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
科學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一門基礎學科,也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它是由過去的自然課演變而來,既類似于自然課,又與自然課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是一門充滿神秘與樂趣的學科。那么,應如何上好科學課呢?幾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采用“想、說、做”這三步進行科學課的課堂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想”,即猜想
眾所周知,科學是一門充滿好奇的學科,而小學生又都具有一顆好奇心, 學生的好奇心正是他們探究的起點,這與《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觀點相吻合。也就是說,“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而科學教學經(jīng)驗表明:探究活動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大膽去猜想,在猜想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以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幾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依據(jù)其生活經(jīng)驗和前面學過的知識,自己是足以作出合乎情理的猜想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猜想的過程中,教師只能作為指導者,不要對學生進行過多的干預,即使個別學生的猜想看起來似乎有點幼稚甚至好笑,但這個猜想的過程也會對他們的認識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要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以避免抑制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才能使他們在猜想活動中拓展思路,發(fā)展思維,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猜想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是其探究活動前奏,為下一步的動手實驗做好鋪墊。
二、 “做”,即動手做實驗
我們每一位科學教師都知道:學習科學,必須有一定的實驗能力。那么,什么是實驗能力?我認為,實驗能力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記錄、整理記錄資料等方面的能力。同時,我們必須明白:學生的這些能力是不可能完全靠教師的講解來獲得,而必須在相應的實驗活動中,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才能使其獲得這些實驗能力。
因此,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通過實驗進行科學探究,驗證上一步的科學猜想,是科學課課堂教學的核心,也是學生獲取相關自然科學知識的根本所在。這一步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實驗設計、驗證的方案要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只作適當?shù)刂笇В诓僮鬟^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有違反操作規(guī)程的,教師要及時給予糾正。
實踐證明,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的途徑,通過設計實驗、分析結果等能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操作實驗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yǎng)其組織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傊?,在實驗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三、 “說”,即匯報交流實驗得出的結論
匯報交流是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對知識的理解進行說明、概括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的過程。一般通過分組討論,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初步形成共識,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以達到取長補短,完善實驗結論,鞏固所學知識之目的。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要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也不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允許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持不同的意見,學生的結論可能是幼稚可笑的,也可能和老師的“標準”有著一定的距離,但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探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來發(fā)言交流,在交流中取長補短,互相彌補和促進。
綜上所述,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驗,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使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升華。