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清
摘要:隨著移動客戶端的廣泛使用,網絡媒體逐漸成為民眾獲取新聞的主要信息渠道,網絡新聞具有傳播廣、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點,能在一定時間內引起民眾的廣泛熱議。但一些網絡媒體熱衷于性別議題新聞報道,尤其是對性侵新聞進行炸作,經常出現披露了女性的生存環(huán)境等問題,廣受民眾詬病。這也和網絡新聞的“把關人”素質較低有直接關系。在一些性別議題新聞中,女性成為吸引點擊量的“噱頭”,這不僅損害了女性的人權,加劇了性別不平等,也不利于我國法治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網絡新聞對民眾的價值觀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擁有“把關人”職能的編輯,在網絡新聞報道中具有引導輿論、價值取向等重要作用,更應該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傳達積極和正面的性別觀念與價值思想。
關鍵詞:性別議題 網絡新聞 網絡編輯 社會責任
基金項目:2018年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課題名稱《互聯網時代性別議題新聞女性形象分析》(課題編號:gxun-chxps201838)。
2018年,美國反性騷擾運動“Me Too”來到中國后,“章文事件”在新浪微博爆出,知名女作家蔣方舟、媒體人易小荷隨后發(fā)文表示自己也曾遭受其性騷擾。以此事件作為導火索,女性網民紛紛發(fā)聲,披露一系列知名人士性侵丑聞,對性侵進行反擊。
性別議題是關于女性發(fā)展的輿論焦點,女性性別意識的解放意味著女性受眾對自身的生存境遇、人權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網絡新聞的制作傳播主體受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影響或性別意識缺失,導致性別議題新聞呈現歧視女性的錯誤,阻礙了男女平等的進程。網絡編輯在網絡新聞報道中有著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肩負改善這一現狀的社會職責。本文試圖分析網絡編輯與性別議題新聞的關系,探索改善性別議題媒體表達的新路徑。
網絡編輯概況
網絡新聞傳播是依靠信息技術而發(fā)展起來的新聞傳播方式,以互聯網、移動媒體為主要媒介,具有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互動性強等特點。網絡新聞的傳播渠道有門戶網站、微博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其中微博、微信兩個社交媒體,擁有龐大的用戶數量,其主要特征包括傳播成本低、網民身份雙重性等。這些特點使得網絡媒體變成了公共場所,大家都可以發(fā)表意見。在這一個巨大的輿論場之中,對網絡新聞編輯提出了新的職業(yè)要求和道德標準。
網絡編輯的職業(yè)能力要求。隨著時代發(fā)展,信息傳播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網絡編輯作為適應互聯網時代而產生的職業(yè),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編輯相比,網絡編輯“把關人”職責依然存在,其工作主要內容是采集素材、對稿件進行加工整理。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要求網絡新聞編輯還應具備更多的工作能力。首先,在面對網絡海量信息時,要擁有甄別信息真假的能力和挖掘熱點新聞的敏感度;其次,掌握新媒體功能特性,擁有新媒體信息傳播平臺運營能力,善于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報道;再次,要掌握新媒體信息傳播趨勢,對輿論方向有一定的預見能力和把控能力;最后,要有堅強的抗壓能力,處理大量碎片式信息加劇了網絡編輯的工作強度。
網絡編輯的社會責任。網絡編輯在從事編輯活動中應該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大眾傳媒作為社會公共媒介,不僅影響大眾的價值觀念、文化思想、行為模式,還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1991年1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要求我國新聞工作者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新聞紀律。
首先,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編輯理念,網絡新聞的服務對象依然是人民群眾,即要把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放在中心地位。在編輯過程中,在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基礎上,要尊重新聞人物的人格尊嚴及隱私權。
其次,應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網絡編輯活動應該建立在合法的行為之上,通過合法渠道獲得新聞來源。由于網絡新聞媒體沒有采編權,所以很多網絡新聞來自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因為網絡信息的易復制性,當今的互聯網版權侵權問題尤為嚴重。作為社會文化行業(yè)的工作者,要有知識產權意識,維護作者勞動成果的合法權益。
最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先進文化思想。網絡編輯是網絡新聞的“把關人”,網絡新聞中的價值觀影響著公眾價值觀的形成,這就要求在新聞制作中應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公眾抵制惡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性別議題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本文所指的“性別議題”即社會性別議題,是指圍繞社會性別而展開的各種社會性討論,它不只是關于女性的報道,還包括有關公共政策、性別觀念、兩性關系、性別平等的報道等。性別議題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利用女性肖像進行營銷。以事件人物照片為主要新聞圖片是非常常見的報道方式。以性侵新聞為例,在2018年發(fā)生的“鄭州空姐乘滴滴遇害”“溫州女孩乘滴滴遇害”兩起案件中,新聞發(fā)出伊始,網絡鋪天蓋地的傳播都是兩位受害者的照片。雖然經過了馬賽克處理,但是不難讓人看出受害者的相貌特征。
新聞受眾在接受新聞時有一種心理定勢,越接近自己的事物越關注,在心理上容易產生代入感。因此,一些自媒體利用受害者照片追求新聞的接近性,無論是后續(xù)新聞還是在微博話題中都使用到了受害者的照片,增加話題熱議程度。
然而,受害者照片被廣泛傳播之后,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自媒體甚至利用受害者照片“蹭熱點”營銷,使用案件受害者肖像,文案內容強調“漂亮女生”,意圖將流量引入其他鏈接。無論是新聞自媒體還是非新聞自媒體,對于此類案件的報道方式都能反映出當下的性別新聞報道視角多以男權視角為主,女性處于一個“被看”的地位,以女性身體為消費“噱頭”。
缺乏對性侵受害者的保護意識。性侵是性別新聞中較受關注的話題,由于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受害者保護意識淡薄,在報道中過度追求新聞效果,罔顧受害者的隱私權、肖像權等人權。2018 年 1 月 30 日晚,澎湃新聞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尋找湯蘭蘭:少女稱遭親友性侵,11人入獄多年,其人“失聯”》的報道,《新京報》就此發(fā)表評論《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這么“失聯”著》,這兩篇文章先后發(fā)出,其論調意指這起十年前的性侵案件可能為冤假錯案,并且在文章中公開受害者湯蘭蘭的信息。
相較國外新聞行業(yè)的受害者保護意識,我國新聞領域受害者保護意識還有待加強。2018年9月,京東創(chuàng)始人劉強東因涉嫌性侵女大學生在美國明州被捕,外網對受害者保護意識極強,沒有公布任何有關受害者信息。
隱形性別歧視。近年來,一些媒體為了制造新聞話題,為女性貼上各種妖魔化的標簽。2018年7月10,話題“女博士畢業(yè)前分手”登上微博熱搜,該視頻新聞報道了上海一名女博士在畢業(yè)前夕和男友分手,母親稱支持女兒念書,不希望女兒成為生育機器。這條新聞看似非?!罢芰俊保鋵崊s藏著隱形的歧視,“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了婚戀市場的邊緣者。2018年8月,澎湃新聞《女司機等于“馬路殺手”?數據告訴你真相》中的數據調查顯示,2016年全年的交通事故報道中,“男司機”134篇,而“女司機”則有510篇,其中在標題里強調“女司機”的比例為44.3%,仍然熱衷于為女性貼標簽。
成因分析
宏觀原因。首先是經濟利益驅使。 新聞網站、自媒體的經營需要資金來運轉,“流量變現”是其最基本的盈利方式,依靠流量數據來拉動廣告收入。由于男權視角下對女性的“凝視”能帶來“流量變現”,所以在網絡新聞制作中,女性一直是被消費的對象,新聞內容、新聞標題利用女性作為吸引眼球的素材。然而,這種惡俗觀念對公眾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加深了公眾對性別的刻板成見。
其次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失。人格尊嚴是人格權益的基礎,對隱私權的保護即是保護人的尊嚴。在我國,隱私權屬于一種具體的人格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利?!稇椃ā返谌藯l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睹穹ㄍ▌t》第一百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秼D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婦女的肖像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肚謾嘭熑畏ā返诙l規(guī)定民事權益范圍中也包括了肖像權、隱私權。然而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健全,基本上沒有專門針對性的保護規(guī)定和條例。
微觀原因。首先是受眾的獵奇心理。獵奇心理是受眾獲得有關新奇事物或新奇現象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網絡編輯肩負著為受眾篩選信息的重任,在選擇整理的過程中,難免會偏向于受眾的喜好。一些編輯在引導受眾的獵奇心理時,沒有注重度的把控,罔顧新聞倫理與規(guī)范,導致一些低俗化、娛樂化的低質量新聞出現。
其次是從業(yè)人員缺乏性別平等意識。媒體中性別歧視現象的存在,歸根到底是因為從業(yè)者本身就缺乏性別平等觀念和正確的性別意識。編輯活動是對已有稿件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通過選擇、加工、整理從而制成完整的作品。因而一個缺乏性別平等意識的網絡編輯,易導致新聞內容和價值產生非客觀的傾向性。
改善對策
首先,編輯應加強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要加強“把關人”責任意識,提升個人性別觀念,增加性別敏感,引導積極正面的性別觀念,強化性別平等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聞觀,尊重人權,遵從新聞倫理杜絕以犧牲女性人權獲得經濟效益現象的發(fā)生。
其次,政府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政府部門以強有力的監(jiān)控與引導,在新聞傳播中消除性別歧視,并利用有關宣傳部門對大眾宣揚性別平等觀念;加快網絡傳播領域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構建對網絡傳播中性別歧視現象的監(jiān)督機制。
最后,網民應加強個人素養(yǎng)。網民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新聞品位,自覺抵制低俗劣質新聞;在接收新聞信息時,保持獨立思考,以多元化角度看待性別議題新聞。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曹 晉:《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理論與實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2.李鄢宏:《網絡新聞傳播中的“把關人”特點》,《科技傳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