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戀
摘要:本文分析了清音傳承方式的演變過程,歸納當前清音傳承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過去清音的藝術家們一直遵循著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的方式,而現代學校教育和社會辦學對清音傳承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清音漸漸失去了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加強對清音傳承的保護迫在眉睫。而清音要想得到傳承和發(fā)展,就應當兼采多種音樂表現形式,不斷繁榮清音曲目創(chuàng)作,并實現表演方式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清音? 傳承方式? 傳承人?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035-02
清音是四川曲藝的重要代表性曲種,屬于融口頭文學、音樂、表演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這一傳統藝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見證了四川地區(qū)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的變遷,與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謂是四川民眾精神、鄉(xiāng)愁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之一,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四川的傳統文化、風土習俗,找尋川人的歷史文化根源。新中國成立后,四川清音藝術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其傳播傳承方式亦發(fā)生了諸多改變;但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社會環(huán)境、文化生活的巨大變化,清音的傳承發(fā)展面臨著許多不利的局面。本文分析了清音傳承方式的演變過程,總結了當前清音傳承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發(fā)展建議。
一、四川清音傳承方式的演變
(一)傳統傳承方式
曲藝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流傳千年必有其自身的傳承發(fā)展規(guī)律。傳統的曲藝藝術以家族和師徒傳承為主,由明末清初的四川地方民間小調和揚州清曲融合發(fā)展而來的四川清音作為曲藝大家庭的一員,自然概莫能外。
1.家族傳承
傳統上,家族傳承是四川清音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傳承方式。特別是在舊社會,藝人往往生存于社會底層,不僅地位低下,而且經濟狀況惡劣、生活貧苦。在這種情況下,四川清音缺乏穩(wěn)定的傳承機制,藝人難以通過穩(wěn)定的商業(yè)演出獲得固定收入,因此他們不得不通過家族傳承的方式將清音藝術代代相傳。[1]如果家中有長輩從事清音藝術表演,家族中的年輕一代通常就會被培養(yǎng)成自然接班人。他們學習了上一代的表演技巧和風格,靠清音表演謀生,賺取微薄的收入。
2.師徒傳承
清音藝術家在四川各地區(qū)演出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非親緣關系的人上門求教。藝人們尤喜歡那些有靈氣、渴望學習、嗓音條件好的孩子,在正式收徒后,向他們傳授自己的清音表演技能。而口傳心授是師徒傳承的最主要途徑。學徒期間,大部分的徒弟都是通過模仿師傅的表演來學習的,可以說徒弟的表演在初期就是師父的復刻版。徒弟出師后,在不斷的創(chuàng)演中豐富自己的閱歷及表演經驗,出眾的藝人會結合自身的特點逐漸形成自己的表演流派,并不斷豐富清音的演唱方式。
(二)現代傳承方式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民間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他們一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的學養(yǎng)和文化素質,將自己一身的功夫進行總結,另一方面也逐漸走進教學的殿堂向青年學子們教授傳統藝術,這不僅促進了包括曲藝在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與質量提升,也為傳統藝術開辟了現代的傳承方式。
1.學校教育
在黨和政府對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大力支持下,清音藝術實現了以學校教育和專業(yè)院團培訓班的方式進行的傳承,這種方式更加系統、規(guī)范、專業(yè),有效促進了清音藝術的提升與高質量傳承。成都市文化局也在成都戲劇學校設立了曲藝專修班,對年輕的文藝工作者進行清音培訓。經過長期、系統的專業(yè)化教育,新一代的清音表演者已經成長起來,創(chuàng)造出不少符合新時代特色、人們審美需求的優(yōu)美曲目、表演形式以及演唱方法。
2.社會辦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不斷深化的認知,人們對培養(yǎng)青少年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需求,一些民間藝術教育機構從中看到了發(fā)展契機。它們開始通過開辦商業(yè)性的清音培訓班、藝術教習班等方式參與到清音藝術的傳承傳播工作中,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不同于學校教育又有別于師徒傳承的新傳承方式——興趣培養(yǎng)或文化素質培育。由于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藝的代表性曲種,國內其他地方的藝術培訓機構也有將其納入培訓范圍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四川清音的傳播地區(qū)范圍,并通過專業(yè)教學或業(yè)余的興趣教育將大眾帶入到了清音的藝術殿堂中,為清音的傳播發(fā)展培育了一定的觀眾群體,也讓清音藝術更加走近基層群眾,使清音的傳承更加普及化、大眾化。
二、四川清音傳承面臨的困境
(一)市場需求發(fā)生變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不少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正面臨社會文化多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受眾群體欣賞習慣、審美口味的變化使得民間傳統藝術市場需求萎縮、演出組織生存堪憂等情況,導致傳統藝術遭遇有失傳承的風險。在市場的沖擊下,四川清音等傳統藝術表演處于競爭的相對弱勢地位,亦存在逐漸被其他現代藝術表演形式取代的危險。從傳承和普及的現狀來看,四川清音在四川省內的影響力雖然依然存在,但不應忽視的是,它的影響力處于逐漸下降的趨勢,往往只是作為傳統民間文化或非物質遺產的象征之一,多是在節(jié)假日的慶?;顒雍捅硌葜凶鳛楸A艄?jié)目登臺獻藝。
(二)傳承人面臨生存壓力
目前,因演出市場的冷清、消費水平日益高漲,尤其是受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國演出市場全面停業(yè),讓一些清音藝人尤其是民間藝人不得不放棄傳承多代的表演技能,轉而另謀出路。應當看到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清音并沒有成為大部分藝人的事業(yè)追求,而僅僅是他們的謀生技能。藝人堅守崗位、傳承清音藝術固然讓人感動,但如果沒有了生活的基本保障,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表演者事實上都無法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工作上。[2]
(三)受眾和傳播陣地的丟失
過去,四川清音一般都是由街頭藝人在四川地區(qū)的街頭流動或在茶館、書館、飯店中駐場表演,曲調優(yōu)美俏皮,深受大眾的喜愛;而現代,曾幾何時清音類似現代流行歌曲的受歡迎狀況已然不再。
三、四川清音表演的新模式
作為牌子曲類的曲藝形式,四川清音曲調豐富、唱腔優(yōu)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多支小調,200多支唱段。其中大調以唱敘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以抒情為主。如何讓古老的清音吸引現代的觀眾,讓大家從中感受到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是清音從藝工作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一)兼采多種音樂表現形式
清音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已非常成熟,未來需要在保留根本和充分借鑒眾多前輩、大家創(chuàng)演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例如,清音表演藝術家孟慶華就曾把傳統清音曲目《布谷鳥兒咕咕叫》改編成器樂表演的形式,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了實現清音的現代傳承和發(fā)展,應當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曲藝表演的形式、現代民歌民謠的演唱方式,不斷豐富充實并發(fā)展清音自身的當代表達。如果我們不斷地將不同的音樂藝術門類進行改變,融入新的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出新的唱腔,就能夠呈現出不同于傳統清音的音樂風格和音響形式[3]。
(二)繁榮清音曲目創(chuàng)作
作為牌子曲類的曲種,清音的創(chuàng)作表演不應被束縛在傳統曲目和“裝曲牌”曲詞的變化上,而應在創(chuàng)新性轉化上下功夫。要在曲牌和保留傳統配器的基礎上,逐漸融入符合當代受眾欣賞和審美需求的音樂符號,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更要緊貼時代、緊貼社會、緊貼大眾,用當代觀眾和聽眾最熟悉語言講述當代的故事。
(三)創(chuàng)新演唱方式
清音的發(fā)展從來沒有離開過演唱方式的創(chuàng)新,揚州清曲、蘇州彈詞、京韻大鼓等曲種都在清音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近年來,以“哈哈腔”為代表的清音唱腔得到很好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傳統唱法與西方聲樂發(fā)聲方法的結合上。美聲唱法、發(fā)聲位置、發(fā)聲控制、用氣、共鳴等技巧在清音演唱中得到借鑒和適當運用,不但有效解決了清音存在的音域廣度寬及持久性問題,而且還展現出了清音藝術的包容性,有效提高了清音的音律效果。未來,更要在演唱方式上吸收借鑒各類音樂藝術的優(yōu)長,不斷豐富清音的演唱方式,提升演唱效果。
四、結語
清音作為四川地區(qū)的重要曲種,已經歷了三百多年的發(fā)展。清音的藝術家們一直遵循著“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并沒有完全失去生存、傳承和發(fā)展的土壤。
參考文獻:
[1]李琴.政府主導下的四川清音傳承活動淺析[J].北方音樂,2013,(08).
[2]鄧敏,楊小維.四川清音傳承模式探索——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J].北方音樂,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