼琴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怎樣才能最大化的實現學有所得成為了教學中的關鍵,本文以巴赫音樂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重難點問題進行研究并探索其解決的方案。
關鍵詞:巴赫? ?初級鋼琴? ?教學? ?重難點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109-02
一、民辦高校學生的鋼琴學習現狀
面對鋼琴基礎教學的新形勢和新挑戰(zhàn),如何能提高鋼琴教學的質量?如何能在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新的改革?以此獲得新的啟發(fā)和經驗,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積極性,是需要高校教師深思的問題。從現有狀況來看,民辦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鋼琴程度上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生是從高中才正式接觸古典音樂,其中有大部分學生從高一年級才正式開始學習鋼琴,培養(yǎng)臨近高考的學生自主學習鋼琴前,學生還需要學習視唱練耳、基本樂理等基礎學科??上攵毡楦咧虚_始學習鋼琴的學生都很難去很好的自主學習鋼琴,就更不用說獨立的學習彈奏篇幅較長難度相對較大的藝考曲目。
老師們?yōu)榱俗寗傞_始接觸鋼琴的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較好的完成藝考曲目,只能選擇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灌輸式教學方式只能滿足老師們每個音每個樂句逐一的去給學生示范,告訴應該怎么去彈奏,并且反復灌輸同樣的內容,讓學生在量上找尋出路,學生們也只能死記硬背,依靠手指記憶去練習,全然不能理解樂曲的內容思想以及所表達的意義,至于作曲家想要通過樂曲傳達的情感就更加不能理解了。由于學生們只能單純依靠記憶練習,其必然結果就是考完試之后,一旦不再重復練習,就會忘記之前所學過的知識內容。學生們在通過藝考進入大學之后,由于他們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就會出現老師布置的最基礎的練習和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達到的情況,因此鋼琴老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不斷教授和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還需要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了解到鋼琴學習的傳統(tǒng)性和創(chuàng)新性以及鋼琴練習的多樣化。
二、在教學中選取《安娜的筆記本》的重要性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從小就有不凡的音樂天賦?!栋材鹊墓P記本》選取了巴赫為他的子女們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所創(chuàng)作的初級鍵盤音樂作品以及一小部分,在巴赫看來適合孩子們學習和練習鍵盤的音樂作品。選擇這本書作為高校鋼琴基礎課擴充教材的原因其一也是總的特點是整本教材大部分曲目篇幅較短,均在一到兩頁之間,但卻極具多元化的風格。教材選用了八首小步舞曲,這種流行于早期歐洲皇室和貴族的典雅舞曲,大多小而精湛,旋律感較強且流暢,情感色彩豐富多樣。還包含了有三首含有軍鼓的節(jié)奏元素,風格大多堅定,明亮的進行曲,以及體現歐洲民間樂曲風格的,具有較強的民族性以及娛樂性的波羅乃茲和摩塞塔舞曲。全書還收錄了唯一專為大鍵琴而作的作品,豐富了現代學生對于巴赫以及巴洛克時期作品和樂器的認識和了解。這些多元化的風格有利于開發(fā)學生學習和練習的積極性,豐富他們的聽覺,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讓他們在學習彈奏時不容易因為枯燥乏味而失去興趣。
三、在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
基于《安娜的筆記本》作為擴充教材運用到民辦高校鋼琴基礎課的教學情況,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本文作了以下幾點總結。
(一)劃分樂句
如何很好的劃分樂句?是學習巴赫作品的第一個重點。普遍學生在練習作品的時候都沒有一個好的方法去感受樂句,他們在練習時多數時間都像一個機器人或者提線木偶一樣,只有手在彈奏,而此時他們的手仿佛和身體和大腦是脫節(jié)的,沒有生命。這種方式彈奏出來的作品,平鋪直述,沒有任何韻律感和歌唱性,聽覺上也和彈奏哈農練指法沒有任何區(qū)別,失去了巴赫作品抑揚頓挫,豐富且和諧的音樂色彩。
正確處理樂句是彈好巴赫作品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在彈奏中去吟唱樂譜,不在于學生唱歌水平的好壞,而是通過吟唱樂譜的方法,帶領學生在感受自身的呼吸與換氣時找到彈奏和吟唱的共通性。學生在吟唱時也可能會出現憋氣唱或者胡亂呼吸的情況,在錯誤的節(jié)點隨意呼吸會直接導致樂句的不完整,更甚者會擾亂基本的節(jié)奏以至于彈奏出現錯誤。學會在彈奏中正確的呼吸,對于學生良好的劃分樂句至關重要。其次還要引導學生在彈奏時也像唱歌一樣,有語調的去彈出每一個樂句和旋律線條,達到“手”和“口”,彈和唱的高度統(tǒng)一,在保持精準的節(jié)奏中找出巴赫作品里蘊含的獨特韻律,感受其巧妙而豐富的樂思和其每一首不同題材的作品所帶來的多元化風格。
(二)連奏與斷奏
學習巴赫作品的第二個重點則是在劃分好樂句之后,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何為連奏,何為斷奏,以及體會連奏和斷奏相結合在表現音樂風格方面的作用。
斷奏,顧名思義就是要把音分開來彈奏,但只是分開的意思,并不是說一定要彈得很短促,其演奏方式可以是把每個音彈得很短促,音與音之間分得很開,也可以彈奏的分開時間非常短暫讓人幾乎察覺不到音符間的間隙。在這本作品中出現了很多帶有跳音記號的四分音符,其時值比四分音符略短,要以非連音的方式彈奏。要求學生彈奏非連音斷奏時,音與音之間的間隔要短,手指不能過于活躍,音色也不能太富有彈性,否則就會變成短促而鮮明的跳音,失去了非連音斷奏的音色特點。連奏,意思是連起來演奏,當按下一個琴鍵時,釋放上一個琴鍵,抬起一個手指的同時下一根手指彈下去,由此產生一種連接的效果。在此作品中也出現了很多音階式的樂句,還有分解三和弦的琶音等,在彈奏中需要要求學生連貫的觸鍵和正確的呼吸,以確保音樂線條的正確走向和旋律的連貫性。除此之外,作品中還出現了大量在同一小節(jié)和同一樂句中連奏和斷奏相連接的情況,在有顆粒感的同時樂句的整體氣息是連續(xù)的,不能出現旋律突然中斷的問題。
(三)裝飾音
裝飾音盛行于巴洛克時期,為各種鍵盤類樂器所采用。由于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大多華麗而且氣派,所以裝飾音的發(fā)展也逐漸多樣化,同時還得到了進一步的整合和完善。
巴赫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巴洛克時期音樂的華麗風格,出現了很多種類的裝飾音。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由于大部分學生學習鋼琴時間較短,他們對裝飾音知之甚少,不能明確的知道裝飾音的各種彈奏方法,他們只知道這種標記符號是裝飾音,至于具體的名稱和類別卻是完全不知。因此教材里裝飾音的多樣化也給學生提供了大量接觸和練習了解裝飾音的機會。例如在練習顫音時,因為需要相鄰的兩個手指在相鄰的琴鍵上交替彈奏,其音效需要均勻而富有彈性,而學生往往會出現手指僵硬,交替彈奏不均勻,速度忽快忽慢,顫音原本的時值無法完成以及強弱和音色的變化達不到要求的情況,所以對于手指的獨立性和運動持續(xù)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四)左右手的獨立性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左手和右手的獨立性,成為了彈奏此作品中難點。在學生以往的認知中,在彈奏車爾尼等練習曲時,左手大部分時間都成為了右手的“附屬品”,左手一半都會彈奏伴奏音型,例如不斷重復分解和弦等。而巴赫的作品則屬于復調音樂,雖然《安娜的筆記本》并沒有特別復雜的和聲對位,也沒有縱橫交錯的多聲部,但依然充滿了左右手輪番交替出現的主題聲部和精妙絕倫的音樂構思。學生在開始彈奏的時候會很不適應,會發(fā)現始終不能很好的熟悉樂曲,進而發(fā)生一連幾周都仿佛在彈奏新譜的情況。老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調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手練習,而且要求學生分別體會左右手的樂思和旋律,巴赫作品的左手部分通常會出現主題或者主題對位的情況,左手的獨立性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沿襲了不好的練琴習慣,通常在不練習左手的情況下就開始雙手和練,在教學中要不斷強調左手單獨練習和單獨背譜的重要性,這樣的練習方法也能讓學生把縱向和橫向的音樂聯通起來,以體會巴赫嚴謹卻又充滿熱情的音樂風格。
四、結語
本文以《安娜的筆記本》為例,分析整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劃分出重點與難點,同時提供了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提高了基礎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3]林華.我愛巴赫[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