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王 麗,黃 蕊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傳染性軟疣[1](Molluscum contagiosum,MC)為皮膚科常見自限性的皮膚和黏膜疾病,是由傳染性軟疣病毒(MCV)感染所致的傳染性皮膚病,通常發(fā)生在兒童、性活躍的成人和免疫缺陷的病人。MC在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生,但是在熱帶和潮濕的氣候地區(qū)更為常見[2]。目前臨床發(fā)現(xiàn)的有4 型,最多見的是MCV-1,多見于(1 ~4)歲的兒童[3],性別差異不大,病程持續(xù)時間2 周~24 個月不等[4]。國內馮小燕[5]對18 068 例兒童皮膚病進行流行病學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MC 為學齡前兒童多發(fā)性皮膚疾病。MV為何多見于兒童,至今原因不明,推測可能與兒童的免疫功能尚未建立完善及幼兒皮膚薄嫩,病毒易于侵襲有關。性活躍及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感染多見于MCV-2 所 致[1、6]。MV 典 型 皮 損 為(3 ~5)mm大小的半球型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蠟樣光澤,正中央有臍凹,內含有乳白色干酪樣物質,即軟疣小體[1、7]。典型的MC 在臨床上不難診斷,合并其他皮膚病損害的傳染性軟疣臨床表現(xiàn)多不典型,常常導致臨床誤診[8]。現(xiàn)報道1 例伴發(fā)有皮炎的簇集狀傳染性軟疣的治療、護理及文獻回顧。
病例摘要:患兒,男,9 歲,以“左下肢脛前發(fā)現(xiàn)密集片狀丘疹4 個月余”為主訴于2018 年12 月24 日來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患兒父親訴4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發(fā)現(xiàn)患兒左下肢出現(xiàn)異物生長,逐漸變大、增厚,無疼痛,偶有瘙癢,未曾給予診治。查體見患兒左下肢脛前有一8cm×1.5cm 左右皮損(圖1),皮損邊界清楚,表面粗糙,上覆大小不等、排列密集、直徑約3mm 左右隆起的實質性丘疹,伴有散在鱗屑。皮損周圍伴發(fā)有散在的圓形實質性白色丘疹,表面光滑,部分簇集呈小片狀。前胸部伴發(fā)有散在的圓形臍凹狀實質性白色丘疹,無瘙癢、無疼痛?;純喊l(fā)育正常,無傳染性疾病及藥物過敏史,無疫區(qū)接觸史。遵醫(yī)囑給予患兒皮損部位病理病檢,高倍鏡下可見網(wǎng)狀分布、勻質紅染的包涵體,即軟疣病毒包涵體,又稱亨德森-帕特森體(圖4)[9]。診斷:符合傳染性軟疣病變。
本案例中的患兒待取材部位修復后,遵醫(yī)囑在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后,皮損給予液氮冷凍治療,軀干散在單發(fā)的疣體給予疣體刮除術。治療后外用復方多粘菌素B 外涂,2 次/d。于1 個月后復查(圖2),全身檢查未見有新出的疣體。
MC 病變可以自行消退,有研究表明[10]無論是否治療,約50%兒童在1 年內和70%的兒童在18個月內感染病灶完全消失。但是,考慮到其潛在的長期病程及重復感染、自體接種和傳播給他人的風險,通常建議進行治療[11]。MC 的治療原則是去除軟疣小體,預防復發(fā),治療的方法有破壞性療法、免疫調節(jié)療法和抗病毒療法等[11]。盡管MV 治療方法不一,但是對于最佳治療方案仍沒有共識[12]。也有研究者[10]將局部麻醉后的刮疣治療作為MC 的一線治療。臨床上治療MC 最為廣泛應用的方法是冷凍法和鉗夾法,從治療效果而言,二者并無顯著差異,治愈率均高于95%,因而成為治療傳染性軟疣的常用方法[6、13],臨床應用最多。
圖1 治療前
圖2 治療后
圖3 線狀傳染性軟疣
圖4 病理檢查結果
2.1 治療過程的護理 本病可用局部刮除、激光、液氮冷凍等方法治療。但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用刮勺刮除疣體,或用有齒鑷、彎血管鉗將疣體夾除。治療過程要快而準,盡量縮短患者的疼痛時間。
2.2 治療后的護理 疣體刮除或夾除后,治療部位應用碘伏消毒,術后給予抗生素軟膏局部外用,以預防感染。出血較多者可以用紗布覆蓋,包扎止血。說明注意事項:皮損部位(5 ~7)天內不碰水、不抓撓,待皮損結痂后才能洗澡,交待患者家庭成員間預防疾病傳染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2.3 消毒隔離的護理 MV 患者的用物如內衣、浴巾、毛巾煮沸消毒,也可用1 ∶500 的含氯消毒劑浸泡約(5 ~10)min[14],患者用的被褥在太陽下暴曬殺菌;患者治療所用器械嚴格滅菌消毒制度。將患者個人使用物品與他人物品分開,不與他人發(fā)生皮膚間的直接接觸,避免MV 的爆發(fā)或流行。
2.4 健康宣教的護理 MV 具有接觸傳染性,搔抓以后可在正常皮膚處出現(xiàn)新的軟疣而造成新的皮損,因此應告知患者盡量不要搔抓,洗澡時勿強力搓擦皮膚,以免皮膚損傷引起自身接種傳染。以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控制MV 的擴散與傳播[15],要勤換內衣,杜絕和他人共用公共物品,盡量不到消毒不嚴格的公共浴池、游泳池,減少間接感染機會,成人MV可通過性傳染,要杜絕不潔性交和其他性亂行為。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兒童患者要讓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挑食、不亂吃零食。成人患者要勞逸結合、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MV 屬于自限性疾病,多見于兒童和青壯年,臨床表現(xiàn)有個體差異。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RCM)[2、16]已作為一種新的技術來診斷MV,具有一定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作用。診斷困難時也可以結合臨床組織病理檢查[17]。取損害的皮膚表面做細胞學檢查發(fā)現(xiàn)包涵體是一種快速診斷方法[7]。研究[3]表明特應性皮炎和濕疹的患者容易感染MC,可能與表皮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有關。也有研究報道[18]特應性皮炎患者伴發(fā)播散性MV 可能由于反復搔抓引起軟疣病毒全身種植所致。兒童MV 常因自體接種而形成廣泛的病灶群集[11],故推測本例患兒可能因瘙癢抓撓后導致MCV 病毒局部種植所致,簇集生長呈片狀分布。部分傳染性軟疣患者會伴有瘙癢的癥狀,患者會不自主地抓撓導致病毒局部傳染呈簇集狀或片狀生長,病毒順著抓痕生長則呈線狀生長(圖3)。
MV 治療方法的選擇[2]應根據(jù)治療方案的舒適度、患者的年齡、病變的數(shù)量和嚴重程度、病灶的位置以及患者的情況而定。目前臨床治療應用最多的方法依然是疣體刮除術。對于簇集狀多發(fā)疣體及較大的單發(fā)疣體可采取冷凍治療,但是冷凍治療后冷凍部位會留有色素沉著,經(jīng)臨床觀察,治療后的色素斑大多數(shù)患者都能自行消退。MV 的治療方法雖然簡單,但是由于患者對MV 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夠,未能及時就診、及時治療,常引起MV 反復發(fā)作,MV 的預防重于治療,倡議開展疾病相關科普教育工作,做好校園及集體生活人群的消毒管理工作,避免MV的爆發(fā)或流行,杜絕傳染的發(fā)生是MV 臨床治療和護理的關鍵。臨床上應明確診斷、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防治結合、盡快治愈,做好MV 的治療、護理及患者用物消毒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