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凱
摘 要:隨著速裁程序在全國范圍內的運行,基于認罪認罰的刑事案件審理效率大幅度提高,我國案多人少的司法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這對優(yōu)化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有著重大意義。然而該程序在具體的實踐運行中仍存在一些瑕疵,例如訴前程序中偵查時間過長,三階段的訴訟構造模式有待進一步精簡優(yōu)化,以及值班律師權力、地位不明朗等等。因此,為了實現(xiàn)速裁程序的立法訴求,快速分流掉輕微的刑事案件,有必要從效率價值的視角下審視上述疑難問題,探索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改良方案,以保障該程序在我國司法體系中更為和諧、順暢地運行。
關鍵詞:刑事速裁程序;效率提升;“刑拘直訴”制度
自刑事速裁程序在我國萌芽以來,不斷有新的適用辦法出臺,增進完善了該程序的相關機制和配套制度。至201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將刑事速裁程序確立為我國司法體系的一環(huán)。
與普通程序以公正價值為導向、簡易程序兼顧公正與效率價值為導向不同,刑事速裁程序的構建應當以效率作為其價值導向。因此,評判刑事速裁程序構造合理性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考察其效率價值是否能在各個流程充分體現(xiàn)。自該程序普遍實施,我國的輕罪案件得到了有效分流,刑事審判得到了繁簡分層,在盡力壓縮輕罪且認罪認罰案件辦案周期的同時,有助于將更多的司法資源流向疑難、復雜等案件,進而緩解司法資源緊張的難題,實現(xiàn)速裁程序以公正為底線、效率為導向的多元價值。
一、以效率為指導價值的速裁程序
價值取向是速裁程序的核心理論問題,其價值體系具體包括三大方面:效率價值、程序公正價值和實體公正價值。對于多元的價值體系,價值的取向往往在于所依附程序的構造目的。有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全國法院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900021人,占生效判決人數(shù)的76.65%;2013年934011人,占80.61%;2014年980004件,占82.73%。從中不妨看出,如果將這些輕罪案件通過速裁程序進行分流,那么案件的流向會更具分層性、針對性,從而有效緩解司法機制中資源短缺的現(xiàn)況,更大程度地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而這正是速裁程序設立之初的目的所在。
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二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被告人認罪認罰并同意適用速裁程序的,可以適用速裁程序。可見,速裁程序的立法訴求,就是在不違反基本的訴訟原則前提下以高效率分流掉大部分的輕微刑事案件,迅速審結案件,從而緩解刑事法官長期面臨的審判壓力,同時能夠給與犯罪分子一定的量刑優(yōu)惠,激勵其認罪認罰,實現(xiàn)改造罪犯和快速審判的雙重的目的。
因此,為了實現(xiàn)刑事速裁程序的價值,盡量避免價值之間的沖突,應當樹立效率價值優(yōu)先原則以及保障最低限度公正價值原則。文章著重將效率價值置于優(yōu)先位置,并以此為切入點檢視速裁程序的運作,為完善其構造模式,提升全流程的辦案效率提出建議。
二、提升速裁程序效率所面臨的問題和結癥
雖然刑事速裁程序的探索已初有成效,其適用率不斷攀升,但和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相比,速裁程序在制度適用上仍為年輕,不銜接、不明確等諸多因素在實際運行中逐漸凸顯,成為制約該制度效率提升的主要問題,為此,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和評議。
(一)訴前程序
偵查階段時間過長。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法院以100件速裁案件為樣本,通過綜合性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100件樣本的平均偵查天數(shù)為80天,平均審查起訴天數(shù)為10天,法院的審理天數(shù)為8天。實際運行中,雖然實現(xiàn)了審判周期的大幅度壓縮,但偵查天數(shù)過長所呈現(xiàn)出的不匹配問題值得我們注意。我國刑訴法規(guī)定,速裁程序案件的審判期限一般為十日,對可能判處有期徒刑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并且規(guī)定,速裁程序審理案件不受送達期限的限制,不用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但該條文沒有限制羈押期限,而且羈押期限在某種程度上可自動延長,即可無休止地延長辦案期限??梢姵绦蚋母镏匦娜匀辉谟趯徟须A段,但僅僅縮短審理期限只能發(fā)揮有限作用,唯有將視角轉向多維度的訴訟階段并予以簡化,才能充分發(fā)揮速裁程序的實際功效,從本質上減少訴訟成本的消耗,取得預期的改革效果。
(二)三階段的訴訟構造模式
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工作內容的重疊。檢察機關在審查批準逮捕階段需審查案卷的相關材料和證據(jù),這點基本被審查起訴所涵蓋,并且部分審查批捕詢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情形也同樣被審查起訴吸收。這種狀況造成了程序之間的重復、冗長,限制了各機關快速辦案的能力。速裁案件本身大抵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已基本確實、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案件,但需要經過頻繁的訴訟決策環(huán)節(jié),諸多手續(xù)在不同階段之間報批流轉,造成工作內容的重疊,客觀導致了辦案周期過長。因此,速裁程序是否可以突破原有的偵查、起訴、審判三階段的訴訟構造,進一步精簡案件的流轉程序?
(三)值班律師制度
值班律師權力、地位不明朗。效率價值處于優(yōu)先地位,并不意味著速裁程序以犧牲大量公正價值作為代價。相反,保障案件的公正性恰恰能夠提高案件審理的效率。假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受脅迫、威逼、利誘而認罪認罰,那么案件將由速裁程序轉為普通程序重新審理,從另一方面造成司法成本的浪費。因此在認罪認罰中,引入值班律師制度來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值班律師的職責僅限定于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具結時在場,與辯護人相區(qū)分,法律未直接賦予值班律師閱卷和會見的權力,并將辯護人出庭辯護的職能排除在外,這導致了值班律師職能的天然不足,否定了其為辯護人的地位。此外,立法機關雖然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約見律師的權力,但并沒有賦予值班律師啟動約見的權力,導致值班律師難以充分了解案件詳情。因此在實踐中,值班律師有可能會被異化為“見證人”,職能轉變?yōu)橐娮C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簽署具結書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值班律師制度設立的初衷,難以切實地保障被告人的權益。基于此,為了進一步有效提高速裁程序的適用率,有關值班律師權力、地位的具體規(guī)范仍需新文件的落實與完善。
三、針對上述問題的改良建議
(一)公安機關積極適用速裁程序
有學者認為偵查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偵查取證而非認罪協(xié)商。其實不然,認罪協(xié)商與認罪認罰并不等同,認罪認罰制度適用于偵查、起訴、審判各個階段,任何出于自愿、真實的認罪認罰都值得被采納,此中的自首制度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因此,偵查機關應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對于明顯符合速裁程序啟動條件的案件,公安機關可向檢察院提出按速裁程序辦理的建議。偵查機關積極參與、適用速裁程序,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收集確實證據(jù),從而減少簡單案件不必要的時間消耗,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對提高偵查效率有著重大意義?;诖?,將速裁程序啟動節(jié)點前置,建立偵查階段的速裁程序制度不失為新的改革思路。
(二)推展“刑拘直訴”制度
為避免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部分職能的重疊,提高偵查和起訴階段的協(xié)調性,對于符合速裁程序啟動條件的輕微刑事案件,偵查機關可在做出刑事拘留的決定后不再向檢察機關申請批準逮捕,而是由檢察機關直接審查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該舉措通過減少案件的流轉過程,實現(xiàn)了對輕微刑事案件繁簡分流、簡案快辦的司法訴求,縮短了涉案人員的未決羈押時間,有效避免了訴訟拖延等問題。據(jù)了解,有地區(qū)展開“刑拘直訴”制度的試點工作后刑事案件辦案周期得到了較大幅度縮減,取得可人的績效。由此可見,“刑拘直訴”制度是推行審判中心改革、司法體制改革中的有益探索。另外,“刑拘直訴”制度可能首次突破了我國“流水作業(yè)”式的訴訟構造模式。這種變化帶來了偵查、起訴和審判程序的合并與簡化,使得三階段間的銜接更為順暢和諧。并且辦案人員的合一有利于精簡輕微刑事案件的辦案決策環(huán)節(jié),避免了工作內容的重疊,從而保障被羈押人員快速審判的權利。所以筆者認為,速裁程序的構造不同于普通和簡易程序,改革者應不怕試錯,大膽改革,創(chuàng)立出具有速裁特色的新制度。
(三)明確值班律師的權利、地位
適用速裁程序的核心前提是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而認罪認罰以自愿性為原則,基于此情況,完善值班律師制度,保障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努力拓展班律師覆蓋度的同時,確保值班律師幫助的有效性是其重中之重。明確值班律師的權力是保障有效性的有力措施,不妨建議立法機關賦予值班律師開啟會見的權利,即可向辦案機關申請會見涉案當事人。該措施不僅促使了犯罪嫌疑人與律師的及時聯(lián)絡,而且避免了值班律師異化為“見證人”的情形,有利于在了解案件情況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量刑意見,保障犯罪嫌疑人順利簽署具結書,提高了司法效率。同樣,值班律師的地位亟待明確。將值班律師辯護人化,賦予其相關權利并完善相關規(guī)范文件是新的改革思路。不妨建議值班律師有權利全程參與、跟進案件,值班律師可與被告人鑒定委托書,在審判階段以辯護人身份參與法庭審理,進行辯護活動。如此,便能更好地保障那些無力委托辯護人的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促使速裁活動的順利進行。
此外,我國刑訴法已有規(guī)定,法院、檢察院、看守所應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為此,各機關可實施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措施,比如設立值班律師會見室、值班室等,為律師及時提供法律幫助提供場所,進而推進各機關簡案快辦的能力。
四、結語
刑事速裁程序相較于已施行多年的普通和簡易程序,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不斷地完善磨合,從而探索出契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立體、綜合性的速裁制度。其所追求的效率理念,是對現(xiàn)階段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良好回應,通過檢視各階段制約訴訟效率提升的問題與結癥,并提出相應的改良措施,有利于完善速裁程序在實際運行中的瑕疵之處,從而促進案件的繁簡分流,提高刑事案件的訴訟效率。
參考文獻
[1] 汪建成.以效率為價值導向的刑事速裁程序論綱[J].政法論壇,2016,34(01):119-124.
[2] 袁定波.刑事速裁試點過半“簡”程序不“減”權利[J].中國審判,2015(17):11-13.
[3] 孔令勇.刑事速裁程序價值的理論闡釋與沖突衡平[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2(04):27-44.
[4] 徐明敏.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訴訟效率全流程提升的困境與出路——基于S市C區(qū)法院速裁程序運行情況的實證考察[A].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與刑事審判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30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下)[C].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法官學院科研部,2019:12.
[5] 陳瑞華.“認罪認罰從寬”改革的理論反思——基于刑事速裁程序運行經驗的考察[J].當代法學,2016,30(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