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保 侯超鵬 韓 笑
(鄭州市動物園,鄭州,450008)
鏈球菌(Streptococcus)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大多數不致病,但某些血清型菌株存在致病性[1]。鏈球菌可以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化膿性炎癥、毒素性疾病和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2]。而致病性大腸桿菌常導致腹瀉和敗血癥等[3],是可以引起消化道傳播的人獸共患病,臨床表現多樣,常見的有無癥狀感染、輕度腹瀉、出血性結腸炎、溶血性尿毒綜合癥、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4]。
治療鏈球菌和大腸桿菌所致疾病的藥物和方式較為常見,但能夠采取及時有效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靈長類動物群體性感染的報道較少。本文通過對獼猴群鏈球菌和溶血性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的處置進行探究,為類似病例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猴山一獼猴群體,整體數量120只,2018年2月18日,該群獼猴(Macacamulatta)突然出現6只死亡,至2月27日,累計死亡25只,其中懷孕母猴2只(表1),死亡個體多出現口流黏液、牙關閉合,少數出現眼瞼水腫,患病個體在猴群中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差,低頭,抱團,蹲在高處,不愿活動,留灰白色鼻涕(圖1)。
1.2 病原的檢測
1.2.1 病理剖檢
肺臟呈灰黃色、淤血、腫脹,實變,纖維素性滲出。多與胸膜、膈肌黏連。少數病例肺臟充血、氣腫。心包膜增厚,心包積液,呈透明淡黃色,少數呈暗紅色。心外膜和心內膜有出血點,肝臟和脾臟邊緣鈍圓、瘀血,膽囊腫大,胃腸黏膜下層出血(圖2、3)。
1.2.2 鏡檢
無菌采集肺臟、脾臟、淋巴結以及心包液進行涂片,瑞氏姬姆薩混合染色,進行顯微鏡油鏡鏡檢,在肺臟和淋巴結涂片中可見藍紫色,球形或卵圓形菌體,特別是在肺臟圖片中,有大量的菌體成對或成鏈狀排列,菌體周圍形成透明環(huán)(圖4)。
表1 死亡獼猴個體分類統計結果
Tab.1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ead Macaca mulatta
圖1 死亡獼猴外觀Fig.1 The appearance of dead Macaca mulatta individuals
1.2.3 細菌分離與藥敏試驗
無菌采集心、肝、脾、肺、腎、淋巴結等病料送往河南農業(yè)大學畜禽疫病防治研究室進行細菌分離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細菌分離(鏈球菌、溶血大腸桿菌)與藥敏實驗結果見表2。
1.3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鏈球菌和溶血性大腸桿菌混合感染。
1.4 處置措施
1.4.1 對該群獼猴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摸排,清理假山洞穴及死角,對死亡獼猴及時清理,早晚交替使用三氯異氰脲酸粉和燒堿,對猴山水溝、飼槽、石頭、山洞以及各個角落徹底消毒,并定期對猴群活動場地鋪灑漂白粉。
1.4.2 嚴格控制食物和飲水來源,通過食物和飲水中添加敏感藥物進行治療。
圖2 肺臟實變、黏連Fig.2 Pulmonary consolidation,pulmonary adhesion
圖3 心包積液Fig.3 Hydropericardium
圖4 肺臟染色鏡檢結果(瑞氏姬姆薩混合染色,1 000×)Fig.4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ung tissue (Wright’s-Giemsa,1 000×)
表2 細菌分離與藥敏試驗結果
Tab.2 Bacterial Isolation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注:“+++”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其他不敏感
Note:“+++”Highly sensitive,“++”Moderately sensitive,“+”Low sensitive,others are insensitive
(1)藥敏實驗結果表明,對分離的菌株同時表現出較高抑菌作用的有頭孢他啶、頭孢曲松、氟苯尼考、環(huán)丙沙星。對鏈球菌有較高抑菌作用對大腸桿菌中度抑菌作用的有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大觀霉素、恩諾沙星。
(2)選取獼猴喜食的香蕉、窩頭作為藥物誘餌,將敏感藥物碾碎與白糖混合,粘在切成小段的香蕉兩端,并進行按壓,分點投喂。
(3)在猴山周邊設立兩個飲水點,在飲水中加入氣味小、苦澀口感不明顯的敏感藥物混勻后自由飲用,隨時補加,連用10 d。
1.4.3 做好巡視工作,及時制止游客投喂。
經過以上處理措施,病情逐步得到控制,死亡數量不斷減少,2月28日以后未出現死亡病例,患病猴群精神良好,食欲逐漸恢復正常,表明相關處理措施是可行和有效的。
3.1 該動物園飼養(yǎng)的獼猴群體,是20世紀90年代末從野外捕捉,自然生產繁殖成群的,近親繁殖問題突出,年齡結構反差較大,對其抗病能力產生了不利影響。
3.2 該獼猴群生活環(huán)境多為石山洞穴,獼猴密度高,活動空間小,經常出現爭搶食物和抱團現象。而前期部分個體發(fā)病死亡后,尸體在山洞內不易發(fā)現,未能及時清理,形成新的傳染源,造成病原的進一步傳播。
3.3 冬春交季正是動物疫病高發(fā)時期,此次獼猴2月中旬發(fā)病,正是氣溫冷熱波動較大之際,最低氣溫-6 ℃,最高氣溫達到21 ℃,對獼猴群體發(fā)病產生了促進作用,同時入冬以來,社會上人流感不斷爆發(fā),是否與此次獼猴發(fā)病存在關聯性仍需要進一步研究[5]。
3.4 此次獼猴發(fā)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但是經過觀察發(fā)現,在發(fā)病前期依然有一些癥狀體現,例如由于高熱自覺寒冷而抱團,精神沉郁,食欲較差,不喜活動等反常現象,這提示我們在平時的飼養(yǎng)管理中,要更加細心,多加觀察。
3.5 由于猴群是散養(yǎng),猴山山石林立,再加上獼猴聰敏機警,身手敏捷,捕捉難度極大,因此,在做好后備預案的同時,優(yōu)先考慮口服藥物治療。但由于患病猴食欲差,在投喂藥物時,一是要切斷其他可能的食物和飲水來源,多渠道給藥,二是選擇適口性好,喜歡采食的食物作為藥餌。
3.6 由于肺炎鏈球菌的耐藥性日趨嚴重,因此應做好耐藥性監(jiān)測[6],本次獼猴發(fā)病主要以肺炎為主要癥狀,選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和恩諾沙星聯合用藥,很好地控制了病情的發(fā)展,為以后類似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