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誠
一
湘江出長沙古城,進入望城地界,經(jīng)過一個叫“月亮”的島,慢慢就到了一個叫銅官的地方。
至此,湘江水平如鏡,碧綠的江水如翡翠一樣,澄澈而沉靜。江中蔥蘢的小島,時而飛出綠色的小鳥,在水面上游弋覓食。兩岸參天的古樹,連成一片,像一道綠色的長城,護衛(wèi)著這條河流。
在古樹的綠蔭下,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艘艘船只,揚起風(fēng)帆,逆水上行。至于那些打漁的小船,劃著小槳,不時在江面穿梭著,構(gòu)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此情此景,將這條湖南的母親河妝扮得格外美麗。
銅官是一個生產(chǎn)陶瓷的地方,是中國唐朝彩瓷的發(fā)源地。自唐初以來,所產(chǎn)的陶瓷就源源不斷地經(jīng)過水上絲綢之路,出口到阿拉伯、歐洲、非洲等國家。那首最有名的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最早便是刻在銅官的陶器上的。
在銅官窯上游不遠(yuǎn)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山,山下有一個古老的山村,叫“書堂山”,這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故鄉(xiāng)。
隋唐時,長沙不稱長沙,而稱潭州。公元557年,歐陽詢出生于潭州臨湘(今長沙望城)一個大家庭里。
歐陽詢祖父歐陽頠曾任南梁征南大將軍等職,父親歐陽紇曾任南陳左衛(wèi)將軍,因謀反被擒,舉家上下悉數(shù)被殺,僅歐陽詢一人因逃匿而幸免。此時歐陽詢年僅13歲。兩個月后,皇太后駕崩,大赦天下。歐陽詢因此而免死,逃過一劫,并被父親生前好友收養(yǎng)。成人后,因為有才,一直在隋唐官府中任職。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秦王李世民大破竇建德,平定河北。因為歐陽詢在隋朝時與高祖李淵交情甚厚,被授予侍中一職,當(dāng)時他年已65歲。在大唐盛世,他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xué)士等職,頗受重用。
歐陽詢自幼聰敏勤學(xué),讀書過目不忘,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讀《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他尤其愛好書法,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傳說,有一次他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一塊石碑上有字印,便下馬查看,發(fā)現(xiàn)是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當(dāng)時觀看了一陣,就離開了。但剛走幾步,他又忍不住返回來,下馬觀賞,欣賞贊嘆良久,不愿離去。最后,干脆鋪上氈子坐下來反復(fù)揣摩,竟在碑旁一連坐臥了三天,方才離去,從而留下“駐馬觀碑”的佳話。
書堂山主峰海拔196米,是湘江岸邊突兀而起的一座高山。因山形酷似筆架,舊稱筆架山。因歐陽詢出生于此,生活多年,讀書練字,頗有成就,后稱“書堂山”。
有府志說,書堂山“在長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巒攢秀。唐歐陽詢父子讀書處,今尚有洗筆池、讀書臺在寺側(cè)。明統(tǒng)志云: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歐陽詢讀書于此?!?/p>
據(jù)傳,歐陽詢及其四子歐陽通曾僻居此山20年,日以臨池為課,夜以讀書為樂,或?qū)び奶狡嬗诠拍竟质g,或談詩論文于清泉碧水之地,過著平靜恬淡的田園生活。
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jié)出練書習(xí)字的八法。他所撰的《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學(xué)書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比較具體地總結(jié)了書法用筆、結(jié)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xué)要求,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chǎn)。
其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其所書寫的《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最有名的古銅幣“開元通寶”上的面文,也是由歐陽詢題寫的?!伴_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古代發(fā)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伴_元通寶”四個字書法端莊,雍容嫻雅,“含八分及隸體”,開創(chuàng)了我國錢幣史上由名人書寫錢幣文的歷史。同時,“開元通寶”銅錢結(jié)束了我國古代千余年的紀(jì)重錢幣歷史,首創(chuàng)了“寶文”錢制。無論是在書法史上還是錢幣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書堂山景色綺麗,空氣清新,至今保存有洗筆泉、讀書臺等多處遺跡,其中讀書臺址、玉案攤書、洗筆泉池、太子圍圩、雙楓夾道、檜柏連珠、稻香泉涌、歐陽閣峙被稱“書堂八景”。
清康乾間,鄭板橋到此拜謁,作詩《詠書堂山》,其詩將“書堂八景”巧妙地揉合進去,渾然天成:
麻潭長聳翠,石案永攤書;
雙楓今夾道,檜柏古連株。
稻香泉水涌,洗筆有泉池;
書堂稱故址,太子號圍圩。
近年來,經(jīng)過長沙市政府的投資打造,書堂山的景點基本修復(fù)。歐陽閣峙的一側(cè),建有歐陽詢紀(jì)念館,紀(jì)念館里不僅有歐陽詢生平介紹,還陳列展示有一些他的字跡真體拓本及所用的硯臺等物。
歐陽詢因書法而長壽,直到公元641年離世,活了84歲。他不僅是唐朝的著名官員,更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大家,為楷書四大家之一。他創(chuàng)立的“歐體”,流傳后世,至今仍為臨摹的范本。他被后世尊稱為“楷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書堂山海拔雖然不高,但這里走出的歐陽詢,是這里修成的“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坐高山仰止的高峰,其“楷圣”的地位,至今難以企及。
二
溯湘江上行,過湘潭、株洲、衡陽,便到了一個叫永州的地方。
永州是湘江的源頭湘水和瀟水的匯合之處,稱為“瀟湘”。兩條江在這里沖擊成一片平地,成為歷代以來人們居家落戶、商貿(mào)發(fā)達、文化燦爛的地方。
永州古稱“零陵”,因為舜帝南巡,駕崩于此葬于此而得名。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載:“(舜)踐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從此,永州、零陵一地兩名,開始了它們的交替輪回。
大唐開元二十五年(737),這里出生一個不同尋常的孩子,這就是唐代著名的“草圣”懷素。
懷素(737—799),字藏真,俗姓錢。他出生于一個官宦世家,曾祖父錢岳,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父親錢強,做過左衛(wèi)長史。其家族也是一個書香世家。其叔父錢起,字仲文,吳興人,大歷十才子之一。伯祖父釋惠融,僧人,書法家。表兄鄔彤,錢塘人,唐代著名書法家。
元結(jié)出任道州刺史,多次乘舟路過祁陽,對這個地方情有獨鐘,“愛其勝異,遂家溪畔”。又因自愛之故,別出心裁,以“吾”從“氵”,命溪曰“浯溪”;以“吾”從“廣”,建亭曰“痦亭”;以“吾”從“山”,命最高的石山曰“峿臺”,是為“三吾”。并分撰銘文,請篆書家季康、袁滋、瞿令問分別以“玉著”“鐘鼎”“懸針”篆體書刻于溪畔石上。
唐大歷六年(771),元結(jié)將10年前所撰《大唐中興頌》,請顏真卿大字正書摩刻于峿臺崖壁。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明代解縉在旁邊題“石鏡”詩:“水洗浯溪鏡石臺,漁舟花草映江開。不如元結(jié)中興頌,照見千秋事去來?!?/p>
《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63歲時所書,實為顏體最成熟、顏氏生平最得意的唯一巨幅杰作,堪稱顏氏翰墨之高峰。流動而又剛健的運筆、秀麗而又圓潤的點畫、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堅實的結(jié)構(gòu),形成質(zhì)樸雄強的氣勢,有如一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顯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剛而有禮”的風(fēng)度,令人百看不厭、拍案稱奇。唐以后歷代書家無不為之傾倒。清何紹基詩記:“歸舟十次經(jīng)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p>
自此以后,歷代名人紛至沓來,覽勝留題,摩刻于石,遂成遍崖密布的露天碑林。真是“溪山留勝跡,文字結(jié)奇緣?!鼻宕送跏康澰u贊:“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p>
浯溪是珍貴的書法石刻寶庫?,F(xiàn)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方,宋代116方,元代5方,明代84方,清代92方,民國9方,時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刻在30米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其作者薈萃了唐以來的歷代名家,可謂名流匯集、姿態(tài)萬千。
這里也是璀璨的文學(xué)藝術(shù)殿堂。浯溪碑林的詩詞作家歷代各有其代表,燦爛爭春。唐有“五言長城”劉長卿、古文運動家皇甫湜、神童詩人鄭谷等;宋有“江西詩派”之首領(lǐng)黃庭堅,“永嘉四靈”之首領(lǐng)徐照,“江湖派”之戴復(fù)古,“豪放派”詞人張孝祥、李清照,“婉約派”詞人秦少游,“田園詩派”范成大、楊萬里,理學(xué)家張拭、吳儆;元代有楊維禎、郝徑、宋渤、姚芾;明有解縉、王昌及晚明愛國詩人顧炎武、王夫子等;清代有“神韻派”創(chuàng)始人王士禎、“性靈派”的袁枚、“格調(diào)派”的朱琦、“太白派”的張九鉞等等??芍^詩派如云、大將如林。他們有的一人多碑,有的一碑多人。碑林現(xiàn)存完好,能辨認(rèn)的石刻中有詩詞218首,銘10篇,賦記16篇,聯(lián)語6幅,榜書38方,路標(biāo)5方,題名104方。遍崖密布,琳瑯滿目。
“揮毫當(dāng)?shù)媒街?,不到瀟湘豈有詩?”這是宋代大詩人陸游贊美永州的著名詩句。永州素以“錦繡瀟湘”馳名中外,自古以來,即為文人墨客的游覽勝地。唐以后,也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學(xué)士的流放之所。有人做過研究統(tǒng)計,唐宋時期,被貶湖南的官員最多,而永州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尤以柳宗元最為知名。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被貶至永州謫居10年,寫下了《永州八記》《捕蛇者說》《江雪》等大量詩文,成為傳世名篇。
宋代另一大文豪歐陽修也有“畫圖曾識零陵郡,今日方知畫不如”的名句。這些詩文同浯溪碑林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載入瀟湘文學(xué)和歷史的史冊。
沒想到的是,當(dāng)年元結(jié)的率性之舉,竟然成為傳閱千古的文化大觀,真是始料不及。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人的功績,也可以說是文化的魅力。
四
歷史總是像江河一樣,奔騰流淌。
自元結(jié)出任道州制史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著名宰相寇準(zhǔn)被貶為道州刺史。他們的到來,對當(dāng)?shù)氐恼?、?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至今,為紀(jì)念寇準(zhǔn)而修復(fù)的“寇公樓”,仍然屹立于道州的古城墻上。
寇準(zhǔn)被貶為道州刺史的前3年,道州誕生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后來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學(xué)派的開山鼻祖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出生于這里一個書香仕宦之家。父親周輔成為北宋真宗期間進士,曾任賀州桂嶺令。周敦頤自幼聰明好學(xué),飽讀詩書。15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進京投靠正在做龍圖閣學(xué)士的舅舅鄭向。在舅舅的督促和指導(dǎo)下,他刻苦學(xué)習(xí)經(jīng)史子集,20歲就以才聞名,后在江西、湖南、四川一帶為官。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xué)的開山鼻祖,他的理學(xué)思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后人將他創(chuàng)立的學(xué)派稱為“濂溪學(xué)”或“濂學(xué)”,該學(xué)成為湖湘學(xué)的重要思想淵源。他的兩個學(xué)生程顥、程頤兄弟后來成為北宋著名的哲學(xué)家、教育家,被尊為北宋理學(xué)的奠基者,世稱“周門二程”。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程頤身上。
周敦頤一生淡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脫的胸襟。
到了清代中晚期,這里又出了何氏家族,是清代中晚期一個聲名顯赫、以書藝享譽中外的重要文化世家。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何紹基,卻不知道其父何凌漢。知其子而不知其父,因為兒子的名氣實在太大了,足以遮掩父輩的光輝。
其實何凌漢是清朝的大臣、高官,官至戶部尚書,也是有名的藏書家和書法家。
據(jù)史料記載,何凌漢(1772-1840),字云門,號仙槎,清大臣、書法家。嘉慶十年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先后典廣東、山東、福建、浙江、順天府鄉(xiāng)試,又先后擔(dān)任順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禮部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等朝廷要職,還先后擔(dān)任山東學(xué)政、浙江學(xué)政、經(jīng)筵講官等重要職務(wù),是清中葉湖南籍為數(shù)不多的高官之一。他與陶澍同時期,比曾國藩、左宗棠等要早幾十年?!肚迨犯濉份d,道光十九年,“典順天鄉(xiāng)試,子紹基亦典試福建,父子同持文柄,時人榮之?!?/p>
何凌漢為官清廉,不治家產(chǎn),唯好藏書,對子女課書極嚴(yán)。培養(yǎng)出紹基、紹祺、紹業(yè)、紹京四個成才的兒子,四個兒子均習(xí)文善書,赫赫有名,人稱“何氏四杰”。
何凌漢擅小楷和行書,其小楷以歐陽詢楷書為宗,行書取法王羲之《圣教序》和董其昌,技法精熟,筆力精到,疏淡瀟灑,風(fēng)規(guī)自遠(yuǎn)。
其四個兒子中,以何紹基書法最為有名,被稱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著名書法家和詩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清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至國史館、武英殿總纂,精于經(jīng)史、說文,工書法,自成一家。其各體書熔鑄古人,草書尤為擅長。他的楷書取顏字結(jié)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他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tǒng),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于一爐,駿發(fā)雄強,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并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
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于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的書法更是爐火純青,享有盛譽。
道州何氏,從一代名儒何凌漢開始,中繼以何紹基兄弟,一直到其曾孫何維樸,綿延一百二十余年,前后涌現(xiàn)出七位書法名家,開創(chuàng)了一代書藝新風(fēng),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道奇異的文化景觀。
在道州古城東門外的東門村,至今保存有何紹基故居、進士樓、探花第、東洲草堂等古建筑及他們的一些墨跡。來到這里,你會深深感受到書法在這里的歷史沉淀和書法藝術(shù)生生不息的傳承。
大清咸豐十一年(1861),何紹基62歲,思鄉(xiāng)心切,應(yīng)湖南巡撫胡恕堂之邀,回湖南長沙城南書院講學(xué)。
講學(xué)之余,他經(jīng)常到附近游歷,看上了城南郊外的一座小山,作為自己的歸宿之所。這里原來秀峰云集、池塘春草、園柳鳴禽,是何紹基心中最理想的地方。光緒四年(1873),何病逝于蘇州,歸葬于這里。
何紹基墓坐東朝西,巽山乾向,墓前有一個池塘,遠(yuǎn)方湘江從左至右,滔滔流淌。左右有青龍白虎山環(huán)抱,藏風(fēng)聚氣,是一方風(fēng)水寶地。
1958年,“大躍進”時,墓園被毀。上世紀(jì)八十年代,該墓又多次被盜。直到前些年,在有識之士的呼吁下,才開始修復(fù)。
隨著城市的擴容,這里已成一片鬧市。周邊高樓林立,包圍著這方土地。有趣的是,連接這里的一條大道,叫書香路。而墓園對面遷來一所有名的學(xué)?!鞯轮袑W(xué),是因緣,還是巧合?
新修復(fù)的何紹基墓由拜道、墓圍、墓碑、筆架、拜臺、香爐等組成,呈圓形,花崗石砌墓圍,直徑5.6米,墓冢高0.8米,徑4米。冢首豎祁陽石墓碑三通,主碑高2米,寬0.6米,陰刻楷書“何公子貞大人墓”。兩側(cè)耳碑高1.7米,寬0.5米,陰刻其生平簡介。
有識之士呼吁,應(yīng)在何紹基墓旁建何紹基書法主題公園。政府部門聽取了這個意見,在其墓附近,不僅建設(shè)有涼亭水榭,也選擇了部分何紹基的書法精品,勒石進行陳列,使其成為一處很有湖湘文化底蘊的地方。人們漫步其中,不僅可以瞻仰何紹基墓,也可以參觀何紹基書法碑刻,了解何紹基先生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獲得美好的享受。尤其是書法家或者書法愛好者們到長沙后,這里成為不可不去的地方。
五
湖南自古稱為“三湘四水”,這四水是指湘江、資江、沅水和澧水。湘江和資江都發(fā)源于南嶺山脈,它們最長的源頭相距只有幾十公里。
資江位于湘江之西,正源源于廣西的資源,流經(jīng)湖南的邵陽、婁底、益陽,注入洞庭湖。
資江流經(jīng)益陽的安化,到了小淹這個地方,江中有一個石頭,像一個巨大的石印,巍然屹立于江心,任億萬年洪水沖擊,永遠(yuǎn)不倒,當(dāng)?shù)厝朔Q為“印心石”。
大清道光十五年(1835)冬,這里有“晚清第一人才”之稱的陶澍(1779—1839)因政績卓著被點名進京述職,見到了道光皇帝。道光對勤于政務(wù)的陶澍頗有好感,半個多月召見陶澍達14次。
有一天,道光皇帝忽然問到陶澍的家鄉(xiāng),陶澍便講起家鄉(xiāng)的“印心石”,以及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讀的故事。道光皇帝覺得十分有趣,龍顏大悅,親筆題寫了兩塊“印心石屋”匾額,賜給這個愛臣。
兩年過后,這里又出生一個奇人,后來因為書法,成為皇帝的坐上嘉賓。其書法作品,風(fēng)靡一代。這個人叫黃自元。
黃自元(1837—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龍?zhí)拎l(xiāng)人。清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xiāng),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和江南鄉(xiāng)試副考官等。
黃自元出身于名門望族,家里不僅有良田萬頃,更藏得四壁圖書。他從小受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有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有良師的循循善誘,加上他本人自幼天資穎慧,勤勉上進,在苦讀經(jīng)史子集之余,尤其傾心于書法。
他自六歲開始,從祖父德濂習(xí)字。初學(xué)顏真卿、柳公權(quán),接著又學(xué)歐陽詢、王羲之、王獻之等歷代帖學(xué)大家。為鍛煉臂力,求得其筆下的精氣神,他一直懸腕書寫,常年堅持,每日一練幾個時辰。其字學(xué)誰像誰,學(xué)一家成一家,少小就名滿鄉(xiāng)里。后來,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其書法上的成就也為其榮登皇榜立下了汗馬功勞。
經(jīng)人推薦,黃自元奉詔進宮為光緒帝生母書寫《神道碑》。他跪地懸腕寫來,其字秀雅美觀,工整亭勻,深得光緒皇帝的賞識,當(dāng)即賜以“字圣”稱號。自此,名聲大振。他的字,效仿者不計其數(shù),一時蔚然成風(fēng),漸至成為了社會上的通用字范,成為了書生們考取功名的書法標(biāo)準(zhǔn)。他臨寫的柳公權(quán)《玄秘塔》、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以及他書寫的《正氣歌》《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等字帖,經(jīng)由長沙墨香簃書畫店刻版印行,也變得洛陽紙貴,成了人們競相追捧的書法學(xué)習(xí)最佳蒙本。尤其是他總結(jié)自己幾十年書法心得撰寫的《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竟達到了家喻戶曉、人手一冊、學(xué)書之人案頭必備的程度。
史書記載,黃自元“書名滿天下,婦孺皆得知”“黃敬輿先生以書名海內(nèi),推何子貞(何紹基)先生后第一”。
黃自元一生書法創(chuàng)作頗豐,尤以楷書名世。其傳世代表作品有《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臨本)、《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臨本),臨摹作品有《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張茂先勵志詩》、《楷書千字文》、《文天祥正氣歌》等,除此以外,他還有大量行、草書墨跡行世,這些寫成了中堂、立軸、條屏、楹聯(lián)、斗方、尺牘的書法精品,或藏于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或散軼于民間,或流傳至海外。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不少書論,還有其他碑帖流傳。
黃自元中年時,因丁憂回籍,不復(fù)出仕。此后定居長沙,先后主講湘水校經(jīng)堂及成得書院,與諸生析疑釋難,勤誨不倦。民國七年(1918)病逝,享年81歲。
六
再回到湘江。
湘江自永州而下,過衡陽,經(jīng)過衡東時,匯入了一條支流,叫洣水。
洣水發(fā)源于湘贛邊境羅霄山脈的西麓,流經(jīng)炎陵、茶陵、攸縣,在衡東縣新塘鎮(zhèn)入湘江。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曾游歷洣水,寫下一首詩,盛贊這里的風(fēng)光人文:
青玻璃盆插千岑,湘江水清無古今。
何處拭目窮表里,太平飛閣暫登臨。
朝陽不聞皂蓋下,愚溪但見古木陰。
誰與洗滌懷古恨,坐有佳客非孤斟。
洣水流經(jīng)茶陵,在這里彎過幾道彎,使這里成為人才輩出的地方。
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李東陽(1447-1516)就是這里人。他不僅官至明中葉內(nèi)閣首輔大臣,也是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還是著名的書法家。他長于篆、隸、楷、行、草書,于篆隸造詣尤高。他是明初臺閣體書法向明中期吳門書法過渡期間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已擺脫明初臺閣體的束縛,對明中期書風(fēng)起到承先啟后的作用。
到了清末,這里又出了譚鐘麟家族,“一門二進士,兩代三書家”,并以“茶陵三譚”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上共享盛譽。
譚鐘麟(1822-1905),字云覲,號文卿。清咸豐六年(1851)進士,入翰林院任編修。同治年間外放,歷任多職。同治十年(1871),因左宗棠推薦,出任陜西布政使,不久代理陜西巡撫。由于他保證了左宗棠進軍新疆期間的糧草供應(yīng),為平定阿古柏之亂做出了貢獻。光緒元年(1875),被實授陜西巡撫一職。光緒五年(1879),調(diào)任浙江巡撫。在任期間,整修了文瀾閣,政績顯著。光緒七年(1881),升任陜甘總督。在任內(nèi)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得當(dāng)?shù)亟?jīng)濟有了長足發(fā)展。光緒十四年(1888),告病辭職。但三年后被再次征召入京,以尚書銜任吏部左侍郎兼署戶部左侍郎,管理國庫。光緒十八年(1892),升任工部尚書,不久調(diào)任閩浙總督。光緒二十一年(1895),調(diào)任兩廣總督。二十五年 (1899)冬,奉旨回京,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病逝于長沙,謚文勤。
譚鐘麟是晚清時期的重要官員,政績卓著,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工書,尤擅小楷、行書。
盡管如此,但沒有他的兒子有名。他的三兒子譚延闿,是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
譚延闿(1880—1930),字組庵,號無畏、切齋。他與譚繼洵的兒子譚嗣同、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并稱“湖湘三公子”。另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
譚延闿幼承家學(xué),天資聰穎,少年臨池,頗有筆力,翁同龢見而愛之,曾對譚父說:“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p>
1893年,譚延闿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dāng)時年事已高,譚延闿在陪同家父安度晚年的同時,繼續(xù)跟從各地名師學(xué)習(xí)時文,練習(xí)書法。1902年,中舉人。1904年,他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后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xué)。
譚延闿幼時被稱為“神童”,聰明絕頂。長大后左右逢源,八面玲瓏。后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
他在孫中山落難之際,全力扶救,使孫大為感激。他的夫人病逝后,恰好宋美齡從美國留學(xué)歸國。孫中山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譚延闿覺得不可,趕緊認(rèn)宋的母親為干媽,與宋美齡結(jié)為兄妹。然后將“妹妹”宋美齡介紹給蔣介石,從而成為蔣宋婚姻的大媒。此舉一舉數(shù)得,深得各方歡心。后來宋美齡為了報答,又將他的女兒譚祥介紹給陳誠,成就一段佳緣。此是后話。
譚延闿一生攻顏書,書如其人,有種大權(quán)在握的氣象,結(jié)體寬博,顧盼自雄。
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后,一直很不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體的大家。直到清中葉劉石庵以及后來錢南園、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fù)興。
錢南園是乾隆時寫顏的名家,學(xué)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譚延闿是錢南園之后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他將《自書告身帖》飽滿的線條與顏真卿寬博大度的結(jié)體融合,其擘窠榜書醇厚深沉,大氣磅礴,力能扛鼎,然于紙上所書大字又能時出新意,不拘常法。以至民國初年,南方匾額、楹聯(lián)的寫手多受其影響。今存廣州黃埔的“陸軍軍官學(xué)校”匾額,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nèi)“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兩行巨大金字,皆為譚延闿手筆??梢哉f,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無出其右者。
民國書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隸四大家之稱,即譚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吳稚暉的篆和胡漢民的隸,這四人均為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且都是活躍于政壇的頂尖文人。譚延闿居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素有“南譚北于”之譽。他也被譽為“民國顏體第一人”。
譚延闿還精于美食,為著名的祖庵湘菜的創(chuàng)始人。
1930年9月,譚延闿因病英年早逝于南京,享年50歲。去世后,民國政府為其舉行了國葬,葬于離“國父”孫中山不遠(yuǎn)的地方。
譚鐘麟的五子、譚延闿的弟弟譚澤闿也不同凡響,詩文書法俱佳,淡泊名利,不與權(quán)貴交往,以文會友,以書自給。至今上海、香港兩家《文匯報》的報頭仍沿用譚澤闿的手筆,成為近代以來流傳最廣的書法作品之一。
湖南的四水,以湘江為領(lǐng)頭,穿山過峽,浩浩湯湯,入洞庭湖,最后注入長江。
湖湘的文脈,以四水為經(jīng)脈,以城市為骨架,源源不斷,輸向全國。
湖南的書法,自唐以來,在歷史的長河中,異峰突起,拔地擎天,撐起一片新天地。
近代湖湘學(xué)派領(lǐng)袖、曾任民國國史館館長的湘人王闿運曾撰寫的一副名聯(lián):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
這可以說是湖湘書法自唐以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最佳詮釋。
(作者系湖南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