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煒
(太原市水利技術推廣服務站,山西 太原030002)
檀山溝水庫位于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梁家寨鄉(xiāng)檀山溝村,地處縣城北部的滹沱河畔,東靠河北平山,北連忻州、五臺,西至下社鄉(xiāng),東南毗上社鎮(zhèn)距縣城72 km。水庫所在流域面積64.35 km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98.30 萬m3,壩址處平均年徑流量(50%)286.70 萬m3,壩址處年徑流量(75%)154.60 萬m3。24 h 設計洪水洪量(P=3.33%)473.20 萬m3,24 h 校核洪水流量(P=0.33%)1102.8 萬m3。水庫校核洪水位1299.2 m,設計洪水位1297.4 m,正常蓄水位1295.7 m,死水位1292.32 m,正常蓄水位時水庫面積17.89 km2,回水長度0.74 km,總庫容(校核洪水位以下庫容)189.5 萬m3,興利庫容(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52.15 萬m3,死庫容(死水位以下)65.00 萬m3,校核洪水位時最大泄量(P=0.33%)613 m3/s,設計洪水位時最大泄量(P=3.33%)323 m3/s。檀山溝水庫設計灌溉面積0.16 萬畝。檀山溝水庫壩址所處地理位置見圖1。
圖1 檀山溝水庫壩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據工程地質勘察,壩址區(qū)附近無土料場及天然砼骨料場,天然筑壩材料主要包括初步確定距壩址區(qū)約1 km 處的采石場,為爆破石料。下壩址區(qū)覆蓋層有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坡洪層(Q3dpl),巖性為含碎、塊石淺黃色低液限粉土,厚0~5 m,全新統(tǒng)洪沖積,巖性為卵石混合土、級配不良礫,厚0~2 m。據鉆孔揭露及地表勘察,壩址區(qū)基巖為中生界龍華河群榆林坪組巖層,巖性以變質二長花崗巖為主,夾有少量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
按照工程場區(qū)地形地貌條件及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況,本次設計選擇瀝青砼心墻堆石壩、砼面板堆石壩、混凝土重力壩進行方案比選。
2.1.1 方案一:瀝青砼心墻堆石壩
(1)樞紐布置
下壩址瀝青砼心墻砂礫石壩方案樞紐由左岸泄洪洞、瀝青砼心墻砂礫石壩及右岸導流兼泄洪洞等建筑物組成。根據壩址地形地質條件,壩軸線垂直于河道布置。溢洪道布置在左岸山體中,導流兼泄洪洞布置右岸山體。
(2)擋水建筑物
攔河大壩為瀝青砼心墻堆石壩,設計壩頂高程475.85 m,最大壩高41.35 m,壩頂長118.8 m,寬6.0 m。上游壩坡坡比1∶2.25,下游壩坡坡比1∶2.0。上游壩坡為砼板互坡,板厚20 cm,下游壩坡采用干砌石石護坡。
防滲體為瀝青砼心墻,墻體軸線偏向上游,距壩軸線2.2 m,心墻頂高程473.05 m,心墻建基面高程434.5 m,最大高度38.55 m。按照《土石壩瀝青砼面板和心墻設計規(guī)范》(SL 501-2010)規(guī)定,“瀝青砼心墻的最大厚度為壩高的1/70~1/110,心墻頂部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 m”[1],在距心墻底部建基面2.0 m 處開始設2 級階梯狀放大基礎,每級高1.0 m,兩側寬度各擴大0.3 m與0.4 m,至建基面心墻最大底寬為1.8 m。心墻上下游均設置過濾層,上、下游過渡層的水平寬度均為2.0 m,過渡層緊貼心墻兩側。該工程堆石料透水性能較好,故該壩殼中不設排水體。
(3)壩基及兩岸壩坡基礎處理
壩基基巖為變質二長花崗巖及少量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中厚~厚層狀結構,結構面陡直,不發(fā)育~較發(fā)育,走向與壩軸近于垂直,巖體堅硬,巖層傾角5°~8°,較為平緩,且傾向上游,由于河流下游無臨空面存在,巖層不存在向下游滑移的自由空間,總體分析壩基的穩(wěn)定性較好,本次設計僅對覆蓋層進行挖除。
2.1.2 方案二:砼面板堆石壩
(1)樞紐布置
下壩址瀝青砼心墻砂礫石壩方案樞紐由左岸泄洪洞、瀝青砼心墻砂礫石壩及右岸導流兼泄洪洞等建筑物組成。根據壩址地形地質條件,壩軸線垂直于河道布置。溢洪道布置在左岸山體中,導流兼泄洪洞布置右岸山體。
(2)攔河大壩
壩型為砼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475.30 m,防浪墻頂高程476.50 m。最大壩高40.5 m,壩頂長114.6 m,壩頂寬6.0 m,上游壩坡1∶1.4,下游壩坡1∶1.4。壩面采用砼面板防滲,面板厚度0.3 m。根據壩體變形及施工條件,采用整體式鋼筋混凝土面板,面板垂直縫間距8.0 m,面板內設置單層雙向鋼筋,配筋率按截面面積的0.3%控制[2],不設橫縫,板間縫與周邊縫均設兩道止水,頂止水與底止水。周邊縫采用紫銅片、瀝青杉木板及SR-3 防滲填料等材料進行防滲處理,板間縫采用PVR 墊片、瀝青杉木板及SR-3 防滲填料等材料進行防滲處理。河床段趾板坐落在巖石層上,兩岸采用貼坡趾板,基礎座落在基巖上。河床段混凝土趾板寬度4.0 m,厚0.45 m,兩岸岸坡段趾板寬4.0 m,厚0.45 m。面板和趾板砼標號C25F250W8,下游壩坡采用干砌石護坡。
2.1.3 方案三:混凝土重力壩
(1)樞紐布置
壩軸線和砼面板壩、心墻壩的軸線選用同一條壩軸線,樞紐由自密實砼堆石重力壩、導流兼泄洪洞、溢洪道等建筑物組成。兩岸及壩基基巖為變質二長花崗巖及少量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不發(fā)育~較發(fā)育,巖體堅硬。壩體為剛性體,沉降量較小,泄水建筑物均布置在壩體內,導流兼泄洪洞位于壩體中部,采用部分壩段壩頂溢流形式作為溢洪道。
(2)壩體結構設計
壩頂高程為475.99 m,最大壩高47.99 m,壩頂長度126.5 m。壩頂寬6.0 m,壩頂設2%坡傾向下游。上游壩面上部采用鉛直面,死水位以下坡度1∶0.15,下游壩坡1∶0.85。在壩體底部,沿壩軸線方向布設縱向廊道,兼顧灌漿、排水。檢查的作用,廊道采用城門洞型,尺寸2.5 m×3.5 m。同時沿壩軸線法線方向布置橫向排水廊道,與縱向廊道連通,廊道也采用城門洞型,尺寸1.5 m×2.2 m。
表1 壩型方案工程特性及主要工程量
在壩體上游防滲層下游面?zhèn)仍O置豎向排水管,間距3 m,管徑20 cm,壩頂設置排水與壩內豎向排水管相接,壩體設置橫縫,橫縫間距30 m,橫縫設兩道止水,其間設一道瀝青井,止水采用銅片,第一道止水至上游壩面的橫縫內貼瀝青油氈,第二道止水下游設排水孔。
檀山溝水庫瀝青砼心墻堆石壩、砼面板砂礫石壩、砼重力壩三種壩型工程特性及主要工程量情況見表1。
三種壩型除了工程特性及主要工程量不同外,本階段還對瀝青砼心墻堆石壩、砼面板砂礫石壩、砼重力壩三種壩型從壩體設計、壩基防滲、施工經驗、工程量及工程安全性、投資、抗震性能等方面進行了同等深度的比較論證[3],深入地研究和比較各方案的特點,見表2。
表2 壩址壩型方案比選
通過以上分析,對三種壩型從地形地質條件、樞紐布置方案、天然建材分布特點、抗震性能、施工條件及施工周期、對環(huán)境的影響、工程投資等多方面進行比較,面板堆石壩相對優(yōu)勢較強。因此,本次設計推薦采用砼面板堆石壩。
綜上所述,檀山溝水庫樞紐建筑物壩型的選型在綜合考慮工程特性、主要工程量、壩體設計、壩基防滲、施工經驗及工程安全性、投資、抗震性能等方面后,選擇砼面板堆石壩,由于河床覆蓋層達0~16 m 深,而本工程河床面以上壩高約20 m 左右,覆蓋層厚度與河床面以上壩高比值達到0.8∶1,為降低基礎開挖和壩體回填的工程量,可將面板壩殼基礎坐落在河床砂礫卵石層上,采用防滲墻形式對壩基覆蓋層進行處理,可極大的降低工程投資。此外,為了保證壩型設計運行達到預期效果,還必須注重施工條件、施工工藝、建筑材料的選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