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龍,孫蓉,楊娟
(四川省綿陽市中醫(yī)醫(yī)院老年病科,綿陽 621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自2019年12月8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流行以來,其在中國及境外的快速傳播已構成全球性的緊急情況。國際衛(wèi)生組織將引起此次肺炎的病毒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人群對2019-nCoV普遍易感,而針對合并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尤其為甚,老年患者感染2019-nCoV后危重癥的比例及死亡率均較高,由此可能引發(fā)一系列的負性情緒甚至心理問題。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患者居家隔離期間的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以期在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為調整或治療老年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指明方向。
選取四川省綿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建立的老年患者信息管理群里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60~92(72.6±12.1)歲,其中男性39例,女性47例?;颊咧幸鸦?4例(74.42%),離異或喪偶者22例(25.58%)。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6例(18.60%),中學或中專43例(50.00%),大專及以上27例(31.40%)。并發(fā)1種疾病2例(2.33%),≥2種疾病84例(97.67%)。伴有高血壓41例(47.67%),糖尿病28例(32.5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37.21%)。居住在城市52例(60.47%),鄉(xiāng)鎮(zhèn)21例(24.42%),農(nóng)村13例(15.12%)。有湖北或武漢接觸史的僅1例(1.16%),無接觸史85例(98.84%)。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自己能夠或在家屬協(xié)助下熟練運用手機或電腦;(3)患者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不愿意參與此研究及神志不清、有精神疾患或溝通障礙不配合者。
(1)一般資料調查。參考產(chǎn)生焦慮抑郁相關因素分析的文獻[1,2],收集入選患者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地、居住狀態(tài)、伴隨相關疾病、是否有與武漢及湖北接觸史、對COVID-19疫情是否有擔憂、口罩是否充足及慢性病基礎疾病藥物是否充足等情況。(2)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3]對患者進行焦慮及抑郁狀態(tài)評估。其中SAS共有20個條目,按1~4分計;<50分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SAS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64。SDS亦有20個條目,按1~4分計; <53分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SDS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46。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采用電話、微信、QQ等對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并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員向研究對象解釋問卷的各項內容及填寫要求,使其理解后獨立或在家屬協(xié)助下完成填寫,調查過程遵守保密原則。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86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有效回收率100%。
86例老年病患者總體焦慮評分31.25~82.21(54.88±11.84)分,有焦慮狀態(tài)85例(98.84%),無焦慮者1例(1.16%),其中輕度焦慮20例(23.53%),中度焦慮53例(62.35%),重度焦慮12例(14.12%)。86例老年患者抑郁評分26.25~86.42(52.20±13.36)分,有抑郁狀態(tài)68例(79.07%),無抑郁者18例(20.93%),其中輕度抑郁44例(64.71%),中度抑郁18例(26.47%),重度抑郁6例(8.82%)。
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武漢或湖北接觸史、居住地、口罩是否充足、是否了解COVID-19最新狀態(tài)、COVID-19疫情對生活的影響、基礎疾病藥物用量是否充足、居住地、伴隨疾病、對疫情擔憂情況、慢性病遵醫(yī)囑用藥等情況的焦慮或抑郁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分別以焦慮及抑郁得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對疫情擔憂、COVID-19疫情對生活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慢性病遵醫(yī)囑用藥情況差對老年病患者焦慮影響較大(均P<0.05);居住地(包括城市、鄉(xiāng)鎮(zhèn)及農(nóng)村)、身邊有人感染2019-nCoV對老年病患者抑郁影響較大(P<0.05;表2)。
表1 COVID-19疫情期間影響老年病患者發(fā)生焦慮或抑郁的單因素分析
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表2 COVID-19疫情期間影響老年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本調查結果顯示,居住地是影響老年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居住在城市的老年患者其焦慮抑郁得分明顯高于居住在鄉(xiāng)鎮(zhèn)及農(nóng)村的老年患者,而居住在鄉(xiāng)鎮(zhèn)的老年患者其焦慮抑郁得分又高于農(nóng)村的老年患者,這可能主要與老年患者生活方式、生活場所受限制、生活單一枯燥、共同居住人員等有關。居住在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老年患者,其生活自由度相對較高、生活環(huán)境相對舒適及寬松,因此在COVID-19疫情期間生活方式和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同時本調查結果顯示,老年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隨著對COVID-19疫情擔憂的程度呈明顯上升趨勢,同時身邊有人感染情況也會增加焦慮及抑郁的狀態(tài)。隨著疫情的進展,焦慮、恐慌等社會心理問題逐漸凸顯,這與2003年SARS 爆發(fā)早期易產(chǎn)生的一系列精神心理問題相似[4];同時COVID-19疫情對老年患者健康及生命的嚴重威脅本身就可導致以焦慮抑郁為主要表現(xiàn)的應激性相關精神心理問題的發(fā)生[5]。
相關研究證明,患1種慢性病時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的比例為16.07%,患2種慢性病時其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的比例為30.56%[6]。本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此次疫情期間老年患者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到影響。同時因COVID-19為新發(fā)型疾病,目前沒有疫苗及有效治療藥物,故一旦疫情控制不住大爆發(fā),首先老年患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就會明顯增高。因此,面對周邊有疫情發(fā)生時,應科學防護,聽從當?shù)卣靶l(wèi)生健康相關部門的指導安排,對于老年人更要幫其保持心態(tài)平和,調適心理狀態(tài),如多與家人或朋友交流,舒緩緊張不良情緒。若負性情緒持續(xù)時間較長,影響到正常生活時應及時尋求專業(yè)人員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目前COVID-19已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7]。在此期間各地政府、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相繼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大家居家隔離。有文獻報道,老年患者中焦慮抑郁障礙共病很常見,而且共病患者臨床癥狀更嚴重,更為復雜[8]。同時相關文獻研究表明,焦慮抑郁癥的病因與機體老化,尤其是老年性退行性的改變可能有很大關系,也可能與老年期頻繁遭受精神挫折有關[9]。有報道稱,COVID-19患者中約50%以上伴有慢性基礎疾病,其中老年患者比例更高,這就提示老年患者是高易感人群[10,11]。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導致不斷增加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易引發(fā)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12],而老年患者人群的易感性無疑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盡管國家相關部門已經(jīng)發(fā)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13],但目前對于COVID-19疫情影響的老年患者人群的心理問題關注仍嚴重不足。因此,在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針對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進行評估、援助、治療和服務迫在眉睫。首先,應為老年患者提供及時和準確的COVID-19相關疫情信息,對他們做好防護措施及心理疏導,以緩解其恐慌情緒;其次,可借助電話、微信、qq等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平臺為老年患者搭建心理咨詢服務,對在COVID-19流行期間早期發(fā)現(xiàn)的老年患者心理問題及時予以心理援助。
綜上所述,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礙問題,尤其對于老年患者,其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更是明顯存在。在COVID-19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應積極將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針對不同類型分類實施干預,加強對老年患者這一特殊群體精神健康的關注,以減輕其心理傷害,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